在政治课的讲授过程中, 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帝国主义国家中,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腐朽阶段,它们的生产关系已经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为什么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和生产能迅速发展? 我认为,要找出答案,必须正确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有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为了获取这些资料,就需要对物质资料进行生产。在劳作过程中,人们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 这两个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作用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力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三要素构成的。 劳动者是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们,具有能动性,是生产力中的主体,它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资料是劳动手段,其中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把尺子。
劳动对象是人们生产过程中运用劳动资料进行加工改造的一切物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是生产力系统的实体部分,生产力系统中的非实体性部分是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协作与分工、劳动组织和管理、科学技术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中的科学管理在对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居于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的生产中是“第一生产力”,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现代化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所发挥的能量,使生产力其它要素发生从量到质的飞跃。 第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先导。 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第一因素。 科学技术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时间日益缩短,生产过程中应用科学技术科所创造的价值愈来愈高,它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生产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劳作过程中形成的。 它体现着生产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位以及劳动产品的分配。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它关系着生产关系的特征和本质,影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地位、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权、使用权和分配权。 从原始这一低级社会到社会主义这一高级社会,社会性质不同,生产关系的本质也不同。生产关系虽然是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 但并不是受人们的主观意志影响,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它是受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生存而通过生产劳作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 这种统一主要体现在:第一,生产方式人类进行一切劳作的首要前提,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改造历史,必须能够生存。但是为了生存,首先就需要基本的生活资料,比如吃喝住穿所需的一些东西。 所以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满足所需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第二,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一个社会的阶级制度、法律政治道德观念,是受生产方式影响的。 第三,生产方式发展的程度决定社会形态的发展程度,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社会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 马克思说“随着新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也随着改进,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进而使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发生改变。”人类历史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方式的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文明到文明社会的更替。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它们是相互统一又相互作用的。 生产力是这一关系的主体,他决定着生产关系。 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形态。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与转变促使着生产关系也随之变动,任何一个历史社会时代的生产关系,都是以其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马克思曾说“手推磨的生产方式推动了封建主义社会的发展,蒸汽机的使用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推动。它是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它具有向高科技发展的趋势,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但生产关系相对平稳,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它会在某些方面发生转变,但本质不会变。 除非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协调、不适应了,生产关系才会发生质的转变,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进而社会性质也就发生改变了。 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历史时代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到灭亡,都取决于与之相随的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这一理论的理解,不能机械的去认为,它单单就是受生产力的影响,其实生产关系的发展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上层建筑等诸多因素。 所以二者关系并不是一对一的线性影响,而是呈现出各种复杂的情况,具体社会形态的不同,情况也不同。虽然生产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起的是决定性的。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的一段时期内, 如果新的生产关系能调动人们进行生产劳作的积极性,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而当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压抑人们的积极性时,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这时生产关系还需发展,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这对相互矛盾的关系,是从量变发展到质的转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由基本不适应转到基本适应,进而又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这样,往复循环下去,使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下去,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总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根本规律。 我们应该正确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我国的经济繁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在政治课的讲授过程中, 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帝国主义国家中,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腐朽阶段,它们的生产关系已经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为什么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和生产能迅速发展? 我认为,要找出答案,必须正确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有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为了获取这些资料,就需要对物质资料进行生产。在劳作过程中,人们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 这两个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作用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力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三要素构成的。 劳动者是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们,具有能动性,是生产力中的主体,它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资料是劳动手段,其中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把尺子。
劳动对象是人们生产过程中运用劳动资料进行加工改造的一切物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是生产力系统的实体部分,生产力系统中的非实体性部分是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协作与分工、劳动组织和管理、科学技术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中的科学管理在对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居于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的生产中是“第一生产力”,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现代化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所发挥的能量,使生产力其它要素发生从量到质的飞跃。 第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先导。 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第一因素。 科学技术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时间日益缩短,生产过程中应用科学技术科所创造的价值愈来愈高,它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生产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劳作过程中形成的。 它体现着生产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位以及劳动产品的分配。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它关系着生产关系的特征和本质,影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地位、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权、使用权和分配权。 从原始这一低级社会到社会主义这一高级社会,社会性质不同,生产关系的本质也不同。生产关系虽然是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 但并不是受人们的主观意志影响,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它是受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生存而通过生产劳作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 这种统一主要体现在:第一,生产方式人类进行一切劳作的首要前提,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改造历史,必须能够生存。但是为了生存,首先就需要基本的生活资料,比如吃喝住穿所需的一些东西。 所以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满足所需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第二,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一个社会的阶级制度、法律政治道德观念,是受生产方式影响的。 第三,生产方式发展的程度决定社会形态的发展程度,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社会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 马克思说“随着新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也随着改进,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进而使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发生改变。”人类历史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方式的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文明到文明社会的更替。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它们是相互统一又相互作用的。 生产力是这一关系的主体,他决定着生产关系。 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形态。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与转变促使着生产关系也随之变动,任何一个历史社会时代的生产关系,都是以其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马克思曾说“手推磨的生产方式推动了封建主义社会的发展,蒸汽机的使用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推动。它是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它具有向高科技发展的趋势,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但生产关系相对平稳,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它会在某些方面发生转变,但本质不会变。 除非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协调、不适应了,生产关系才会发生质的转变,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进而社会性质也就发生改变了。 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历史时代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到灭亡,都取决于与之相随的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这一理论的理解,不能机械的去认为,它单单就是受生产力的影响,其实生产关系的发展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上层建筑等诸多因素。 所以二者关系并不是一对一的线性影响,而是呈现出各种复杂的情况,具体社会形态的不同,情况也不同。虽然生产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起的是决定性的。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的一段时期内, 如果新的生产关系能调动人们进行生产劳作的积极性,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而当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压抑人们的积极性时,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这时生产关系还需发展,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这对相互矛盾的关系,是从量变发展到质的转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由基本不适应转到基本适应,进而又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这样,往复循环下去,使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下去,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总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根本规律。 我们应该正确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我国的经济繁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建伟.马克思的 “自然生产力 ”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 ,2007(12)。
[2]周长刚.浅析生产关系两层次[N].学知报,2011.
[3]戚盼姣.浅析马克思生产力发展理论的得失及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7.
伯恩施坦作为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鼻祖,其理论影响很大。当时,其理论一经提出不仅受到苏联的批判,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也受到以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的强烈批评。受此影响,中国理论界也对伯恩斯坦主义进行了强烈批判,称之为修正主义。然而,对于伯恩施坦到底...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政府职能的基本观点(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后,由于使用机器生产而形成了工厂制度,淘汰了家庭手工业。工厂生产,不仅仅把许多劳动者集中在一起,各个单独地工作,并根据机器的特性,将生产过...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二者的任务不同。前者主要是建设的经济学,后者主要是革命的经济学。这就决定了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二者都要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法理论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性,苏联理论家在绵延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唯物主义探索和建构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苏联理论家普遍将生产力视为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的统一,将生产关系视为人与人在生产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来自于现实,同时又应该能解释和服务于现实。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解释现实,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存在着不少令人困惑的地方。其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像其他任何理论一样都是不断发展...
《理论学刊》1997年第4期、《东岳论丛》1997年第4期和《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第1期有一个作者分别发表了关于《论科技生产力构成的特殊性》、《科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特点》和《论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规律》三篇文章。其中有关科技生产力和...
在青年马克思着作里,货币是一个具有关键地位的问题,它贯穿于马克思1843—1846年哲学世界观发生重要转变的几部核心着作之中,构成理解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
生产工具是构成劳动技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生产工具的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每一个特定的社会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工具,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机器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使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成为可能,从...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深刻原因,因此,深入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键所在。一、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