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改革开放实施以后我国对外贸易策略演变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20 共7086字
  摘要

        一、贸易战略研究综述
  
  贸易战略是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林毅夫,2005),是指一国或地区通过国际分工的方式来配置国内资源,追求竞争效率最大化的一系列贸易政策或制度,贸易战略可以体现为造成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转变绩效差异的基本原因(王允贵,2001)。贸易战略体现政府对本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进行的干预,其政策反映出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倾向(尹翔硕,1994)。
  
  从贸易奖励制度是否中性的理念出发,Krueger(1984)和Bhagwati(1985)把贸易战略分为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两种基本类型。基于此,钱纳里(1986)则进一步把贸易战略分为极端出口促进战略、温和进口替代战略、平衡战略等三种类型。此外,钱纳里还提出了一种贸易自由化战略,认为该战略适合于没有数量控制也很少采取与价格相关的措施的自由贸易体制,该战略的特点是对进口替代和出口活动都无明显的激励。世界银行(1987)把贸易战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坚定外向型、一般外向型、一般内向型和坚定内向型。这种分类与Krueger和Bhagwati的分类并无本质区别。尹翔硕(1992)则根据投入品的来源和成品的去向,将贸易战略划分为完全出口导向战略、不完全出口导向战略、完全进口替代战略、不完全进口替代战略等四种类型。
  
  关于贸易战略的实证研究,相关文献大都集中在出口导向经济增长假设命题的经验研究上。各研究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及运用不同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反。截面数据分析的结果大都支持出口导向型增长假说,而时间序列分析的结论则较为多样化:既有有限支持出口导向型增长假说的结论,也有不支持出口导向型增长假说的结论,还有得出实际出口和实际GDP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双向关系的结论(Greenaway和Sapsford,1994;Dhananjaya和Devi,1997)。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至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3万亿美元,简单比较看增长了将近209倍,在世界货物贸易比重从不到1%上升到12.2%.中国对外贸易的辉煌成就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贸战略的调整密不可分。以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为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对外贸易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一)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对外贸易战略(1979-2001)
  
  1979年,根据当时特定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根据这一战略,对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引进外资等一系列增强竞争力的措施,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而对不具比较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则继续实行进口替代。
  
  1.1979-1992年:国家统治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时期追求静态贸易利益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开始从极端进口替代向政府干预较强的“中性”战略转变,出口以创造外汇为首要目标,国家采取“奖出限入”的保护性贸易政策。一方面改革外贸体制,提高进口限制手段和水平,以及采取多样化的出口鼓励措施;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国际市场对本国产品的迅速冲击和继续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的成长,国家在削弱计划控制的同时,又运用商业手段加强了对进口的限制。具体措施如下:(1)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限制外资企业商品内销;(2)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实施外汇留成制度、鼓励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出口、发展国家出口商品基地、扩大信贷等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3)严格限制进口,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4)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这些政策的实行对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增加出口,提高就业,带动经济增长,保护民族幼稚工业起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加工贸易在这一阶段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从图1可看出,1981年至1992年间,中国加工出口额从11.31亿美元增加到396.2亿美元,占总出口的比例也从5.14%上升至46.64%,加工进口从15.04亿美元增加到315.4亿美元,占总进口的比例从6.83%上升至39.14%.1992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3%.其次,利用外资结构也逐渐得到改善。在此阶段,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逐年增长。1992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了对外借款。而在此之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大幅增长,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主要方式(图2)。第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大幅上升。这段时期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制成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加,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39%上升至1990年的75%,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的主力军,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见表1)。
  
   中国制成品出口中不同类型产品占总出口份额
  1981-1992年中国加工贸易
  1981-1992年中国加工贸易
  
  但从整体看,我国这一时期出口贸易增长基本上是靠出口商品数量递增而非产品质量的提高,属于粗放型数量扩张阶段。出口模式粗放,出口商品量增价跌,效益递减是这时期的主要特征。从1981年至1989年,我国出口贸易量年均递增11.6%,而出口贸易值仅增长了9.5%,单位出口价格则每年平均递减1.8%.出口数量的增长大大超过了出口值的增长,出口商品呈量增价跌、效益递减的趋势(表2)。
  
  我国出口值、出口量和单位价格(1980-1989年)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改革开放论文
返回:中国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