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

新农村景观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12 共702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 新农村景观概述

  2.1 农村景观的结构组成

  2.1.1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在这里是指基本维持原始自然状态,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自然景观要素包括:山体、平原、森林、沼泽、动植物等自然环境,是构成农村景观的基本,因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使一个地域具有特殊的自然景观,这些条件让新农村景观建设和发展颇具多样化。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的村落都有着不同的自然肌理,是天然有机构成的自然景观类型。同时自然景观也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是人类文明形成的必然条件。中国的自然界地形丰富,具有别样的自然底蕴,如:罗布泊“雅丹”风沙地貌,东北兴安岭的林海,广西桂林山水的喀斯特地形,孕育华夏民族的关中平原等,不同的地形地貌构成不同的地域特征。

  2.1.2 聚落景观

  聚落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其形态、构成类型都留下了地域自然环境的痕迹。这里解释的聚落景观是指农村聚落,他包括了村落规划,建筑风格、风俗习惯、方言、服饰、农用器械等元素,是人能够看到最为直接的物质景观。

  而村落规划、建筑布局形式及色彩的应用都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向我们叙述着他悠久的历史,也记录着当地人特殊的乡村生活方式。中国农村南北差异大,每个农村地区的聚落环境和生活方式都有着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而不同的民族也都有不同历史传承。南方和北方的农村景观明显不一样,江南空气湿润,雨水较多,为了让建筑在雾蒙蒙的环境中显得不那么突兀,古人就只用黑白来对比,让整个村落都融入自然山水之间,而北方建筑较粗犷,大红大绿的色彩,凸显皇家气息。而这些地域差异就构成了不同的村落景观。

  2.1.3 生产性景观

  生产性景观来自于农村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它融入了生产劳动和劳动成果,是有生命力、有文化传承、且长期继承的,有物质产出的景观。无论是人工耕种的生产景观还是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景观,都是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体现,绝不是景观规划师能够规划的结果。这些生产性活动的景观类型,是区别城市景观和其他景观的重要的一点。生产性景观形成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因不同的地形地貌形成就区域特色的生产性景观,如,云南元阳梯田、内蒙达里冈爱牧场、东北的北大荒农业风光。从中可以得出生产性景观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是人类在大地从事生产所以留下的印记,是农村居民因地制宜改造所形成的结果。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改造后的景观因受到区域地形地貌的限制而具有特殊的地域景观色彩。

  2.1.4 文化性景观

  “文化性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现代人文地理学创始人李旭旦教授曾这样认为[43].从人文地理学中注意到,文化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划分成有形和无形两类,就是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这是自然、社会及传统文化的结合,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复杂的综合体,具有特殊的景观行为意识、形态和内涵,同时也有特殊的经济、文化和历史背景。
  
  2.2 农村景观的变化与发展

  农业生产活动是对自然景观影响较大的人为改造,使用火和农具的过程中让人类在从事生产中改变自然的能力加强。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是人类大面积的耕种,许多难以开发的土地被开垦成为集中式的农场。原有地貌逐步变成田字形的农田,而成为自然景观转变成农村景观的重要节点,异国引入植物栽培使区域的农业景观面貌也发生了变化。

  农村景观的进一步发展就特点就是出现居住板块。村庄的出现并逐步的扩大,导致区域内的道路及生活网络也复杂起来,导致景观的完整性逐渐变的破碎,连接性变的不顺畅。还有,农村景观的建设将原有的动植物关系破坏,并出现其他地域的动植物,造成当地区域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复杂多变起来。

  我国的农村景观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是原始农业景观,二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传统农业景观,三是 20 世纪的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农业的时期的变革景观,最后是 21世纪及未来的集中机械化作业的现代农业景观。现代农业发展就是提高生产力,大面积的使用机械化作业,使得部分地区的生产性景观变的单一,农村景观原有的丰富的自然景观减少,区域野生生物濒临灭绝,土地贫瘠化越来越严重。

  改革开放后,我国重新将土地实行个人承包制,但部分较大的农场依然归国家所有,导致目前我国的农业景观存在多样性,既有传统农业景观,也有国营的现代化集中式农业景观,而目前所遗留的传统农业景观也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使用农药化肥和机械化耕种,人类的农业生产过多的干预到自然环境中去,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贫瘠、沙漠化、污染,使原有的农村景观与自然景观平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目前我们部分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原始的传统农村景观保持完好,但是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下,物质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当地村落的景观格局,这种不断发展使我国的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不适合我国农业景观格局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通过应用现代景观生态学和园林学,对我国的农村景观和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对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有限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3 新农村景观产生背景

  2005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 年 10 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其中指出将农村规划作为各级政府的重点。

  尤其是在十八大召开后,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积极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完善农村经济制度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生活的自然环境。农村的容貌代表着新农村的形象,是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标志,在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政府条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村容整洁”是重要的内容,目前怎么将建设一个具有乡土气息、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下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暴露出大量的工作偏差和工作误区,同时在上世纪 90 年代这些误区一度成为某些地方用来建设的样本工程,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改扩建,搞联排别墅,将具有历史和人文价值的村落建筑损毁;还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大规模拆除,将城市的居住区模式搬入,搞村改城项目,最后导致新农村建设变得全然失去了农村特色;部分村落积极开发旅游,却不因地制宜的开发,挖山毁林,挖湖造池,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这些病态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影响了我们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4 新农村景观的基本认识

  2.4.1 新农村景观基本概念

  2.4.1.1 农村景观

  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因人口的庞大,使得我们国家的农业规模也是世界最大的。中国的农业历史也是悠久丰富的,目前农村景观的科学研究刚刚开始,是一个新的开发领域,也是需要急速发展的领域。随着十八大关于城镇化建设的有关精神,农村的改革也加快了现代化步伐。但是农村景观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城市景观设计是为解决城市环境而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活在城市的人类具有更多舒适的活动场地,而农村景观,是解决和调整农村“土地和人”的关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环境。农村不是一个刻意建造的实体,而是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结果,农村景观也正是这个结果最显著的体现。

  农村景观是否属于自然的概念范畴,至今也很难有个说法。至于原因是否是“自然”一词也难以界定,不同学科对其解释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对界定农村景观是否属于自然现在来看还无法有明确的界定。

  20 世纪,随着科学进一步的发展,自然概念也不断的完善,形成较完整的自然知识体系。就目前现在的四大类自然认识:“一类自然是原始自然,表现在景观方面的是天然自然;第二类自然是人类生产生活改造后的自然,表现在景观方面是文化景观,第二类自然的形成是以生产和实用而不是视觉和美学为目的,但往往是顺应并融合了第一类自然而产生的,而且与人类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这一类自然具有文化和历史的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农业景观的面貌出现,如田野和牧场,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这类自然占有的面积最大;第三类自然是美学的自然,这是人类按照美学的目的而建造的自然,在历史上,他往往是模仿第一或第二自然而建造的,是对前两者的再现或抽象,东西方各种风格的园林都属于这一范畴;第四类自然是被损害的自然,在损害的因素消失后逐渐恢复的状态[1].”

  根据以上我们将农村景观归纳为:

  (1)农村景观与上文的第二类自然解释相符合,是人类生产生活改造后的自然景观,为满足必要的物质需要创造出来的,不是以美学和设计学的为主所形成的。

  (2)农村景观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与自然相和谐共存的统一体,在空间表现出的一个概念。

  (3)农村景观受到的工业化生产影响很小,其主要为农业生产的自然景观类型。

  (4)农村景观是由人文景观、聚落景观及自然的景观类型组成。

  2.4.1.2 新农村景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这个概念。1979 年社会主义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中央政府在多次文件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2005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1]”;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但从官方的条文和解释中没有看到一个新农村到底是怎么样建设,怎么规划还只是纸面上的概念,一个官方文字概述。

  新农村是以传统农村生活生产方式为基础的,“首先,农村与农业是分不开的,所以农村的第一个特点应该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其次,农村是由农村居民组成的,在农村形成了与特定的劳动方式相适应不同于城镇居住形式、生活方式和乡村文化,这是农村的第二个特点;农村的第三个特点在于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存性,土地、河流、阳光、森林等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构成了农村优越的生态环境[3][4]”.新农村所谓的“新”体现在政府所提出的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 20 字方针政策要求。

  新农村景观就在政府提出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要求下以农村自然、生产、聚落生活环境的地域特色的风景、景色,包括了自然景观、生产性景观和人文景观。具体说的就是农村周围的生态环境,天然未改造的自然;以“农田”为主的生产性景观,如耕地、播种、除草、收割等农业生产景观;还包括有生产者在自然环境中衍生出来的文化,包括农村居民的建筑、工具、习俗等。综合以上,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将聚落景观、生产性景观、文化景观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具体特色的地区村落,并进行合理的改造的农村景观我们称之为新农村景观。

  2.5 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景观建设更多的是关注人性化,更多是去考虑人的需要,甚至是从农村不同人群的角度去考虑,像无法外出务工的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因为当地农村百姓的需求和愿望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目的,那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方式出发,构建一个适用、宜居的聚居空间。其次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性,让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达到步调一致的状态;新农村景观建设应遵从当前历史文化,最终对当地风土文化产生一种延续效应。这也是新农村景观建设后的最终效果。

  2.6 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目标

  新农村景观建设是当地政府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整体风貌而在一定时期内制定的一项建设计划,它是利用现有的农村景观资源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和解决长期困扰农民发展的“三农”景观问题一个重要途径[2].在中共党中央十八大的号召下,应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前提,辅以景观生态化为手段,不仅为农村创造出安全、舒适、健康、高效、优美的居住环境,而且要为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便利,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和谐统筹发展,最终建立成生态型的新农村[5].

  2.7 新农村景观建设原则

  2.7.1 生态优先原则

  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必须用生态优先的原则来农建新农村景观建设,是因为在农村环境中有着优势的生态环境基底,但是因为人口指数的不断攀升,大部分工厂围绕在村民的居住空间四周,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所带的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其次,从前农村居民对环境认识不正确,才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的发生。

  生态优先原则体现的是美的、健康的、和谐的等这一系列特征,旨在打造一个全新的、亮丽的、质朴的、高能的、和谐的、永不停止发展脚步的新农村。在改造新农村景观时,要做到模拟自然的生态结构,尽量还原自然,对自然环境做一个最为真实的生态原貌。因为其实质是异质性,在原有的自然景观为基点,进行选择性改造、全面性保护和局部完善。

  2.7.2 因地制宜原则

  自然资源是农村聚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样是村落特色风貌缘起的客观因素。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态度已经从谦卑转变为蛮横,从弱势转变为强势。在我们贪婪地掠夺之下,农村自然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变得非常脆弱。在构建农村景观的进程中,对于自然环境建设的原则是一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善待养育我们的“风土”,为自然,也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新农村景观设计须以保护农村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准则,在新农村景观建设的1境。新农村景观建设的时候,要做到不破坏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最大力度地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尽可能做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让人们能够在优美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保障人工与自然之间空间的连续性。

  体现地域性的要素还包括乡土植物的应用,广义的乡土植物可以理解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留存下来的适宜于当地气候和土壤对当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乡土植物是通过自然界千百年的选择生存下来的,对当地的环境气候有很强的适应性,抗性强,生长旺盛,生机勃勃的植物状态充分体现了当地的环境特色。不同区域植物的生长种类有着千差万别;当前的城市建设当中,每个城市都定有自己城市的市树和市花,就是为了要使城市建设具有本土特色,能让人体会到在别的城市体会不到的景观感受,所以在营造新农村景观时应大量使用乡土植物,因为植物是最能体现当地环境特色的景观要素之一。

  2.7.3 以人为本原则

  当今时代的建设思想就是“以人为本”,考虑人的需求,创建宜人、冶人的高品味空间环境是新农村景观建设的根本原则。满足人在活动时的要求、给人以舒适宽敞的尺度标准、推动人的精神道德提升是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受众者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以人的尺度和视角来考虑现代的建设方法和要素选择与运用,为人们创造出宜居、实用的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还应该使村民获得相对应的场所感、人身安全感和私人领域感。

  2.7.4 深入挖掘风土文化原则

  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应深入挖掘农村风土文化内涵,关注人与场所的关系,尊重人们的真实体验,让我们能够碰触到历史的脉络。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应该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应借探索与时俱进的农村发展策略与契机的东风,为积极向上的农村发展提供积极稳定的因素,并且达到提高经济活力的目的。新农村景观设计要与农村历史一脉相承。既要尊重历史、传统,认真分析一个农村历史文化、自身特色和活力,又要认清楚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时间性差异,并摒弃落后的东西,坚持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使农村风土文化的历史光辉得以传承、发展和延续。

  2.7.5 建设与更新原则

  2.7.5.1 动态建设原则

  所谓的动态建设并不是在强调建设工作的幅度和频率,而是指出新农村景观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拥有不竭动力的进步过程。因为,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要求我们对未知的变化做出及时、灵活、机动地反应,才能确保新农村景观建设健康、有秩序的进行。

  在文化、经济、信息全球化大的背景下,世界各地人民的联系也日趋紧密。新农村景观建设受到了现代西方文明和传统东方文明的双重冲击。新农村景观建设必须提高对不断发展的动态趋势的适应性,才能确保在新背景下、新思路下的农村景观建设实现具有可操作价值和连续性的发展。

  主要包括:

  (1)在新农村景观建设初级阶段,必须对农村当地的情况做好充足调研,迅速用发展的眼光对近期局势和远期发展趋势做一个预见,提高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完备性和适应性。

  (2) 坚决打击毁坏物质遗产景观与风土文化这类非物质遗产景观的行为,对新农村景观中的这两大类景观给予最坚实的保护。学会用统一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做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权衡工作。

  (3)需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要制定整体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同时也不能忽视细节部分给整体关系带来的影响。即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互补的景观构建方式。

  2.7.5.2 有机更新原则

  在自然界中,为了满足外界的变化和自身发展,任何事物都是有新陈代谢这个功能的。当然,它必须是在遵循了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秩序前提下。建筑领域中的专家--吴良镛教授,在研究北京旧城规划建设时曾经说过,“城市本身的城市细胞和城市组织同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一样,是需要不断更新的,我们所说的‘有机更新’是根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采用合适规模、适当尺度地处理目前和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每一次的建设必须遵循有机更新的原则,同时要保证原有农村景观的独特形态。新农村景观建设不仅要体现历史的传承与整体性,更要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新旧景观达到高度的一致性。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风景园林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