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

居民居住小区绿化建设探究绪论(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1 共1368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根据实地调研,玉环县的居住生活聚集区规模中大部分属于先前建造的独栋房子,相互紧挨,对采光及居住条件都存在着较大的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起,玉环开始兴起建造小区,现在这些小区除满足居住功能外,在室外绿化配套建设方面已经有一定的滞后性,且老小区绿化配置方面品种单一,没有强调植物在小区环境上的营造,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小区相继投入使用,现在居住小区大部分由小区和组团级别组成,或者介于两者之间.本文依据园林规划设计原则、居住区设计及施工验收标准的规定,统称居住区.因其上提到的许多住宅区是城区中旧小区,个体构筑物与组团之间因用地大小不定,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因小区档次和环境质量有较大差异,随着城市化的过程,慢慢演变成今天城市中的城中村,在以后城市改造中,将面临拆迁,对本文的研究参考价值不大,未进行相应的研究与统计.

  (二)居住区绿地系统研究居住区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元素之一.小区绿地是居民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绿地之一.居住区当中,住所外部环境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居住区的绿化空间,还应包括建筑的垂直绿化.居住区绿地系统是指依据现场实地条件所设计的目标与建筑外部环境相互融合创造,对居住区内及周边区域进行绿地建设、施工种植、养护管理的系统工程.居住区绿地指进行绿色植物栽植的室外空间,也包括一些处在不易被光线所照射的区域,包括绿地上的休闲娱乐设施、建筑小品和步行小径等相关区域.

  居住区绿地作为住宅用地的组成部分,而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1993)居住区所需用地应按功能要求划分,一般由以下四种性质用地组成.住宅用地:指住宅建筑基底占地面积及其周围合理间距内的用地范围的总称.用地比重该项占比较高,一般可达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50%.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称之为公建用地,指能与当地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配建有为居民服务及使用的各类服务设施的用地,一般包括了建筑基底占地、所属场院、相应绿地和配套的停车场等设施.道路用地:居住区内道路、组团路、小区路、非公建配套的居民汽车停车场等用地.公共绿地:除了满足规定的曰照要求外,还应适于游憩活动设施用地以及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这其中包括组团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绿地,还包括一些块状、带状绿地范围.

  建设部于2002年9月1日起实施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规定:居住区绿地包括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绿地、小区道路绿地等,其中不包括居住区用地内的社区公园.《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又将居住区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最近几年部分规定可以将屋顶、露台的人工绿地作为公共绿地.本文中居住区绿地的范围和分类标准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标准"7](表 1-1).

  (三)绿地率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绿地率是指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同时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各自的一些绿地率解释,《石家庄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绿地率指小区内各类绿地面积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天津市城市绿化异地补建绿地代建费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的绿地率(%):(建设项目规划可用地的配套绿地面积+建设项目规划可用地面积)X100%.《上海市绿化条例》:居住区建设项目配套绿地面积占建设项目用地总面积的绿化比例.

  (四)居住区绿地的作用(1)生态功能居住区绿地应具有局部生态调节的功能、调节小气候、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的生态功能.居住区绿地规模越大,植被数量和种类越多,结构层次越复杂,生态效益越显著.(2)审美功能居住区绿地应当具有创造优美的景观形象,美化环境,愉悦人的视觉上的感受,振奋精神的审美功能.由于居住区建筑物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应以植物、水体、地形等软质景观元素为主,同时铺装、雕塑、亭廊楼榭等硬质景观元素为铺,将自然美、人工美完美统一起来的(3)使用功能.居住区绿地在为居民提供多种户外活动的空间,让居民开展包括健身锻炼、文化娱乐、散步观光等活动.同时能够亲近自然和与人交往是居民最基本的需求.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兼顾开辟开敞空间和相对私密的半开敞空间,同时设置适量的桌晃、路灯、凉亭等设施,方便居民游憩使用.

  (五)居住区绿地的组成及定额指标(1)绿地组成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在于居住区绿地能为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起调节作用,同时提升居民生活品味,丰富精神生活.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1993),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满足栽植植物的绿化覆土规定,若有居民出入的地上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也应包含在内.

  ①公共绿地公共绿地主要为小区内的居民所使用,一般以组团形式构成,且位置设置要根据居民需求设计,除靠近小区主路外,还要适于各年龄层的居民使用,其服务半径不应大于300m.具体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组团的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绿地,结合老年人、儿童活动习惯设置相应绿地等.居住区公共绿地能反映小区绿地整体质量水平,且多规划设计及艺术性的结合都要求较高.

  ②宅旁绿地指行列式建筑前后两排住宅之间的绿地,其面积、宽度由楼间距所决定,包括宅前、宅后、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绿地中一般布置的休息健身设施或儿童活动设施较为简单,但也可以做一些创新的尝试,体现出自然与居民的亲近感.宅旁绿地是居住区绿地中占比较大的一块,居民使用最多的一种绿地类型,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一般只提供本栋楼的居民使用.③配套公建绿地一般指各类公共建筑和设施周边的绿地.比如小区内商店、会所、幼儿园等周围绿地,还包括一部分块状观赏绿地等.其绿化规划设计要满足公共建筑和设施的功能要求,并与整个小区的功能规划相互结合.

  ④道路绿地主要包含小区内道路红线以内的绿地.因其靠近小区周边干道,车流行人较多,具有遮凉、噪声隔离、丰富路网景观等功能,根据道路所处区域分级、地理环境、综合交通情况等因素进行布置(2)定额指标随着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的建设、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居住区绿地定额指标体现了居住区绿化水平的参考标准.目前,我国居住区绿地定额指标主要有以下几项:居住区绿地率、居住区人均绿地面积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居住区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游园和组团绿地,也包括一些宅旁绿地.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小区游园和组团绿地①居住区(小区)绿地率居住区用地红线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面积占居住区建设用地面积的百分比[22].计算公式为:居住区(小区)绿地率=居住区(小区)各类绿地面积/居住区(小区)总用地面积②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居住区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居住区中心公园绿地、组团绿地)总面积与居住区居民人数的比值(单位:mV人).计算公式为: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居住区居民人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1993) (2002年版)规定,新区建设的居住区绿地率应》30%,旧区改造应>25%.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相应指标应结合小区内人口规模数量执行以下标准:组团>0.5m7人,小区(包含组团)>lmV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1.5m7人,并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思路合理安排、灵活使用.旧区改造可适当降低,但不应低于规定指标的70%.其中,在居住区级公园一般规模不小于Ihitf;小区级游园不小于0. 4hitf;块状带状绿地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nf,;组团绿地不宜小于0. 04hnf.且在组团绿地中应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应在标准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组团绿地内应设置儿童游戏和成人休息设施.

  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绿地指标较高的发达国家,居住区绿地指标也较高.一般居住小区人均绿地在3nf以上,公共绿地率在30%左右.表1-2所示是国外一些居住区(居住小区)绿地指标的情况.
  
  1. 5. 2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形式

  (一)居住区因林绿地规划设计前期准备工作居住区原有的树木、地形等自然环境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综合性规划问题,所以在做居住区绿化工作之前应做好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方面的调查,特别是和绿化有密切关系的植被调查等.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区总体规划;具体规划过程;居住区设计过程;绿化地段现状;居民情况,包括居民人数、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共同习惯等.

  (二)居住区绿地规划布局的原则(1)统一规划、合理组织、分级布置、形成系统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与居住区总体规划统一考虑.应合理组织各种类型的绿地,结合居住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等不同级别、层次清晰的绿地体系.整个居住区绿地应以宅旁绿地为基础,以小区游园为核心,以道路绿化为网络,自成系统,并与城市绿地系统相互协调.(2)充分利用现状条件居住区绿地规划应充分利用现状条件,如地形、地貌、水体、原有构筑物等,以节约用地和投资.尽量利用劣势、坡地、佳地及水面作为绿化用地,特别要对古树名木加以保护.(3)充分考虑居民的使用要求,突出"家园"特色居住区绿地规划应注重实用性,在充分了解居民生活行为规律及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为人们日常生活及休闲活动提供绿化空间,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使用要求,形成亲切自然的景观,突出"家园"的环境特色.(4)绿化以植物造景为主在居住区绿化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植物组织空间,改善环境小气候;植物配置应突出环境识别性,创造具有不同特色的居住区景观.

  (三)小康时代下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新特点建设部《2005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披露,2005年全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11 nf,其中上海市为33. 07 m%北京市为32. 86 nf,全国城镇户均住宅建筑面积83. 2 nf.这表明我国大多数家庭已经拥有一套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住宅,全国住房消费总体上达到了进入小康的水平.和进入小康时期相比,小康社会在住房消费观念、居住水平、环境质量上都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概况地说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消费总量扩大,每套面积增加;二是居住质量提高,住宅功能完善;三是住区环境优化,生态质量改善;四是地区特色显现,文化品位提升;五是市场机制主导,保障体系健全;六是多元需求并存,个性消费增多.因此,当代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也应满足小康时代的住房消费特点
  
  1. 5. 3居住区绿化发展历史

  (一)人居环境发展历史居住区环境的演化因社会不断发展前行而发展.从最初始祖类人猿开始,人类经过原始社会的巢居、穴居发展到由氏族社会为纽带形成的部落群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种文明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古有罗马帝国的远征,以及15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到17世纪以后工业革命的兴起,每次人类的探索都伴随着居住规模的聚集,直到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人类聚居规模不断扩大的历史进程,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人类自身对友好居住环境的向往曰益迫切,人居环境质量也随之提高人类文明进入19世纪以后,欧洲以欧文、傅里叶为代表的空想主义思想描绘出理想的人类生存的乌托邦社会景象,在以后历程中,人类不断尝试建立一个个"田园城市"来实现思想家心目中的社会形态以及美好的生活环境.但与此同时,伴随英国工业革命,工业化的发展、被污染的城市环境、水资源短缺、空气的污染,人类得以生存的环境开始出现一系列环境灾难,原本理想中的伊甸园逐渐消失.

  现代科学的成型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效应,人居环境的发展也伴随生产力高速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也被学者提出,与建筑学概念较为侧重建筑本身不一样,该理念主要是将人类居住的外部、内部环境都能有机结合,当中涉及到的核心思想不单是建筑或城市建设问题,而是包括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系统性思想,从小村镇到大城市,按居住环境级别分别按不同的体系进行规划建设,在此期间,西方国家在人居环境建设取得诸多成果,涵盖了城市规划和城市经营管理、居住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环境治理等方面[29].各种规划思想指导城市建设,而功能分区清晰的思路给城市建设带来一股新风,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新潮的规划理念不仅将原有以邻里为中心的模式逐渐代替,以社区理论模式开始出现.居住空间组织结构与邻里模式开始出现较大差异,目的在于使居住区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并且与邻里模式的网络组织相适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人口在最近几十年中数量猛增,而且世界人口已经突破了 70亿,这对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都提出了强大的挑战,对居住需求量不断增强,伴随着资源消耗的增大,在有些区域由于工业化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发展路径的粗放不规范,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健康发展,许多城市及城郊结合部的环境污染问题变得尤为严重.破坏生态必然引起一系列环境连锁问题的反应,使得人类对自身的居住环境有了深刻的反思.联合国在1972年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以及在1976年召开"生态环境--人类社区会议",到后来在温哥华于1986年召开的联合国"人居环境会议";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幵的环境发展大会,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几十年不断在会议中探讨我们的环境问题,加强我们关注人居环境以及探索实践的道路[⑵.

  人类文明进入高科技时代后,寻求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节奏日渐加快,人类要与大自然共生,不断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上进行尝试,并将其作为科学体系来应用,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科学的后盾,不难发现人类聚居学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全人类都应重视环境生态问题.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风景园林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