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

平山县拦道石村旅游景观规划理念与体系构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03 共939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6) 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位于卸甲河西部,山高路险,难以登顶。山上植被繁茂,树木成林;一些平原区难以见到的树种在这里成片的出现,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植被景观。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少,其本身完整的自然过程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自然群落具有维持地域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的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山上有北方少见的树上寄生植物“槲寄生”.“槲寄生”通常寄生于麻栎树、苹果树、白杨树、松树等植物上,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此外,“槲寄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常青的“槲寄生”代表着希望和丰饶,被人们视为辟邪物,可以用来助孕、避雷和抵挡厄运。在生态保护区内任何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等产生干扰和影响的人类活动都被禁止,只有极少的旅游活动可在特定的区域展开,而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内容则是为旅游者提供了解自然生态、尊重自然生态并接受生态教育的机会,例如建立一定数量的自然游经、植物观览区、禁止接近区等。在旅游者的活动范围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旅游者的观赏需求,要对林缘地带进行重点规划,形成层次丰富的森林彩带。
  
  (7) 山林游憩区山林游憩区的旅游景观规划内容是以避暑度假和山林游憩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山林游憩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自然状态保存较好,主要以自然山林为主,森林植被较好,地形起伏有致。在进行山野游憩景观规划时,要根据山体的自然坡度,设置曲折的登山步道,体现山路的迂回曲折,千回百转,形成曲径通幽的观景路线。通过山林游憩区的旅游景观的规划来满足旅游者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维护旅游1的重要目的地。在山林游憩区的旅游景观规划应突出避暑和健康,形成丰富的产品序列。
  
  3 区域的景观节点

  拦道石村由于其鲜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质,形成多个反映自然、文化、历史的特色景点。该村的核心景区设置历史风貌构筑物、环境小品等,作为村庄的标志性景观点。

  以卸甲河为分界线将拦道石村划分为两大主题的九个景观节点,明确卸甲河的生态功能和拦道石村的田园游憩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划分各景区景点的游憩活动分界1存,形成完善的景观空间构架系统。

  所设置的这九个主要的景观节点包括拦道石村大门、金石滩、虹桥飞渡、梯田、千年古树、八路岭、龙王庙、观音庙、槲寄生,这些特色景点明确各个景区的旅游资源特质,形成特色主题,同时其自身成为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目的地,吸引旅游者前来游赏。拦道石村大门作为村庄名称的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丰富旅游产品、优化旅游景观的基础上,应该强化其景观特色。金石滩和虹桥飞渡特色景点展现湿地景观,是湿地游览的服务基地。梯田是人类对地表形态进行改造的方式之一,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切入形成平地来种植庄稼,如同天梯一般向上分布,令人惊叹。每一个景点都有其特殊的吸引物,具备成为特色主题景点的重要条件。
  
  3.2.2 拦道石村旅游区域的生态系统
  
  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生态系统是指在地球表层不同地域内,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的具有特定的功能、动态和格局特征的功能综合体[39].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是景观生态系统概念的衍生物,是一个区域内自然生态现象与人文生态现象相互作1[40].其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使整个区域具有旅游吸引力。旅游景观生态系统能够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恢复自然合理的生态环境,满足旅游者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的需求[41].

  1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要素

  旅游者、当地居民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旅游景观生态系统,这三个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且遵循相应的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生态系统被认为是自然演替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旅游者也越来越向往原生态的旅游环境,因此,在景观规划上要遵循生态原则,完善和协调原有的景观生态系统,补偿已经遭到破坏的景观格局。在此基础上,首先要正确认识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动态与格局特征的变化,以更好的对其进行调整与规划。

  根据人类社会的需求,可以将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划分为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两大类。其中,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具体包括净化环境、涵养水分、土壤保持、气体调节、生物生产等内容,用来维持人类生存的生态效用,属于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和旅游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2].另一个旅游功能是旅游景观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景观生态系统的主要标志,对于当地居民而言,旅游功能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功能可以满足多种旅游需求。

  2 拦道石村旅游景观生态结构

  拦道石村旅游景观的生态结构是由卸甲河生态廊道和周围山体生态斑块两部分构成,卸甲河作为划分拦道石村旅游景观规划区域的中轴,承担生态廊道的职能,在卸甲河生态廊道两侧,各种山体斑块、旅游斑块自由分布。拦道石村旅游景观这种廊道和斑块的形态、结构的差异,形成了拦道石村的特色生态格局。以卸甲河带状游憩景观为廊道,沟通连接基础景观和特色景观,以形成生态结构的基质,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特色的景观则为斑块,使旅游生态系统在不同层次、尺度上逐步深化,使得拦道石村的生态格局层次分明。在拦道石村主体旅游景区之间以卸甲河这一“蓝色廊道”为分界线,将各主体景点及旅游景区分成风格与定位鲜明的两部分。

  除此之外,从生态系统角度,还可将拦道石村景观的结构分为空间结构和关系结构两个方面。其中,空间结构主要反映旅游景观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相对位置、相互关系以及各个要素的聚集程度和规模等[43].合理的空间结构有助于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投入效率以及功能潜力的释放[44].关系结构则是反映旅游景观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对地位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合理的生态系统。关系结构有助于生态系统整体作用和各个要素的个体作用的发挥,并产生协同效应。拦道石村旅游景观规划中,拦道石村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等通过排列组合关系的建立,将拦道石村景观与周围地段形成紧密的结构关系。

  3 “一廊两区”景观生态格局

  基于拦道石村的旅游资源现状,提出“一廊两区”的旅游景观生态格局。通过旅游景观生态格局的规划,利用卸甲河生态廊道的生态影响力,联系东西两部分的生态斑块,综合提升拦道石村的环境质量和旅游价值。景观生态格局是景观异质性的表现,在进行生态格局规划时,要在看似无序的景观廊道、景观斑块和景观基质单元中发现其潜在的分布规律和组合秩序,通过对大小、形状、数量各异的景观生态单元在空间上的排列与组合规律,来提升整体景观质量,带给人们明显的生态视觉印象。卸甲河穿村而过,拦道石村因河而生,背山而筑的生态格局延续着风水传统。拦道石村东西两部分旅游景区通过生态廊道连接和划分,同时也为东西两部分旅游景区提供了连续的开放空间,成为旅游者活动的主要区域,因此,卸甲河在拦道石村的旅游景观中起着生态核心的作用,应注重其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的开发和利用。

  3.2.3 拦道石村旅游区域的文化表征

  1 拦道石村旅游区域文化景观构成

  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旅游文化通过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来满足人类不同的文化需求[45].旅游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从文化景观构成角度来说,拦道石村的文化景观构成主要表现为红色文化。红色旅游主要是指在革命和战争时期,以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构筑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参观游览、缅怀学习的主题性旅游活动[46].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现象,有别于其他文化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发展红色旅游,利用革命历史传统提升旅游境界,宣传抗战时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有助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不仅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还将激励和影响旅游者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特殊历史时期,倡导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形势下,可以适当利用红色文化来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1938 年 9 月,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迁往平山县蛟潭庄镇拦道石村。1938年 10 月,晋察冀边区领导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在拦道石村召开边区党委扩大会议,出台《全民动员、齐心抗战》的文件,组织安排反扫荡工作。1938 年 11 月,成立晋察冀分局(简称北方分局),以彭真为书记,聂荣臻、刘澜涛等七人为委员。1 月 5日,彭真书记、聂荣臻司令员在拦道石村组织召开了北方分局第二次党代会筹备会,指导抗日斗争和党的建设工作,为北方分局组织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方分局和晋察冀边区领导机关在蛟潭庄镇拦道石村工作期间,同各地抗日武装协力合作,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对于巩固建设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从而也奠定了蛟潭庄镇拦道石村在晋察冀边区抗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拦道石村旅游区域文化景观特质

  不同的地域会孕育不同的文化,在区域发展进程中,地域文化会产生不同的侧重点。而这种地域文化特质是旅游文化地域性的独有体现。因此,每一种文化的孕育、发展和变化都依赖于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都离不开特定的地域依托。社会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地域文化发生变化,旅游文化同样如此,必须在其特定的地域内才能保持其生命力。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47].党领导人民长期进行革命武装斗争,在革命时期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使用过的东西,查阅过的资料都成为珍贵文物,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这种资源是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带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因此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其资源的构成类型也极为丰富,包括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或纪念堂,如彭真旧居、聂荣臻旧居以及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历史陈列馆等。

  红色旅游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品不同,对旅游者的思想影响较为深刻,其本身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号召力,是人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准则,是人们重温历史、积极上进的思想追求[48].时至今日,在传统旅游逐渐失去吸引力的情况下,红色旅游便散发出其政治魅力。红色旅游能促进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强化旅游产品组合,注重区域合作,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形象,带动区域旅游业的增长。
  
  3 拦道石村旅游区域文化景观意象
  
  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种脆弱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被破坏,就失去了它本身应有的价值。由于红色资源的特殊性,因此,要重视对红色旅游区的资源保护,在尽量保护红色资源的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对景区的开发进行合理的保护性规划,对重点革命遗产遗迹加强整理和保护工作,基于修整红色资源的完整性角度,完善红色旅游的保护工作,使红色旅游得到完整保存和长远发展。在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综合整理区域内的红色旅游要素,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和健全红色旅游产业体系[49].重视红色旅游的开发与利用,注重旅游纪念品的本土特色,借纪念品的特色增加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认知。依托红色旅游的特色资源和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利用区域内的山林、水库、乡村田园等自然资源,为旅游者提供生态度假、山地度假、乡村度假、休闲度假等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旅游。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风景园林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