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硕士论文(范文6篇)之第六篇
摘 要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通过多种形式与幼儿发生着互动,以此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目前,我国幼儿园相继开展区域活动,丰富的活动资源,宽松的学习空间,为教师和幼儿提供了更多互动的机会。学术界对于区域活动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探究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探究其互动的状况,不仅为促进和谐的师幼互动提供理论的依据,而且为更好开展区域活动提供实践的指导。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开封市两所幼儿园中的 6 个班、12 名教师和 210 名幼儿,采用非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对区域活动中所发生的师幼互动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从互动行为的主题、互动的施动行为方式、互动的反馈行为方式、互动主体的情感特征和互动行为结果这五个维度出发,分别对不同年龄班中师幼互动行为、不同类型区角中师幼互动行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与幼儿互动行为的现状和存在的差异性展开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互动主题方面,教师与幼儿缺乏共同分享和表达情感;大班幼儿开启互动的主题多为陈述情况;新手型教师以询问主题开启互动较为突出;学习性区角以教师开启互动为主。
第二:互动的施动行为方面,多为语言和肢体动作,缺少表情配合;小班幼儿施动行为方式较单一,多采用肢体动作;新手型教师开启互动时肢体动作和表情参与少;游戏性区角中教师和幼儿的表情较丰富。
第三:互动的反馈行为方面,幼儿以肢体动作回应为主,教师以语言回应为主。
第四:互动主体的情感特征方面,教师以正向的情感开启互动较多,幼儿抵触情绪相对较少;幼儿面对新手型教师时多表现出畏惧。
第五:互动的行为结果方面,教师开启互动时幼儿被动接受较多;教师经验影响互动的结果。
根据以上的结论,从区域环境设置、材料投放、时间安排的客观因素,和教师角色认知、幼儿个体差异、管理者理念的主观因素入手,探讨这些因素对于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1、改善区域活动的客观条件;2、转变幼儿教师的互动观念;3、师幼互动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4、加强师幼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5、优化管理者的理念以促进和谐的师幼关系。
关键词:师幼互动,区域活动,互动行为
ABSTRACT
There is teacher-child interaction through each link in a day of life in kindergarten And Teacherscould promote the children’ development in body and mentality by a variety of interactive ways At present,many kindergartens are developing area activities in succession The area activities could provide childrenwith abundant materials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space It also provides teachers and children with moreopportunities for interaction There are more researches on the area activities in academia But theresearches are less about teacher-child interaction in the area activities In this case, exploring theinteractive conditions not only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interaction,but also to provide the practical guidance for better developing area activities
This study selected tow public kindergartens in Kaifeng 12 teachers and 210 children of class werechosen as the sample randomly in the tow kindergartens This article uses the method of observation toobserve and record the teacher-child interaction in the area activities From the interactive subject,interactive dynamic behavior, interactive feedback behavior,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action and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these five dimensions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differenceof the teacher-children interaction in different age classes, different area activities and teachers with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In the interactive subject, teachers and children lack of common share and emotion Opening theinteractive subject of top class children is more the statement Opening the asking interactive subject ofnovice teachers is outstanding Opening interaction of teachers is to main in the learning area
Second: There are the more language and body movements in the interactive dynamic behavior, but itlacks of the expression to cooperate Dynamic behavior of bottom class children is relatively single, andthey use plenty of body movements There are the less body movements and facial expression to participatein the opening interaction of novice teachers Teachers and children have expressiveness in the play area
Third: In the interactive feedback behavior, children are given priority to use body movements
Teachers are given priority to use language
Fourth: In the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on, teachers open interaction with the more positiveemotion, but relatively children open interaction with the less inimical emotion When facing the noviceteachers, children show the more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ear
Fifth: In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pening interaction of teachers are passively accepted by children
Teachers’ experiences 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the interac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the objective factors and the subjective factors impact on the teacher-childreninteraction in the area activities There are the area environment settings, material delivery and timearrangement in the objective factors There are the cognition of teachers’ role, the differences of children’sindividual and the idea of management in the subject factors Consequent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following suggestions: first, the object conditions should be improved in the area activities Second,preschool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 concept of the teacher-child interaction Third, every child should beequally treated by teachers Fourth, 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teachers and children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teacher-child relations Fifth, the managers shouldoptimize their own ideas
Keywords: teacher-child interaction; area activities; the interactive behavior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缘由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不时地与周围的同伴、教师发生着互动,进行着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幼儿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其社会性得到充分发展。尤其是幼儿在与教师进行的互动中,教师作为幼儿发展的重要他人,承担着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等角色,常常会通过多种互动的途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性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纲要》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师幼互动的要求,提倡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双向互动的新型师幼关系。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应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这充分说明幼儿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交往活动。在幼儿园中,教师需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并在良好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目前很多幼儿园都相继开展了区域活动,区域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行为会怎样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深入到幼儿园进行观察,其中有两则案例让人感触颇深:
案例一:中班益智区活动中,A 教师先对这次投放的新材料进行讲解,然后让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操作。明明没有选择新材料,而是取出了七巧板拼图。在拼第一个和第二个图形时,他很容易就能拼成所要求的图形。但在拼第三个图形时,明明不停地拿着手边的图形来回尝试,却始终拼不出来。A 老师其实在明明身边观察了很长的时间,但她没有直接帮助,而是面带微笑地说:“明明,不要着急,再多试几次。”明明皱着眉头说:“老师,我还是拼不出来。”A 老师在明明身边坐下,指着他刚才用两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大三角形摆出的图形说:“你可以将这几个三角形的位置调换一下试试。”明明拿起三角形,不断变化着他们的位置,终于在自己的尝试中拼出了第三个图形。
案例二:中班益智区活动中,B 老师没有对所投放的材料进行讲解,而是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来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幼儿随意将材料摆成不规则的图形,有的甚至拿材料做玩具。B 老师偶尔会维持一下纪律,很少与幼儿进行互动。
上述的两则案例都发生在益智区,但由于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同,幼儿与教师互动的次数、互动方式、互动内容等不同,从而导致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收获到的知识、技能以及社会性发展会产生明显的差异。同时,有的教师会把区域活动时间作为自己休息的时间,这使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成为摆设,成为幼儿课外活动的玩具。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较少,教师多为互动的发起者,多以规则的维护和权威的命令为互动的内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帮助和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不同类型的区域活动中,教师面对不同的幼儿,所进行的互动和指导是不同的。那么如何在不同区域活动中与幼儿进行互动,才能使幼儿更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这将成为他们的挑战。
面对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者不断在思考: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现状怎样,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有哪些不同,显着的行为特征是什么?影响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状况的因素有哪些?是否有相应的解决策略提升师幼互动质量?针对这一系列的疑问来开展本研究的工作。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师幼互动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区域活动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相关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
五、研究过程
第三章 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现状的研究
一、师幼互动行为现状的总体分析
二、师幼互动行为主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师幼互动行为主题现状的总体分析
(二)各年龄班师幼互动行为主题的现状与分析
(三)各发展阶段教师与幼儿互动行为主题的现状与分析
(四)各类型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主题的现状与分析
三、师幼互动的施动行为方式的现状与分析
(一)师幼互动的施动行为方式的总体现状分析
(二)各年龄班师幼互动的施动行为方式的现状与分析
(三)各发展阶段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施动行为方式的现状与分析
(四)各类型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施动行为方式的现状与分析
四、师幼互动的反馈行为方式的现状与分析
(一)师幼互动的反馈行为方式现状的总体分析
(二)各年龄班师幼互动的反馈行为方式的现状与分析
(三)各发展阶段教师与幼儿互动的反馈行为方式的现状与分析
(四)各类型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反馈行为方式的现状与分析
五、师幼互动行为主体情感特征的现状与分析
(一)师幼互动行为主体情感特征现状的总体分析
(二)各年龄班师幼互动行为主体情感特征的现状与分析
(三)各发展阶段教师与幼儿互动行为主体情感特征的现状与分析
(四)各类型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主体情感特征的现状与分析
六、师幼互动行为结果的现状与分析
(一)师幼互动行为结果现状的总体分析
(二)各年龄班师幼互动行为结果的现状与分析
(三)各发展阶段教师与幼儿互动行为结果的现状与分析
(四)各类型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结果的现状与分析
七、小结
第四章 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特征分析
一、师幼互动行为主题的特征分析
(一)师幼互动行为主题的总体特征
(二)师幼互动行为主题的显着特征分析
二、师幼互动的施动行为方式的特征分析
(一)师幼互动中施动行为方式的总体特征
(二)师幼互动中施动行为方式的显着特征分析
三、师幼互动的反馈行为方式的特征分析
(一)师幼互动中反馈行为方式的总体特征
(二)师幼互动中反馈行为方式的显着特征分析
四、师幼互动行为主体情感特征的分析
(一)师幼互动行为主体情感的总体特征
(二)师幼互动行为主体情感的显着特征分析
五、师幼互动行为结果的特征分析
(一)师幼互动行为结果的总体特征
(二)师幼互动行为结果的显着特征分析
六、小结
第五章 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一)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适宜性
(二)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合理性
(三)区域活动中时间安排的科学性
二、主观因素
(一)教师角色转换的灵活性
(二)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三)管理者理念的引领性
第六章 教育建议
一、改善区域活动中的客观条件
(一)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环境
(二)合理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三)科学安排区域活动时间
二、转变幼儿教师互动观念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增强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正确认知
三、加强师幼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四、师幼互动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
五、优化管理者的理念以促进和谐的师幼关系
第七章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 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