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

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改进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15 共4046字

  近年来,“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1]世界各国的实践和探索也为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2]联合国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全球碳交易的市场规模不断增长,至2013 年已达到 549.8 亿美元,同时中国也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省也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以优化本省产业结构,转变高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资源、企业等多方面协同发展。因此,对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利用情况及分析

  1.能源强度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能源强度是用来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能源消耗量与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表示。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指一定时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同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是观察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管理水平高低等的重要指标。[3]本文选取这两个指标的目的是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衡量黑龙江省目前的能源利用情况。【1】

  如表 1 所示,2003-2012 年这十年来,黑龙江省能源强度不断降低,这表示省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在逐年减少,具体为从 2003 年每万元消耗 1.555134 吨标准煤下降到 2012 年每万元消耗 0.931798 吨标准煤,与十年前相比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了 60%.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方面,由于 2003 年及以前没有做相关统计,因而只得到近九年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从 2004 年的 66.18 增至 2012 年的 72.41,转换效率提高了 9.4%.此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3 的统计数据,还可以计算出近十年的全国能源强度水平。[5]

  与之相比,黑龙江省能源强度全部偏高,其中 2003 年差距最小,分别为全国 1.345825、黑龙江省 1.555134,2009 年差距最大,分别为全国 0.887214、黑龙江省 1.217561;黑龙江省能源强度与全国能源强度的差距经历了一个从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虽然整体高于全国能源强度,但近几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这说明黑龙江省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正在减少,越来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方面,2006 年黑龙江省与全国水平的差距最大,分别为黑龙江省 65.21、全国 71.2,此后差距逐渐缩小,至 2012 年黑龙江省的能源转换效率提升至 72.41,同期全国水平为 72.4,已经超过全国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0.01,这说明黑龙江省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在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工艺,以及能源加工管理方面都有了显着提高。

  2.能源生产和消费弹性系数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研究能源生产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指标,用能源生产总量增长速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比来表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变化与经济变化之间关系的指标,通常用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比来表示。[6]黑龙江省近十年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弹性系数见表 2.【2】

  
  如表 2 所示,2003-2012 年黑龙江省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最高的为 2004 年,最低的为 2008 年,与全国相比,差距最大的是 2003 年,分别为全国 1.41、黑龙江省 0.22,差距最小的是 2004 年,分别为全国 1.43、黑龙江省 1.16,其余年份差距集中在 0.48-0.87 之间,整体上各年均低于全国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即在能源产量变化率与经济增长变化率的比值方面,黑龙江省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 2007 年和2008 年,黑龙江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均出现了负数,表明能源生产跟不上经济增长变化,需要进一步加强能源的生产建设,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此外,2003-2012 年黑龙江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全国相比具有相似的特点,都是先下降后上升;其中,黑龙江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 2007、2009 和 2012 年高于全国平均值(分别为 0.59、0.41 和 0.51),其余年份均低于全国水平,且从 2003 年起,无论是全国还是黑龙江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体现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二)碳排放情况及分析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我们的日常生活一直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其中,化石燃料在消耗过程中引起的碳排放是其最主要的部分,因此,本文采用消耗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作为黑龙江省碳排放量的数值。化石能源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是一次能源,所包含的天然资源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的数据,黑龙江省 2003-2012年的原煤、原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基本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如表 3 所示。【3】

  
  国内外学者在确定原煤、原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碳排放系数时一般参考四种代表性数据。本文以国际能源机构IEA 的标准为依据计算三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结果如表 4.【4】

  
  从表 4 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碳排放总量在 2003-2012年间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且在 2004 年和 2010 年出现了明显增长,2012 年比 2003 年碳排放量增加了 61.5%,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黑龙江省碳排放量仍会增长。

  此外,黑龙江省煤炭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从 2003 年的2667.6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4823.9万吨,增长幅度为80.8%;石油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从 2003 年的 1065.9 万吨增加到2012 年的 1211.4 万吨,增长幅度为 13.65%;天然气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从 2003 年的 91.1 万吨增加到 2012 年的141.1 万吨,增长幅度为 54.88%.由此可见,黑龙江省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增长幅度为煤炭最高,石油最低。

  (三)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目前黑龙江省的能源利用和碳排放情况与全国还有一定的差距,既有发展的空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一方面,尽管黑龙江省目前在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工艺,以及能源加工管理方面都有了显着提高,但在降低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方面仍与全国水平有明显差距,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另一方面,2003 年 -2009 年黑龙江省能源强度与全国能源强度的差距逐渐变大,2009 年后又逐渐缩小,这说明黑龙江省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虽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差距,但差距的缩小意味着能源利用效率还是在提高过程中的,未来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能源生产和消费与经济增长不匹配2003-2012 年黑龙江省的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全部低于全国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即在能源产量变化率与经济增长变化率的比值方面,黑龙江省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在部分年份出现了负值情况,表明能源的生产跟不上经济增长变化。同时,黑龙江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除了在 2007、2009 和 2012 年高于全国平均值外,其余年份均低于全国水平,表明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强。

  3.碳排放量增速过快由于黑龙江省地处寒冷的北方,且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第一、二产业长期以来占比一直比较高,所以虽然近年来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在降低,但能源消耗总量是逐年增加的,这就造成了黑龙江省在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时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的碳排放量增长速度比较快,这也是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

  二、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改进路径

  (一)政策层面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的潮流下,我国的能源战略也出现了新的动向。中共十八大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将充分发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减排 CO2 的协同效应,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可以参考美、英、德、日等国家的做法通过财政支持、税收减免和低息贷款等政策措施来提高企业的低碳减排积极性,改革和完善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以及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加强能源市场机制改革,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能源体系改革,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来替代原有的化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只有当非化石能源新增供应量能够满足新增能源需求量时,CO2排放才能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从而实现低碳转型的跨越式发展。黑龙江省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与国家保持一致,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本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低碳经济的稳步发展。

  (二)企业层面企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只有企业进行了有效的低碳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低碳技术的创新,对企业来说,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就是提高各种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气物排放、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等,而要在这些方面进行创新,就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行业发展要求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相关的低碳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将低碳技术创新工作落到实处。

  (三)公众层面实现 CO2的减排目标和峰值目标,走低碳发展路径,既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实施机制,也需要企业、公众等全社会的自觉参与和行动。当前全国 42 个低碳试点城市在指导思想和措施、CO2减排下降幅度方面,基本上都优于其他同类地区,低碳发展观念和模式的转变是其关键因素。要避免走发达国家的高碳基础设施和高碳奢侈性消费模式的老路,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培养公众的低碳意识,引导公众向低碳化消费观念和方式转变,把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形成政府调控、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低碳经济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Foxon, Timothy. Innovation for a Low Carbon Economy[M].Edward Elgar,2008.
  [2] Annual Energy Outlook 2009[J].Early Release 0verview,2009.
  [3] 潘家华,庄贵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88-102.
  [4]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3.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3.
  [6] 孙秀梅,等。低碳经济转型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问题研究,2011(6):116-12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低碳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