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对抽象自然观的批判,是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然观、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与恩格斯哲学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问题。在解读马克思对抽象自然观所作批判的观点中,有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认为,在马克思看来,与人、人的实践活动分离的自然界是抽象的非存在,承认和研究这种自然界的自然观是抽象自然观;马克思否定这种抽象的自然界,批判这种“抽象自然观”.与此相联系,这种观点认为,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并不存在以抽象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辩证唯物主义或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谈论的所谓“自然辨证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恩格斯所赞成的唯物主义正是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分离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这一观点的实质是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观、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即马克思哲学与恩格斯哲学是对立的。这一观点误读了马克思对抽象自然观的批判。这一误读造成了对马克思自然观、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与恩格斯哲学之间关系的不正确的理解。本文依据相关文本,对马克思的相关论述进行再解读,对这一观点所进行的论证进行仔细的讨论,弄清这一观点的失误之所在。
一、“抽象的自然界”与“抽象的自然观”
该观点(为行文方便,以下均用“该观点”代指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但是,依据这一论述,得不出该观点的结论,该观点误读了这一论述。这一误读和马克思哲学与恩格斯哲学对立的结论有直接的关联。
从“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的上下文来看,该论述中的“被抽象理解的、自为的……自然界”是指黑格尔的“思维”“思想”中的“自然界”.因为这里的黑格尔的“思维”“思想”,是与人分离的“思想”.因此,这个“自然界”就只能是“与人分离”的“思想”中的“自然界”.又因为“与人分离”的“思想”只能是思想的抽象、抽象的思想,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无,因此,该论述作为马克思对黑格尔抽象自然观的批判,其中的“……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是指黑格尔的“抽象”的“思想”中的“自然界”是“无”,而不是说“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即处在于人的实践范围之外的自然界是无。
可是,这一论述被该观点误读为:马克思认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即处在人的实践范围之外的自然界是抽象的、是“无”,并借此认为,马克思批判那种承认和研究与人分离的自然界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界是与人发生对象性关系、以实践为媒介的自然界。这种解读的失误有三:一是把马克思所批判的黑格尔的“抽象”的“思维”“思想”中的“自然界”
理解成了处在人的实践范围之外的自然界;二是以第一重失误为依据,认定马克思认为处在人的实践范围之外的自然界是抽象的自然界、是“无”,认定这是马克思对处在人的实践范围之外的自然界的否定;三是在前两重失误的基础上,把马克思对黑格尔抽象自然观的批判,当作马克思对承认和研究处在人的实践范围之外的自然界的自然观的批判。
该观点的这一误读的后果是,既然马克思认为承认和研究“与人分离”的自然界的自然观是抽象自然观,并且批判这种抽象自然观,那么,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自然观,要坚持马克思,就必须否定恩格斯。这种根本性错误的发生,关键在于该观点把马克思所批判的“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误解成了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即误读成了处在人的实践范围之外的自然界,它不明白,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思维、思想是与人分离的抽象的思维、思想,黑格尔的“自然界”之所以是人分隔开来的,是因为它是黑格尔的与人分离的抽象的思想中的“自然界”.因此,这种抽象的思想中的自然界自然是与人分离的。这一“自然界”和处在人的实践范围之外的那种与人分离的自然界根本不同。前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能是“无”,而后者却根本不是什么抽象的自然界,根本不是什么“无”.该观点 引 用 马 克 思 的 “非 对 象 性 的 存 在 物 是 非 存 在物”来论证自己的论点。但是,马克思这一思想说的是只有对象性的存在物才能存在,而不是说只有人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才能存在。马克思说:“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确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像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是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一样。”
在这里的太阳与植物的对象性关系中,并没有人的位置,而马克思也没有把这里的太阳等处在于人的实践范围之外的自然界看作抽象的自然界、看作“无”,而是承认它们的存在。因此,马克思的“非对象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的思想不但不能证明该观点的解读是正确的,相反却证明该观点的解读是不正确的。
可见,“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对抽象自然观的批判,不是对承认和研究“与人分离”的自然界的自然观的批判,而是对黑格尔抽象自然观的批判,不是对“与人分离”的自然界的否定,而是对黑格尔的“抽象”的思维、思想中的那种“与人分离”的“自然界”的否定,承认与研究处在人的实践范围之外的自然界的自然观根本不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自然观,依据“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无法得出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结论。
应当说,对“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的误解,不只是存在于以持该观点为代表的学者之中,在持与该观点截然不同的观点的学者中,也相当普遍地存在着。陶德麟先生、陈先达先生就是这样。陶先生认为,黑格尔笔下的自然界,即“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是以“自然界”为名的思想物,这样的自然界仍然是思想里的自然界而不是实际存在的自然界,所以马克思才认为它对人说来是“无”;同时,他又认为,“援引人出现以前的自然界,援引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自然界,对于解释人类社会何以如此这般、何以成为现在这种样子是无济于事的,因而是没有意义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也仅仅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说,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可见,陶先生是对“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特别是其中的“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同时作出了黑格尔的“思想”中的“自然界”和处在人的实践范围之外的自然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但是,这两种理解根本不能同时成立。因为,黑格尔抽象思想中的自然界是无,而处在人的实践范围之外的自然界却是真实的存在。陶先生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两种理解之间的冲突。这一失误说明,陶先生并没有理解马克思“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的真意。
顺便指出,在“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的上下文中,马克思只是批判黑格尔的抽象的自然观,并没有涉及对人类社会的解释问题,陶先生从解释人类社会的角度,用援引人出现之前的自然界对于解释人类社会的具体情状无济于事来理解“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就脱离了“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的文本语境。
陈先达先生说:“人与自然是绝对观念发展中的不同环节,它们是彼此分离的。正是针对黑格尔这个观点,马克思说了这段着名的话,强调在他的体系中,自然界是无”,“黑格尔的自然界---与人相脱离的自然界,是无,或者用马克思的话说,是抽象的自然界,是自然界的思想物”.这里的“这段着名的话”即“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从陈先生的论述看,他把“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中的“人”和“自然界”理解为黑格尔绝对观念发展中的不同环节,二者是分离的,所以马克思说“黑格尔的自然界---与人脱离的自然界,是无”.应当说,陈先生也像陶先生一样把“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中的自然界理解为思想中的自然界,但是,一方面,陈先生也没有弄明白这里的“思想”是黑格尔的与人分离的因而是抽象的思想,另一方面,他也没有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从而把这里的“人”弄错了。“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中的“人”并不是黑格尔绝对观念发展环节中的“人”,而是“在社会、世界和自然界生活的有眼睛、耳朵等等的人”,是生活着的活生生的人,这从“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前面的几行看得很清楚。所以,陈先生对“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的理解也脱离了“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的文本语境。
由于对“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的不同理解已经成了关乎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自然观、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与恩格斯哲学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问题,甚至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重要论据,所以,必须纠正对“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的各种误解。
二、“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与“抽象自然观”
该观点用来支持自己论点的另一主要论据是:“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该观点把马克思这一论述中的“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理解为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即,不是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就是抽象的、不真实的自然界。该观点这种理解支持了其对“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的理解。那么,该观点对马克思这一论述的理解是否正确呢?
单纯从字面上看,该观点对马克思这一论述的理解好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仔细研读马克思的文本,就会发现这种理解其实是误解。马克思这一论述由两句话组成,这两句话是关联着的,前一句话是后一句话的根据,后一句是根据前一句得出的结论,“因此”标明了这两句话之间的这种逻辑关系。我们知道,后一句话的主旨是:在工业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从而人本学应该研究它。如果按照该观点的理解,前一句话的主旨是: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才是真实的自然界,不是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就是抽象的、不真实的自然界,那么,这前后两句话就不构成依据和结论的逻辑关系。所以,该观点的理解不符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逻辑结构,其对马克思这一论述的理解也就不可能符合马克思这一论述原意。
《白鲸》这部作品利用伊什梅尔的口讲述了船长在一次捕鲸行动中,与鲸鱼反复斗争而以失败告终的故事。这部小说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但是在成书伊始并没有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爱和追捧,直至上世纪20年代才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这部作品因具有对人们破坏海洋...
在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自然观的比较上,中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概括来看,学界对此问题主要持三种观点:一致论、对立论、异同论。究竟如何看待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关系?这个问题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整体性理解,更为深刻地影响到我们对马克...
周作人的童年是在他的故乡绍兴度过的。虽说身处于深宅大院,未能像乡下孩子一样与大自然有着充分的接触,但仅仅一个百草园就足够让他回味一生了。儿童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敏感,对于周作人来说更是如此。百草园里的木莲藤、何首乌、覆盆子、蟋蟀、油唧蛉,给...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自然观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也曾经出现过教条化和非生态化倾向,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新时期,中...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整块钢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完整地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而且也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文本出发,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