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技工教育论文(课题范文8篇)

来源:职业 作者:李金梅
发布于:2020-03-18 共7564字

  技工教育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和发源地,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 技工教育包含的机构有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各种培训机构,办好技工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本文精心挑选了8篇“技工教育课题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技工教育论文

  技工教育论文(课题范文8篇)之第一篇:浅析技工教育的发展误区、困境及解决措施

  摘要:技工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既不同于职业教育,也不同于企业培训,技工教育是真正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和发源地。办好技工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本人以技师学院为例,对当前技工教育面临的现状和困难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适合技工教育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技工教育,职业教育,发展

  一、技工教育的特点

  技工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既不同于大家通常所说的职业教育,也不同于企业培训,技工教育包含的机构有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各种培训机构,它归属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是以培训学生操作技能为主的专业培训机构。

  二、技工教育发展误区

  技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职业素养高、技能精湛的技能型人才,而并非一般的技术人员,所以要与一般的职业教育区分开来。现在很多人把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混为一谈,盲目追风,极力向职业教育靠拢,导致让技工教育走进一个又一个误区,失去技工教育原本该有的特色。技工教育发展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盲目招生,扩大招生和办学规模

  其结果就是降低生源质量,学生人数多,实训设备、师资严重不足,无法保证学生技能训练时间,降低了毕业学生的质量,甚至很多学生在毕业时无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技工学校的学生如果无法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就不算合格毕业生,企业反馈的效果也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

  2. 在某些理念和培养方式上过度跟风

  比如在培养方式上职业教育提出的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理念,对于一般职业院校来说,这些理念当然是合理和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因为职业院校的强项是理论教育,弱势就是在技能培养上,所以职业院校要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只有借助企业和社会来解决双师型师资和设备的不足。但是技工院校拥有大批双师型、高技能的师资和相对充足的设备,如果过度与企业合作,就失去了技工教育的一些特色。

  3. 在专业设置上不顾实际,盲目跟风

  例如现在很多技工院校都设有计算机辅助与制造专业,这个专业看起来投资少、见效快,其实从长远看来它并不符合大部分技工院校,因为该专业偏重于理论,不是技工教育的强项,而是职业教育的强项,所以毕业出来的学生很难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形成有力的竞争,终究是前途堪忧。

  4. 在技能大赛上

  无疑技工院校在各级技能大赛上相对于职业院校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世界技能大赛和国赛上,选手还是以老牌的技工院校为主。但是对于大赛,现在也存在一些怪现象,大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而很多学校为了大赛而大赛,花了大量财力、人力只是为了培养几个甚至一个选手,形成了大赛“职业化”“专业化”,与学校教学几乎完全脱节,失去了大赛的最主要的目的。

  5. 在技能鉴定上

  技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前应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考核学生是否达到相应技能等级的主要途径。现在很多学校对技能鉴定考试越来越淡化,曲解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认为只要学生就业好了,一切都好。就业好,并不代表技能好,更不代表学生长远发展就好;反过来,技能好,就业一定不会差,这才是硬道理。

  三、技工教育的发展定位

  技工教育的发展定位应该是做实、做强、做新。做实就是要立足实际,做实实在在的技工教育,要立足于自身办学实力,不要盲目扩大,要考虑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实训设备条件能否满足教学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质量而非数量。技工教育本来在中国这么多教育当中占的比重就很小,要不怕小,要做出技工教育的特色。做强就是保证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越来越高,立足于本专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技能水平。从两方面来衡量,一是提高师资水平,培养一批技能精湛、品德高尚、大师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大学即大师也,有了大批技艺高超的师傅还怕找不到徒弟吗?二是设施配套上,立足于本专业,保证在基础设施上始终处于先进水平,不断补充新元素,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并且保证实训教学设备充分,满足每一位学生正常实习要求。做新就学校来说,要不断引进新元素、新理念、新专业,始终与市场需求保持高度一致,对自身专业来说,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掌握本专业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

  四、技工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 生源问题

  招生一直是困扰技工教育发展的问题。因为技校招生几乎没有实现统招,主要来源于春季分流和秋季中考落榜的少量学生。可以说这部分学生90%的存在或大或小问题,绝大部分都属于问题学生,都是考不上高中、职业院校没录取、不到就业年龄、父母不在家的留守失学人员。与其职业学院相比就输在起跑线上,给技工教育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低下,造成技工教育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管理上面,有的班级甚至连选个班委都困难,更谈不上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了。

  2. 发展资金的问题

  技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技能培训,技能培训的成本相对于理论教学的成本要高得多。而技校学生上学基本是免费的,只有国家补助的一部分,对于大部分专业例如数控、机电、焊接、机器人等都是远远不够的,基本上都是赔钱的,如果得不到国家和政府支持也将很难持续发展下去。

  3. 师资问题

  现在技工教育都要求双师型教师,而培养一个真正双师型教师的时间是漫长的,尤其是具有高操作技能的技能大师更是少之又少,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出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跳槽了。所以国家应该在技工教育的师资培训和提高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待遇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4. 毕业生的待遇问题

  技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总的来说力度还是不够。从目前企业的调查情况来看,中级工在企业的待遇和没上过技校的普通工人待遇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很多企业在招收工人时门槛过低,只要年龄够就要,在待遇上没有和技校生区别开来,带来的后果就是技校学生的流失率不断增高,给技工教育也带来不小的麻烦。所以国家在技校生的身份和待遇上要不断提高,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对学生才有吸引力和归属感,否则学生对技工教育越来越缺乏信心。

  五、如何解决技工教育面临的困局

  1. 解决生源问题的办法

  一是靠国家对技工教育的招生政策,通过统招或者部分统招的办法,来逐渐提高生源的质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招生负担。二是通过入学考试,在新生进校前进行入学摸底考试,学校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招收学生的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入学新生的质量,但是前提是报考的学生数量充足、学校顶得住诱惑,这个办法在笔者学院实行三年来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三是采取宽进严出的措施,即在招生时大量招收,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逐步优胜劣汰,这样的坏处就是造成学生流失率比较高、技能鉴定考试的合格率降低、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难度增加。

  2. 解决发展资金短缺的措施

  一是依靠国家和政府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扶持力度和有利政策,例如加大每个学生的学费补贴或者加大对一些成本较高的专业的补贴,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确定补贴的多少,这样可以保护一些传统成本高、一些新型高端专业的长远发展。政府可以多建立一些公共实训基地,虽然国家早就提出这项工作,但是真正落实到市县级的,在相对落后地区还是很少的。二是是否可以对部分比如技师班的学生收取一定的学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一部分压力。三是学校积极争取更多的各级各类项目,也可以考虑部分专业与企业联合办学或者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用人合作关系以得到企业支持,还可以承接一些企业项目来获得一部分资金。

  3. 解决师资问题的方法

  一是国家尤其是人社部在寒暑假里多组织一些师资培训的活动,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培训活动。笔者觉得前些年的省培、国培效果就很好,但是最近很多年好像没有,特别是一些新型的专业教师培训,例如机器人、装调、维修类的。二是靠学校自己培养,特别是新进大学生,让他们多下实训车间、多参加各种技能比武、多参加培训、以老带新等多种途径来使他们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三是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引进一部分能工巧匠进校园。四是与企业合作,聘请一部分企业技术骨干到校园,或者让一部分教师到企业交流培训。

  4. 解决毕业生待遇问题的方法

  一是国家解决技工学生的身份问题,国家已经在做,但是影响力、宣传力度还是不够,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国民意识到技工毕业生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身份待遇一样。二是提高毕业生质量,与企业沟通,让企业充分意识到技校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就是高,从而提高毕业生在企业的待遇。三是加大双元制互通的力度,让技校生有更多的渠道进高校学习的机会。

  小结

  技工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国家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想让技工教育继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一是国家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扶持力度,二是所有技工教育共同努力,把技工教育做成职业教育中的精华,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地保护其稳步发展,大家一起努力让技工教育重现辉煌。

  参考文献
  [1]赵红,李敬军.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3(1).
  [2]王艳梅,李霜.高职院校“双轨并行、岗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5).
  [3]关莉莉.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创新[J].河南教育(中旬),2010(8).

技工教育论文

  技工教育论文(课题范文8篇)之第二篇:浅谈工匠精神与技工教育的融合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 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 是从业者价值观、人生观的体现。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技工的重要途径.在技工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既是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实现“中国智造”的需要, 也是企业、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技工院校应创造各种条件, 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技工教育,融合

  在了解工匠精神之前, 首先应了解。工匠就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 也就是技艺精湛的人, 包括木匠、石匠和铁匠等。我国木匠鼻祖鲁班、布业始祖黄道婆等都是优秀的工匠, 他们用一腔热血, 成就匠人伟业。工匠精神就是尊重手中的工作, 不把工作看成是赚钱的工具, 其核心就是对品质的追求, 打造本行业的精品, 体现的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 是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和自律精神。

  一、工匠精神与技工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

  1. 工匠精神与技工教育的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已有40年, 但是整个社会既没有形成培养工匠精神的制度, 也没有养成培育工匠精神的习惯。在短短的近40年中, 我国有106家企业从零开始, 进入了世界500强。我国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 从吃糠咽菜到健身减肥, 无论是速度还是规模, 都令世界惊诧。对于这样一个飞奔的“巨人”, 却在静下心来追求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 追求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方面有所欠缺。就像运动场上的百米赛跑, 既要跑出飞人的速度, 又要保持绅士的优雅姿势, 做到二者同时兼顾几乎是不可能的。经过近40年的高速发展,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然而我国制造业却面临的窘境, 要想实现工业强国梦, 就必须推进“中国智造”。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 最关键就是要重塑工匠精神, 注重生产细节, 提高产品品质, 创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崭新的中国品牌, 才能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 把工匠精神引入技工院校, 通过技工教育来培养大国工匠将显得尤为重要。

  2. 工匠精神与技工教育的融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有人曾对百年企业的“长寿”秘诀做过研究, 如中国的同仁堂, 德国的西门子等, 结果发现这些能保持基业常青的企业无一不是秉承着一个相同的企业文化, 那就是培养员工的工匠精神。许多员工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而且将这件事做到极致。

  员工在工匠精神浓郁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下, 匠心十足。什么是匠心?就是不光要有工匠的技艺, 还要有工匠的信仰和情怀, 进而使工匠精神融入你的灵魂。当工匠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时, 员工就会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做到爱岗敬业, 对产品的品质精雕细琢, 精益求精, 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从那些长寿的企业中我们不难看出, 工匠精神是与企业生命相融合的, 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整个制造的每个环节, 坚持对精品的不懈追求, 是企业能够百年不倒的奥秘。然而, 技工院校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在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 还应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还可以加快企业对工匠的培养, 而工匠的快速成长可以促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3. 工匠精神与技工教育的融合是促进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法宝

  技工院校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有着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具有良好职业素养, 能面对社会不同的职业岗位, 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然而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 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尚未形成。对这样一批学习热情不是很高但陋习又不少的懵懂少年, 技工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掌握专业技能, 让学生学会做事, 更要重视塑造学生脚踏实地、甘于寂寞、厚积薄发的工匠精神。俗话说:“不怕千招会, 就怕一招精”。只有将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的培养融为一体, 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牢固的职业信念, 具有德才兼备的优良品质, 才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4. 工匠精神与技工教育融合是技工院校长期发展的需要

  技工院校作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 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重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顺应目前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时代要求, 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应勇于担当、有所作为。这既是技工院校的历史使命, 也是它的社会责任。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逐步升级, 人们对企业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技工院校培养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毕业生将更会受企业的欢迎, 学生的就业问题, 也就是学校的“出口”就会变得通畅, 反过来, 招生这个“进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工匠精神与技工教育融合的路径

  1. 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主要指学校所特有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启迪学生的心智,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是有特色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在校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工匠精神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它是一些职业习惯的总和, 因此, 技工院校应积极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如可举行“唱响十九大, 我是大工匠”的红歌大合唱比赛, “从工人到工匠”的黑板报比赛, “工匠在我心中”的手抄报比赛, 开展“弘扬工匠精神, 争当大国工匠”的主题班会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此外, 可利用学校建筑物墙面宣传“大国工匠”事迹, 建设文化长廊, 把身边的一些工匠人物请进学校做专场报告, 给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等等。这样, 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 工匠精神就会渗透到学生的内心甚至行动上来, 从而促进学生从争当技术工人到争当大国工匠的升华。

  2. 将工匠精神融入文化课教学

  技工院校开设的文化课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德育等。在这些文化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如在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应用文写作这个模块开展主题为“技能改变命运, 工匠创造辉煌”的课堂演讲比赛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在思想上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思考, 使学生从灵魂深处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 找到学习中的乐趣, 在不断努力奋斗中实现工匠梦想。如在德育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以《工匠精神读本》为蓝本, 讲述一个个活生生的工匠人物故事, 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坚持与执着, 不言放弃, 勤学苦练, 最后成长为大国工匠的, 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和务实求学的积极性, 进而让学生内化为力量, 付诸行动, 塑造自己的工匠人生。

  3. 将工匠精神融入艺术教育

  长期以来, 艺术在中国只是茶余饭后可有可无的东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感性素质的高度会影响一个人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产品的品质由两种质量构成, 功能性的质量和感性的质量, 感性的质量就是审美问题。如同样是喝葡萄酒, 为什么用高脚杯来喝会感到爽心悦目, 时尚高雅?这就是由于高脚杯既具备了功能性的质量又具备了感性的质量。未来将是一个“雅者为王”的时代, 一个产品的全部品质应该是实用与审美的相加。

  过去, 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产品只图价廉实用, 不讲究外观是否精美、工艺是否粗糙。但是随着消费的升级, 人们对产品品质、创意的关注越来越高, 也就是除了注重它的功能性之外, 对它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如人们购买手机, 在功能相同的情况下, 都会选择工艺精湛, 外观时尚的款式。因此, 技工院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 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当进行一定的调整, 增加音乐课、美术课等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 强化学生的艺术教育, 因为艺术可以启发思维, 激发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 只有视技术为艺术的工匠, 才能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 拥抱变革, 提升产品的感性质量,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的代表。

  4. 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 还应向学生不断灌输工匠精神的理念, 让学生树立高标准, 严要求的学习态度。必须让学生明白, 社会上容易赚钱的行业是不存在的, 未来更多的是各种细节的完善, 需要的是耐心、匠心和热心, 一夜暴富或者一本万利的时代将一去不返。专业课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 引入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知识,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树立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电焊专业操作过程中应当不断引进新的金属材料, 电焊技术才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 技工院校应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努力为社会培养一支技术型、知识型和创新型的工匠大军。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 2014 (22) .
  [2]刘海光.技工院校如何培育“工匠精神”[J].中国培训, 2016 (9) .
  [3]唐电波.试探技工院校培育工匠精神之途径[J].教育现代化, 2017 (30) .

技工教育论文(课题范文8篇)
第一篇:浅析技工教育发展误区、困境及措施 第二篇:浅谈工匠精神与技工教育的融合
第三篇:基于SWOT的技工教育发展研究 第四篇:浅谈技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路径
第五篇:技工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究 第六篇:互联网+下的技工教育建设研究
第七篇: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技工教育探讨 第八篇:技工教育与职工培训管理研究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技师学院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