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一生致力于革命救国、建设强国、教育兴国,对教育兴国更是付出了毕生努力。作为中国共产党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从1935年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延安工作、生活了十多个春秋。在此期间,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徐特立是陕甘宁边区的首任教育厅厅长,他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边区的教育实践相结合,从新中国建设的迫切需要出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了鲁迅师范学校和延安自然研究院的创建工作。对这些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必将大大地有益于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事业。
一、延安时期徐特立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中国今后将要建成一个工业的国家”
这是徐特立职业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徐特立作为我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革命救国、教育兴国的思想贯穿其一生。特别是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徐特立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教育与政治、经济相联系,提出教育要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思想。抗战时期的延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类学校不同程度建立起来,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教育落后的面貌。徐特立认为教育要为政治、经济服务,从眼前看,就是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边区经济生产服务,从长远看,则是为了建设新中国的迫切需要。他从我国落后的农业国家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发展职业教育与建成工业国家的关系,提出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国家,商品经济没有充分发展。这种落后的经济条件限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技术只凭代代相传就够了。可是,现在我们要建立一个工业化的国家,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专门人才,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提到议事日程。徐特立之所以能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明确把发展职业教育与建成工业国家联系起来,与其留法、留苏的经历密切相关。他在法国半工半读三年半,一边在钢铁厂做工,一边在巴黎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又用了10个月的时间去比利时和德国学习考察。当时的法国、德国和比利时都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这段生活经历,使他对现代工业有了深刻了解。1928~1930年,徐特立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这时苏联正在通过工业化加紧追赶西方,苏联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培养技术人才,这给徐特立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使他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一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性,由此,徐特立确立了将职业教育贯穿于普通教育中的观念。
徐特立把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科学人才和使用科学人才看作先进政党着眼将来的战略之举,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他感叹国内虽然有很多有志青年,但由于政府缺少有计划的培养,学习只是个人的私事。当国家危难需要技术人才时,又因为平时没有组织,虽然有一些科学技术人才,但未必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从教育方针、课程标准、学校系统,到具体领导机关、群众性的学术机关等方面,都要在原则上领导。他竭力呼吁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进行准备工作。而对于广大青年来说,则必须更加努力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掌握技术,为将来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工业化贡献力量。
(二)“生产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就是科学的内容”
徐特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认识教育、科研和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主张教育和科研为经济生产提供人才和成果,而经济生产又为教育和科研提供物质基础。作为基础的教育要发挥服务经济的作用必须与生产结合起来,同时,科学又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因此“生产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就是科学的内容”.教育、科研和生产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徐特立对我国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在近代屡遭挨打受辱有切身体会,希望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他认为科学技术与经济生产是双向作用的互动关系,因为科学是产业发展的进一步要求,科学为生产服务,生产又帮助科学发展。科学技术只有直接和生产联系起来,科学技术才会有社会内容,才会成为生产方式的一部分,才能使科学家视野开阔,引领生产发展。针对延安当时存在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分离的问题,徐特立推荐了延安医科大学的做法,他认为在延安要有系统地进行科学教育,要推医科大学,因为他们的科学教育直接关系他们的职业,病人就是他们科学训练的校正者。医科大学是典型的职业学校,徐特立推崇延安医科大学的做法,是因为他认为职业教育是将科学技术直接和生产联系起来的最好渠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使科学研究成果迅速运用于发展生产的最好途径,为此,他建议延安自然科学院要与军工局、建设厅、延安各地的工厂农场密切联系起来,联系的具体方法是成立一个“学校管理委员会”,邀请这些机构的负责同志参加,彼此协商面谈, 延安各地的工厂、农场需要哪一种人才, 自然科学院就培养哪一种人才。可见,现在职业学校普遍实行的订单培养,徐特立在70多年前就提出来了,这充分说明了徐特立的远见卓识。
(三)“学习要有事业和职业的目的”
这是徐特立正确认识学习与工作、学习与就业的精辟论断,也成为今天广大学生的入学箴言。徐特立认为学习与工作之间,工作是重心,是目的,为学习而学习是不对的,以工作来帮助学习也不是正确的方法,应该为工作而学习,以学习来加强工作的效率,提高工作的能力。
中国古代有读书至上和读书无用两种观点,他们分割了学习与职业的关系,分工不够,水平低下的生产力是这两种观点产生的土壤。西方开始工业革命后,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和研究人员,职业教育由此兴盛。徐特立在法国留学时,特别考察了职业教育情况,注意到法国的高小“非预备升学的,而为职业教育的,学校内有农科、工科、商科。他们主张实际的作职业,毕业后,可以当工人……另设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是极重职业。高小有一年毕业的,叫做补习学校,专为补习去做工人的。补习的科目是几何学、工作图、簿记等科,女子则补习打字簿记”④。这使徐特立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是学习与就业之间的桥梁,也是工业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相比之下,“有北京高等工业毕业,不能谋工作者”⑤,是典型的没有重视职业教育,没有处理好学习与工作关系的结果。到延安后,徐特立发现陕甘宁边区学校也存在办学没有为生产服务、学生也存在学习没有职业目标的现象,他在《生活教育社15周年》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目前不单单是国民党的教育方式离开生活太远,我们党内的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受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的影响,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原则也将学习与工作,学习与生活分离开来,为教育而教育、为学习而学习,与我们生活无关,工作无关,没有着眼于工作能力的提高,生活技能的提高,结果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这种无目的的学习,无计划学习的情况,过去存在,现在还是存在。在《怎样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更是大声疾呼“学与用的分离,是工作和学习双方的失败”⑥。因此,“真正的革命实际行动家,他是特别需要革命的理论,丝毫不会放松学习,但学习是为着指导行动”⑦。徐特立将学习与职业联系起来,认为学习是为职业服务的观点不仅有助于纠正当今许多高校只管招生不管就业,许多同学只顾及眼前读书而缺少职业计划的现象,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延安时期徐特立的职业教育实践
徐特立的职业教育思想来自于其长期的教学实1于延安时期教育的大发展。他把职业教育贯穿于普通教育中,对职业学校强调职业培养,延安的鲁迅师范学校和自然科学院成为他实践职业教育思想的大舞台。
(一)鲁迅师范学校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要素,在教师奇缺的陕北,必须把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教师放在首要地位。1935年冬,徐特立在陕北瓦窑堡创办了一个小学教师寒假训练班,他亲自担任班主任,从编写教材到上课讲授都亲力亲为。1936年7月,徐特立又在志丹县办起了扫盲夜校。经过从办教师寒假训练班到扫盲夜校的准备,徐特立认为在陕北建一所师范学校的条件已经具备,1936年冬扫盲师范成立,他亲任校长,在陕甘宁边区开始了师范教育的最初尝试。1937年2月,扫盲师范易名为鲁迅师范,虽然徐特立不再担任校长,但对这所我党在陕甘宁边区创办的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格外地珍爱。他在鲁迅师范工作了三个月的时间,精心指导学校办学方针和目标的制定。徐特立认为鲁迅师范担负着为边区教育培养师资、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重任,要重点培养学员的文化政治素质和教师素质,使学员毕业后就能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针对一些学员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职业养成的培训的现象,徐特立亲自给学员上课,他以延安缺少保姆为例,说明学用结合,学习要有职业目的的重要性。他说“:在延安的女同志大部分是中学生,但是保姆一职却无人担任。由于偏重空洞的学理而忽视本身的职业,以致托儿所不能建立,致使每一个女同志都要自己育儿,结果每一个女同志都成了保姆。”⑧他谆谆教诲学员:不能学与做分开,要求学习是一回事,自己的业务又是另一回事,以致学习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工作由于缺乏学识来帮助,或者蛮干或者敷衍,不仅影响自己的前途,更会造成革命的损失。因此,不仅要学好普通文化课、政治课、军事课,特别要学习教育专业课,将学习与职业结合起来,以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虽然鲁迅师范学校存在的时间不长,只有近两年半的时间(1939 年 7 月与边区师范合并改称边区第一师范),但先后培养了480多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绝大部分在边区小学任教,成为边区基础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从1935年到1940年,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到1940年秋季,全边区的小学增加到1341所,学生人数多达43628人,这与1935年相比,增加了10倍以上。⑨作为边区的教育厅长,徐特立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深知师资力量必须跟上。1940~1941年,边区的师范学校有了大发展,由1所增加到5所。如果把医药学校、农校、职校和新文字干部学校等都算在一起,边区共有各类中等学校10所,边区的中等教育初具规模。这10中等学校都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在徐特立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延安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突出。
(二)延安自然科学院
1940年9月我党历史上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正式成立。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是党中央有计划、有领导地发展自然科学、培养科技人才的重大举措,这不仅能为夺取抗战胜利准备物质力量,也能为革命取得胜利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科技人才。徐特立热切关注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创建,1940年12月他非常高兴地接替李富春担任了自然科学院院长。他在自然科学院工作了两年多时间,经过他的精心筹划,苦心经营,自然科学院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高等学府,设有本科(大学部)、预科(高中部)和补习班(初中部)三部分,还包括青年技工学校。徐特立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运用于自然科学院的教学工作中,自然科学院以重视基本知识、培养实用能力为教学内容,以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为教师队伍,形成了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自然科学院的学生既要学习精简而必要的基础课程,也要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课程,必须在科学院建立造纸厂、酒精厂、玻璃厂、肥皂厂、制碱厂、化工厂、机械厂、农场实习,由于这些厂都承担对外加工,学生成为生产者,实现了教育与生产的结合。实习指导教师多是被自然科学院聘请来的兼职教师,他们是边区实际工作部门的负责人或技术人员。
由于徐特立的正确领导,自然科学院为我党培养出了约500 名优秀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结合实际的能力,有些经过进一步深造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同时,自然科学院教师还结合边区的经济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为边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如用马兰草造出了纸张,扩大了火柴、肥皂、玻璃制品和食盐的产量(食盐生产在边区的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开展了煤和铁矿考察,农林考察,水利建设,棉花、甜菜的引种等。南泥湾就是在自然科学院师生组织的农林考察中发现,党中央根据他们的考察报告和建设方案而决定开发的。
边区有了简单的机器制造和炼铁工业。这是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结合的成功实践。事实证明,徐特立在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教学实践具有鲜明的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其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综合大学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20世纪初,戴卫德斯尼登(DavidSnedden)提出了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主张设置与普通教育泾渭分明的独立职业教育体系,并且为特定阶层的孩子提供特定的职业训练,以此来满足美国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