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食疗学论文 >

《黄帝内经》饮食观与现代营养学的比较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5-11-26 共4051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着作,它不但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还提出了中国传统饮食养生的基本观点,论述了饮食结构的基本模式,首创了食物分类方法,揭示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以及食疗方法等。其以中医五行学说为基础,将食物与五脏对应分类,与现代营养学的“金字塔”模式既有相似,也有本质的区别。现代营养学强调食物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宜,能量、脂肪以及糖类的搭配均衡,合理饮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饮食失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而中医的饮食养生观强调人体阴阳五行的调和,气血运行的流畅,均以饮食的合理为基础,包括“谷肉果菜,食养尽之”,“食饮有节”,“谨和五味”“阴阳平衡”.本文以《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为指导,阐述其基本观点,与现代营养学相关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结合现代研究,分析中医的饮食养生观的科学性,对现代常见的饮食健康问题与疾病,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黄帝内经》饮食观

  1. 饮食结构与养生

  成书于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首倡中华民族基本的膳食模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包括麦、黍、稷、麻、菽,五果包括李、杏、枣、桃、栗,五畜包括牛、犬、羊、猪、鸡,五菜是指韭、薤、葵、葱、藿。谷物富含淀粉、葡萄糖,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蔬果富含各种纤维和维生素,是机体维持组织功能正常的不可缺少物;畜物富含各种蛋白质,是机体所需氨基酸的重要补充途径。在五谷杂粮为主食的基础上,加以不同的肉食和蔬果搭配,达到均衡饮食,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可见这种“谷果畜菜”膳食模式的科学性。除了总体上显现了其搭配的合理性外,每一类的食物也具有丰富的内涵。以主食的五谷杂粮为例,小米性味甘凉,除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有丰富的烟酸、胡萝卜素,有补虚损、除湿利尿、益脾和胃的作用,对消渴口干、腰酸膝软的人群有一定的帮助;糯米性甘温,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钙、磷、铁等,性味甘温,有暖脾胃、补中益气的功能,可治烦渴尿多等症;小麦性甘凉,除一般的营养成分外,其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包括卵磷脂、精氨酸等,具有健脾胃清虚热的作用,适合于心烦不宁、失眠狂躁的人群。奠基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现代营养学与《黄帝内经》中的“谷果畜菜”膳食模式基本相似,其推荐的“营养金字塔”模型,底层是粮谷类食物,与“五谷”相对应,占最大比重;第二层是蔬菜和水果层,与“五果五菜”相对应;第三层是奶制品层,是《黄帝内经》膳食模式中唯一没有的;第四层是动物性食品层,与“五畜”层相对应,“金字塔”塔尖为适量的油、盐、糖, “五谷五菜”中也有其对应的主要成份。在“金字塔”模型中,要求每一层都比低一层的摄入量要少,以补充足够的热量、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以及微量元素等。可见《黄帝内经》中的 “谷果畜菜”膳食模式与现代营养学的“金字塔”模型大同小异,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只有饮食结构上多元化,并且各种食物达到一定量的比例与平衡,才能保证人体基本的健康状态。

  2. 饮食分类与养生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基本学说之一,它认为世间万物均可以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类别,《黄帝内经》首次按食物的性味将食物归纳于五行中,并按照五行对应五脏的理论,调和人体阴阳气血,以达到养生食疗的作用。《灵枢·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

  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黄帝内经》认为饮食五味对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补益作用,肺属金,脾属土,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互相之间可以相生相克,对于不同体质的人群而言,他们的脏腑气血倾向皆不同, 因此通过进食相应的五味食物,有助于平衡脏腑气血,提高机体的组织功能。对于现代人而言,其指导意义主要包括:不同体质人群的饮食宜忌,四季养生饮食宜忌,以及五脏不同疾病的人群饮食宜忌。例如患有脾胃系统疾病的人,在五脏中对应脾脏,脾在五行属土,可能会克制五行中的水,即如果脾胃系统有问题,可能会使肾脏系统的相关机能失调,因此要通过多进食咸味入肾的食物来调节。根据中医理论,大自然的四季也是划分为五行的,其中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四季交替为土。每个季节时段,人体脏腑气血会有不同的盛虚状态,例如春天木旺肝气盛,肝气不足的人应该进食较多的酸性食物,例如山楂、酸枣仁等,而肝气过旺的人则应该减少酸性食物,多食甘性食物,例如山药、大枣等。除了季节的五味偏颇外,不同体质的人群也应该进食不同类别的食物。例如阴虚体质的人,或者肝气亢盛的人,忌吃温补的食物,例如韭菜、狗肉等,宜吃滋阴潜阳的食物,例如鲍鱼、牡蛎等。总体上来说,辛味的食物如生姜,能发散驱寒;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能清热燥湿;酸味的食物如酸梅,能收敛助消化;甘味的食物如大米,能补脾益气;咸味的食物如海带,能软坚补肾。

  3. 饮食与疾病

  《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黄帝内经》中早已阐明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不恰当的饮食习惯,不但吸收不了食物的营养物质,还会产生气滞湿阻痰凝,破坏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诱发各种疾病。现代人最常见的疾病如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以及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在《黄帝内经》中也早已提及它们与饮食的关系。《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可见如果长期进食高热量或肥腻的食物,就会容易化痰生湿,郁而化热,痰瘀互结。因此从养生角度看,饮食应该在蔬果和肉食合理搭配的基础上,饮食有节,尽量清淡,减轻肠胃的负荷,增强肠胃的吸收消化功能。以肥胖为例,现代研究表明,肥胖患者的膳食主要体现为热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过高与失调,并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饱、偏食等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过多摄入某种性味的食物,只会引起其余脏腑功能的受损,气血不能正常运化,食物精华反而会沉积于体内,形成过多的脂肪。因此,在《黄帝内经》的启发中可知,肥胖的防治主要包含三点:一是清淡少食,食之以度;二是多食健脾胃助消化吸收的食物,例如山药、木耳、红薯等;三是五味均衡,谷果畜菜适量,谷可选粗粮,果可选酸果,畜肉尽量少选肥膏,菜宜绿蔬。再例如糖尿病,《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表明消渴跟过多吃用甘美之食物有关,脾胃系统不能及时转化为气血,即化为内部的郁热,消耗机体阴津,再加上味过于甘会导致肾气不衡,因此会出现口干渴、多饮、多尿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二、《黄帝内经》饮食观与现代营养学的比较

  《黄帝内经》饮食观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结合生活膳食实践创造了“谷果畜菜”膳食模式,这种饮食观是宏观整体的,源于中医的基础理论。食物不但能提供营养,充饥填肚,也能调理气血,养生防病,为后世的“药食同源”思想提供了向导。

  而现代营养学是在现代生物医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以人体营养素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现代营养学是微观的,侧重研究各种食物的营养物质。

  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均以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以饮食为基本对象,研究膳食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黄帝内经》所倡导的食养相当于现代的生理营养学,而食疗则类似于现代的临床营养学;《黄帝内经》提倡的四类食物组成的膳食结构与现代饮食金字塔也是相似的,并且均强调饮食结构的平衡性,相辅相成;《黄帝内经》重视脾胃功能,强调饮食有节,与现代营养学强调消化道的正常运转是保证营养素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关键,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营养素吸收和相互拮抗的问题,共同指导着现代人的饮食养生。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黄帝内经》从宏观出发,从整体着眼,以实践研究为基础,以脾胃为饮食保健之本,注重饮食保健的个体针对性,强调无病以饮食养生,有病首先以饮食治疗,着重于食物的偏性,利用五行中的五色(青红黄白黑)、五味( 酸苦甘辛咸) 来均衡搭配饮食。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内涵比较丰富,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同时,提出了五味食物对五脏疾病和气血运化的影响,并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提出食物的宜忌,从而使饮食保健以及食疗养生有了依据。现代营养学则以西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微观出发,从局部着眼,以实验室研究为基础,以七大食物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维生素、水、食物纤维) 为本,以平衡膳食为核心,注重不同群体营养素的供给,强调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作用。此外,“食复学说”和“饮食禁忌学说”是现代营养学中没有而中医学独具的特色,是《黄帝内经》的两大贡献。

  三、结语

  《黄帝内经》不但是一部中医学经典着作,同时也记载了饮食养生的基本理论与观点。提出“谷果畜菜”的饮食结构基本模式,强调饮食均衡的重要性,它首次将食物按照五味进行分类并根据五行对应五脏,将五行的生克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推演食物的互相作用和不同脏腑疾病及不同季节的饮食宜忌,从而通过饮食指导养生保健。此外,《黄帝内经》还指出疾病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可供饮食防治现代常见病参考。与研究营养素为主的现代营养学相比,《黄帝内经》饮食观更注重宏观性和系统性,自古以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文化,由于东西方民众的身体素质和人文观念的不同,《黄帝内经》饮食观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中的饮食理论,借古通今,进一步探索适合现代人生活的健康饮食模式与文化,在美食过程中兼顾养生保健,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食疗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