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学理论论文 >

探讨"共享"的本质和共享经济浪潮中共享事物的特征

来源:大众文艺 作者:卢莹
发布于:2021-03-04 共3144字

  摘要:文章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知识,从设计师的角度,通过运用视觉符号与表征的方法对共享单车案例进行分析,试着证明共享单车的视觉符号性和探讨共享单车的本质。旨在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从社会现象中建立起事物的外延机制,并在链接的机制中寻找事物现象的本质或创新点。进一步,试着探讨"共享"的本质和共享经济浪潮中共享事物应有的特征。整个过程对设计师的思维、设计的技巧、设计的功能,以及对未来设计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共享单车; 公共; 共享; 视觉符号; 设计思维;

  一、共享单车的视觉符号性

  从语义出发,"我去扫一辆小黄"里面的"小黄"似乎有了具体的指代。在过去,我们不知道"小黄"指的是什么。是一名叫"小黄"的动物?还是指黄色的小东西?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我们便知道它是指由北大学生创立的OFO共享单车。从视觉现象入手,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周围到处停放一排排整齐又鲜明的小黄车。就这样,我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对小黄车的视觉印象。从它有具体的指代开始,其背后承载的是整个社会、商业、技术等背景条件的转变。浅层来看,共享单车是一种视觉符号。

共享事物

  根据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看似中性与中立的符号运作,却充满了权力阶层的印记,其中主要的机制,就是在符号的外延与内涵意义的过渡间,隐秘地安插一个武断、符合有权者利益的评价,继而透过大众媒介的操作,把此一人为的痕迹抹除,加以自然化。"1我们可以顺着"小黄车",试着外延出两条机制:一个是品牌OFO--便携出行--美好城市、链接城市--共享;另一个是自行车--公共交通--以低廉的价格占用一段时间--共享。企业为了突出其品牌概念"美好城市、链接城市",不停削弱自行车作为公共交通、低廉价格地占用的环节,进而升华概念达到"共享"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三层信息:一是,共享单车本质是无桩自行车租凭服务;二是,一个企业概念创意的来源可通过弱化甚至抹去本该有或已有的特性,而在机制链接中突出"新"元素;三是,共享与公共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样的。

  共享单车是整个社会、商业、技术等等糅合在一起的产物。正如局伊·德波所说,为什么整个现代社会生活都表现出一种"奇观的积聚",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或历史的纯粹的表征。2那么共享单车就具备了这个时代的典型性,因为在这个时代背景语境下,单车已经不再是作为单车本身被讨论,我们更多的是谈论它的符号性。就像,上海永久自行车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视觉符号,而共享单车就是21世纪20年代的视觉符号。

  二、共享单车的本质

  共享单车属于经济服务,这里不得不提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共享经济。我们对"共享经济"有侠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界定。从资源角度来看,共享单车其实并不是已有的、待处理的"闲置资源",它是租车平台(如OFO、摩拜、美团等)外包给单车制造商生产出来的增量存在;从所有权来看,它属于这些共享平台公司所有,并不属于广大人民群众,它仍是私有化的产物;从使用权来看,骑行用户只有通过对平台缴付押金和租凭费用,才能在一段时间内使用该物品。可见,共享单车符合共享经济的定义,基于交易利益平衡达到的暂时性使用权转移,说白了就是一种"租凭"行为。共享单车的本质是无桩自行车租凭服务。但并不是我们最初最理想化的"共同分享".

  三、共享的本质

  共享,从基本汉字拆解为"共同"和"分享",表意为与其它一起使用或分享。这跟有一字之差的"公共"有一定的联系。《现代汉语词典》对"公共"的释义是"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两者都有"共"的含义,主体服务或是负责对象都是人。但是,对象从最初的"人"变成更为具体的"出资人".这样,2元钱的公交车,只要你能交2元钱,任何人都可以乘坐(前后同样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其实,2007年就有公共自自行车,都是通过押金、付费的形式在特定的站点进行借车还车。但是,为什么当时的公共自行车就没有火起来,反而是十余年后的共享单车风靡全球?除了技术的革新这点,使借用程序变得更为便捷,更重要的一点是:人性。从字面来看,"共享"与"公共"的替换,"享"字,很好地掩盖了人性的自私、贪婪、虚伪。我们似乎都开始变得"虚伪".从这里,可以预测未来的事物会更多带有精神层面的刺激。

  从视觉性来看,共享单车是公共自行车从之前的不可见变为可见的体现。所谓"视觉性"不单是指物的形象或可见性,而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世界的图像化",是使物从不可见转为可见的运作的总体性。3可以说,共享,一定程度上是当代人对"公共"的一种衍生。正如上面所提及的商家在自行车的机制链中从"公共"有意替换或增强共"享"的概念。

  由于人性,我们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或是最原始的共享--产品使用没有属性的区别、没有市场的交易。我们只能在共享的模糊定义边界上拓展、丰富,弥补当下市场的供需问题。所以,当下的"共享"本质上是,民众公平、有偿地共享资源,彼此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收益、并共同享受经济红利。

  四、共享产品的特征与创新

  在"共享"理念的引导下,我国共享事物不断地出现。这么多的共享产品诞生、又倒下。

  短途出行骑自行车这个需求一直存在,所以共享单车并没有发现新的需求。不会骑车的人就没有骑车的需求,而经常习惯骑行出行的人,就算没有属于自己的车也总会想办法找到骑行的车辆。所以,一个项目的存活虽然基于需求,却未必是需求本身。

  个人觉得共享产品有以下特征描述:一、产品本身属性有用户租凭与购买的心理考虑;二、行业寡头,追逐先机;三、需求用户定位准确且具有一定数量基础;四、租凭费用的合理性;五、互联网的时效控制与科技的实效能力;六、维护管理;七、新颖的概念包装,且最好围绕人性展开。

  那如何解决共享衣物与包包产品的存活?我们可以试着使用上述第七点--"慈善"概念。奢侈品一直背负着"道德"的压力,而它的存在并非整个社会腐朽的原因,而是人性的弱点--虚荣。我们可以参考美国服装租凭平台Rent the Runway的经营管理方式,企业在用户的租金中抽取部分费用用于慈善。这样,用户不仅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自己的"道德"心理需求。从大的社会环境来看,这样可以缓解资源堆积浪费的问题,可以促进资金的流动,可以引导消费者对奢侈品的价值取向。

  五、总结

  当下的"共享",是对"公共"的一种衍生,甚至是置换。"共享"的风靡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但与此同时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特有的视觉现象。

  本文主要目的是想告诉设计师在面对当今媒介、技术的挑战的时候,要精确有效地解读信息,从事物观察中找到创意与创新,而不仅仅关于在视觉上简单地讨论美。我们更应该培养一种分解事物或现象的所指与能指,去寻找事物或现象本质的思维方式。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解读信息,更有效地分析社会动向;摸清符号链的脉络,为我们观察事物提供一把标尺,为做设计提供依据。而落实到平面设计专业,该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在品牌设计中,明确我们为什么而设计,如何设计,如何在众多的品牌中脱颖而出,创新点在哪;在图形分析中,理解图形背后的指代;在展览设计中,升华展览背后的意义等等。当然这种思维模式不仅限于设计专业。

  参考文献

  [1] [法]罗兰·巴特著,李幼燕译。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书,2018年1月第一版

  [2]罗勤。奇观社会里的"无极"世界[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J].文艺研究,2006(1):14

  [4][法]罗兰·巴尔特著,汤明杰译。罗兰·巴尔特:符号帝国[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

  [5]司文会。符号学·文学·文化--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思想研究[J].社会科学,2011(09):185-192

  [6][英]理查德·道金斯著,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译。自私的基因[C].中信出版社,2012年9月。

  注释

  11.[法]罗兰·巴特著,李幼燕译。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书,2018年1月第一版。

  22 .罗勤。奇观社会里的"无极"世界[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3 .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J].文艺研究,2006(1):14.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原文出处:卢莹.从视觉符号角度看社会现象的本质:以共享单车为例[J].大众文艺,2020(06):107-10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社会现象论文
返回:社会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