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识社会学家罗伯特·K. 默顿在 1968 年写过一篇题为《科学界的马太效应》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默顿发现在科学的奖励系统中存在一种"第 41 席位"( 或者"坐在第 41 席位者") 现象: 法国科学院规定,只有 40 个人能有资格成为法国科学院定额院士.40 位院士之外其他人无论再优秀,都只能成为"坐在第 41 席位者".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赫赫有名的"坐在第 41 席位者",其中包括笛卡尔、帕斯卡尔、莫里哀、培尔、卢梭、圣西门、狄德罗、司汤达、福楼拜、左拉、普鲁斯特.①这种现象在科学界普遍存在,比如诺贝尔奖评选,科研成果的评奖和科研项目的评审等等.一个人一旦获得了某种奖励,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终生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荣誉或其他利益,这就是奖励系统中的马太效应( 即,所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而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那些在奖励系统中获得成功者就可能启动一个奖励、资源分配和社会选择等系统的优势积累过程,而那些失败者则往往经历一个劣势积累过程.
用默顿的这个原理来观察我国目前的知识生产、尤其是法学知识生产和奖励系统,其情形也大抵如此: 某个法学者一旦通过某种机制获得一种荣誉( 比如,"长江学者"、"跨世纪人才"、"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等) ,其后续的其他奖励或资源获取就比其他人更为容易,形成优势积累,而其他人则更多地沦为"坐在第 41 席位者",甚至永远成为社会奖励系统中的劣势积累者、被淘汰者.
奖励系统中的马太效应现象的存在本身是否合理,可以说见仁见智,可以撇开不谈.我这里想指出的一个问题是: 劣势知识、甚至垃圾知识的生产与奖励系统中的马太效应的畸形叠合的可能.
明眼的知识人愈来愈强烈感受到: 一方面,我们已经没有了知识生产的检验标准,几乎所有的人,无论有无知识生产的能力和资质,均参与到这个未经合格检验的知识生产的流程之中.另一方面,在"知识"产出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又变成了盲目的"知识消费者",进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知识交易市场.这个市场充斥着"看起来很美"的各种琳琅满目的"知识"产品,而实际上此种虚假繁荣的知识市场背后隐含着一眼难以洞穿的深层危机.从表面上看,现下中国知识生产存在着如下三方面的突出问题: 第一,知识生产过程的无序性.
现代技术( 尤其是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 手段的发展在减轻知识生产劳动强度的同时,也增大了其生产过程的无序性.在知识生产线上的"知识复制"挤压着真正的知识创造过程,各种以知识为名的出版物若爆发的洪水,冲毁掉那些持家守业者经年劳作建构的屋宇、道路和桥梁.第二,伪劣知识淘汰优良知识的逆增量趋势."知识复制"必然带来知识检验和鉴别的难度,故而伪劣知识充斥知识市场,形成增量强势.第三,知识生产的利益趋同现象.在这个充满物欲和权势的时代,知识创造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智性活动",它受到来自物质利益和权势的诱惑,最终沦为物欲和权势的婢女.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伪劣知识增量有愈演愈烈之势,其本身构成了某种知识( 或思想) 的形式和内容,深深地渗透到知识生产过程之中,我们有时难以将其从理想形态的知识生产中剥离出去,它们构成了一种惰性的积累力量,宰制知识人的知识认知、知识视野、知识沟通,甚至成为一些知识批判者之"知识批判"和"知识反思"依凭的资源.由此观之,我们似乎真正到了"明希豪森困境"( Münchhausen-Kl-emma,即深陷泥淖而试图抓住自己的头发将自身拔脱出来) ①之中,现实所呈现出的是漫无边际的"知识生产大跃进"之喧嚣和轰鸣的声音,而真正的思考者却如挪威画家蒙克( Edvard Munch,1863 -1944) 着名画作《呼喊》中的人物那般无助而惊恐.
比较吊诡的是,在我国现下的奖励系统中因为诸多人为的因素,往往会把那些并非最为杰出的知识生产者的知识产品评价为"优秀",给予超过其能力和实际贡献的奖励和相应的称号,甚至将一些劣势知识或垃圾知识产品评定为优异成果,使之进入知识的流通领域,成为普及的知识.这就是我所称的劣势知识、垃圾知识的生产与奖励系统中的马太效应的畸形叠合( 或简称为"劣势知识生产与奖励之马太效应的畸形叠合") 现象.
可以说,劣势知识生产与奖励之马太效应的畸形叠合已经败坏了我国科学界( 包括法学界) 的学问准则,粗暴地将真正的知识生产者的才情、智慧、记忆力、想象力和创新力完全无情地摧毁,成为一种知识生产的"公害",其后患无穷,贻害深重,与我国族现下及未来之精神纯化、文化之生殖繁衍力干系极大,不得不令一切有识之士忧虑、慎思.
现在到了不得不加大力量治理上述公害的时刻了; 否则,吾国就会自断文化命脉、自我阉割生殖繁衍力,所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过是一句空话.
那么,如何制止劣势知识生产与奖励之马太效应的畸形叠合现象呢? 我的意见是: 加大打击垃圾知识的生产的力度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或完善现有的社会奖励系统本身,即尽可能建立具有独立评价能力和公信力的社会民间评价系统,逐步减少或优化政府或官方的科研奖励和评价制度,除去缠绕在知识生产者身体和心灵上的各种宰制或诱惑的"制度化荆棘".剥去荆棘,知识生产者才可以自由地呼吸清新的空气,在相对宽松宁静的氛围中触摸自己心灵深处涌动的力量,捕捉住思想内层瞬间闪现的智慧之光,凝聚成为各具形态的知识.这样的知识若能慢慢增多,集腋成裘,那么,形成反映所谓"中国的理想图景"的知识范式和知识体系,也许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各阶层不断分化与整合,由于存在不同的社会分工、占有不同的社会资源,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各阶层在社会地位、收入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已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而农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分化最明显的社会群体。为研究江西省农村各...
把社会因素带入到对知识的讨论之中,是知识社会学将知识从一个哲学认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社会学研究议题的核心所在。知识社会学对人类的心灵活动及其成果的讨论,背后都隐含着一个重要的知识社会关联命题:人类知识的生产、发展与其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关联...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规模日益庞大、结构日益复杂。作为组成社会基本单位的人必须根据日新月异的变迁调整自我以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缓解生活矛盾,在寻求和谐幸福生活的同时实现个体自我的全面发展。个体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会有利于社会的稳...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上勾勒出“知识”与其“社会情境”“意识形态”以及与“乌托邦”之间的有机联系。为现代人重新审视“知识”“真理”等提供了新视角。...
一、马克思:异化的劳动与异化的政治知识曼海姆指出:知识社会学实际上伴随马克思而出现,他的深刻的富有启发性的洞察,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①马克思曾研究了劳动异化对于知识异化的作用,使人们看到了大量异化了的政治知识形式(如意识形态等)的存在,以及它们对...
一、知识内涵。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权力为主体的社会和金钱为主体的社会,前者表现为强制权利与行政权利合二为一,成为支配一切的绝对力量,而后者表现为行政权利的后台不再是以暴力为基础的强制权力,金钱成为真正的主宰力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