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美德育模式的异同分析
【第一章】中美德育教育方式对比研究绪论
【第二章】德育模式的内涵、特征、功能及构成要素
【第三章】中国德育模式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探究
【第四章】美国德育主要形式探析
【第五章】美德育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德育模式的改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瞩目成就,德育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中,德育既面临着大好发展机会,同时备受挑战。针对道德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本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的优秀成果,更要放眼世界,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德育经验,并结合我国德育实际,探索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德育之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我们清楚的知道,盲目地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进行借鉴。美国不仅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教育也很发达。作为教育大国,美国没有采用明确、统一的道德教育目标和规定,在仔细研究和系统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中美两国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单一性与多元性,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德育模式,直接灌输式与间接渗透式等方面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根据我过德育的实际情况对美国德育模式进行借鉴,提出了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根据人的发展阶段,注重德育的层次性、注重说理教育与品德践行相结合、注重隐性教育等方面的改进方法,从而完善我国德育内容,提升德育的实际效果,实现理想的德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行文中,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德育模式灵活多样,具有鲜明的特色,成果也相当丰富。我们在肯定美国德育经验的同时,不能忽视我国德育的优点,虽然我国传统的直接灌输式德育模式面临一些问题,但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对德育的效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关于中美德育模式比较研究这一课题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美国的德育模式也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断变革,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就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戚万学。 关于建构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几点设想。 教育研究, 1997(12)
[2] 滕大春。 外国教育通史。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3] 查有梁。 教育建模。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4] 李伯黍, 岑国祯, 顾海根编。 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 黄松鹤。 道德教育过程模式论。 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00
[6] 程建平。 德育模式论。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5(5)
[7] 黄向阳。 德育原理。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 谭伟。 中美两国学校德育之比较。 求索, 2003(5)
[9] 朱银端。 德育模式新论。 高校德育研究, 2004(11)
[10] 赵艳萍, 夏秋。 中美大学德育模式比较。 北京教育, 2007(2)
[11] R.Hersh, J.Miller, and G.Feildin. Modele of Moral Education:An Appraisal. New York: Long
man, 1980
[12] Kohlberg, L“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Moral Education .” The Humanist,Movember-December, 1972: 13
[13] Ariel Sarid, Between thick and thin: responding to the crisis of moral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012
[14] 汉语词典(卷四)。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9(1208)
[15]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96(894)
[16] 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第l卷)。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129
[17] 范树成。 德育过程论。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198
[18] 俞建伟。 中国道德教育史上师生关系透视。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
[19] 田正平, 张斌。 模式的转换与传统的调适。 高等教育研究, 2001(2)
[20] 贾仕林。 当代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模式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现代教育科学, 2005(3)
[21] 刘自宏。 关于构建学校实效性德育模式的探索。 宁夏教育, 2004(12)
[22] 李逸凡。 以人为本, 德育为先, 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 江苏高教, 2011
[23] 鲁洁, 王逢贤。 德育新论。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 552
[24] 朱小蔓。 情感德育论。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5] 李霞。 中外德育比较研究。 教育管理, 2011(9)
[26] 苏崇德。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9)
[27] 王玄武。 比较德育学。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28] 黄培清。 德育与心理辅导结合模式探新。 中国青年研究, 2011
[29] 梅宝鑫。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探究。 才智, 2013.
[30] 刘东方。 对目前我国传统德育思想的思考。教育探索, 2001(6)
[31] 檀传宝。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2] Thomas GPlante. Teaehinga Courseon Psychology Ethiesto Undergraduates: An ExPeriential Model.Teaching of Psyehology, 1998(4): 286一28
[33] 李万成。 杜威的德育方法对我国当代德育的启示。 前沿, 2005(1)
[34] Terry Hyland. Ex Perieniial Ieaming, eomPeteneeanderitieal Practieein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in Higher Edueation, 1994(3): 327一339
[35] Power, C, Kohlberg, L. “Using a Hidden Curriculun for Moral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
Digest. May, 1987: 12
[36] ShawnY. Holmes, Sowing the seeds of character: the moral education of adolescents in pulic and
private schools,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011
[37] Barbara A.Bardes & Robert W. Oldendiek. Public Opinion: Measuring the AmericanMind.Wadsworth Thomason Leaming, 2000
[38] 齐松。 构建“三合一”课程体系, 推进《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
[39] 范月娇。 优化育人环境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
[40] Kohlberg,L.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 N.Y.; Harpe and Row, 1981
[41] Lingyang, Return to Life: An Examination on the Function of Ritual in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14
[42] Fred W.Newman.Education for Citizen Action.Challenge for Secondary Curriculum. Berkeley,
1975
[43] Denis Lawton Overview.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Context, Cromwell Press, 2002
[44] Curriculum Guidance: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National Curriculum, 1990
[45] Pamela Bolotin Joseph, Transformative moral sduication: challenging an ecology of violence,
Edward Mikel Journal of Peace Education, 2014
[46] Lee B. Becker, Tudor Vlad, Amy Jo Coffey, and Maria Tucher. Enrollment Growth Rate
slowsField s' Focus 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t Odds with University Setting. journa lism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Autumn 2008: 288-289
[47] Johannes Giesinger, Kant's Account of Mor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2014
[48] Wing On Lee, Asia Pacific Jouenal of Education, Moral sdecation trends over 40 years: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71-2011), 2013
[49] Denis Lawton Overview.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Context.Cromwell Press, 2012
[50] Stephanie A.Roy, Elaine C.Gresham. The Complex Fabric of Public Opinion on Space. ActaAstronautica Vol. 2010
[51] 张耀灿, 陈万柏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65
[52] 陈立思。 当代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政治学院出版社, 1998 : 18
[53] 卢敏。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课程研究, 2015
[54] 王瑞荪。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78
致 谢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徐永赞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立题到开题的撰写再到论文的成稿,整个过程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在此,我要向我的导师徐永赞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谢意。徐永赞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激励着我,将使我终身受益。在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您就是我的楷模。
同时还要感谢文法学院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我关心、帮助和支持,他们传授给我知识、同时给我以启迪;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小到标点符号,大到篇章结构,各位老师都对论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在此对你们衷心的道一声:“谢谢”!
本论文写作过程中,参阅了有关专家、学者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时学校图书馆提供了大量宝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在此,谨向这些专家、学者以及有关工作人员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感谢同学和朋友们对我的关爱和帮助,让我在温暖快乐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和进步,因为有你们我才有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研究生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回顾三年的时光,点滴萦绕心头,心中无限惆怅,我深深的感念在这里得到的一切。虽然我对校园生活有诸多的不舍,但我们总要眺望未来。新的征程即将开始,未来的日子我会倍加努力,用奋斗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要德育模式是在一定道德教育思想、文化理念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根据社会要求和德育主体与德育客体需要所形成的有利于德育客体道德发展、道德认知水平提高的典型教育样式或实践范式。对中美德育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比较、鉴别和融合,...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研究下的定义,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书籍与其他信息资源查找结论,制定研究和学习计划,根据实验研究数据对已有结论作出评价、分析和解释,提出预测等。①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意识、研...
教育评价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其渊源可追溯至我国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但是,教育评价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逐步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却直到19世纪末的美国才开始实现。我国的教育评价理论也是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
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文化的传播与表达离不开教育,多元文化是文化学大概念下的一个分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也是时...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石。基于我国已经向素质教育转变,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显着。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模式死板,公办幼儿园少,教师质量和素质不过关,发展滞后,需要讨论学前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系统顺利转型,社会系统也取得较大进步,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有了较大的转变,由专业型、研究型、理论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转变。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
新加坡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补充,既发挥各自独特性作用,又相互配合、渗透,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齐抓共管的价值观教育网络。...
一般来讲,任何课程的内容建构,总是按照该门课程所讲授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例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在中学时是按照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历史教学内容一般遵循朝代更迭的原则,采用由古及今的顺...
第1章绪论1.1问题的提出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道德行为失范不仅冲击着当今社会,更对德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愈发频繁,中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瞩目成就...
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并注重和谐及群体利益的维护。然而,美国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