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代化,顾名思义是指社会领域的现代化,社会领域作为人类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和个人六大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具有不可估量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领域之一。社会现代化是人类进步的主旋律,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类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中国作为世界现代化范围内的重要力量,对其特有的社会现代化形态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现代化始终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国家目标,要实现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到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在遵循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基础上,研究选择出适合我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路径。
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启示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世界社会现代化的300年,是西方社会崛起和繁荣的300年,同时也是东方社会衰败和屈辱的300年。就美国而言,他们的义务教育率、因特网普及率和城市化进程等硬性指标均大幅度的高于中国且遥遥领先,这对于我们来讲,任重而道远。
没有不变的世界,只有不变的历史。根据建国后60多年的数据记载,我国的社会现代化水平高于经济现代化水平,但与目前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由此分析可见,我们需从已往历史经验中获得启示:这包括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类型属于后发追赶型的,是以人为的方式被动开始现代化的,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后发效应”,即借鉴先行国家的成功经验,避免重复其重大决策失误,以捷径方式尽快赶超;同时,中国社会现代化在遵循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前提下,需要用一种相对均衡和谐的发展观,也就是说,社会现代化所包含的生活质量、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和观念等指标,我们不能一味的要求同步,只要努力保持社会的相对均衡与和谐即可,努力协调社会与经济、地区与城乡、人与自然等关系尤为重要;最后,承认中国社会现代化将是个漫长的世纪工程,中国的大多数指标都与现今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这就要求我们要拥有一种理性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世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是波浪式前进的,我们也不能急于求成,要踏踏实实的去完成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重任。
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要点
21世纪是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世纪,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这既来源于国家内部,也来源于国际环境。我们需要抓住机遇,积极运用“后发原理”、“木桶原理”等方式,快速高效的逐步实现全面现代化。
1、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一般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主观幸福感。
一方面,继续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提高人均国民收入,逐步消除绝对贫困。据世界银行资料,我国处在国际贫困线之下的人口——绝对贫困人口约2亿,就是说全世界20%的绝对贫困人口在中国。我们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均国民收入,同时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从根源上彻底消除绝对贫困。
另一方面,实施社会福利化战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目前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大约是我国的7倍左右,同时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开始日趋严重,社会负担仍在逐年加重。我国是一个人口近14亿的大国,而发达国家总人口数才10亿多,也就是说我国建立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任务超过了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和。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任重道远。
2、实现社会良性转型
在未来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完成两次社会转型:一是从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二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城市社会向城乡动态平衡社会的转型。也就是说,与此相适应的全国人民的空间结构、生活方式和劳动结构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实施新型城市战略,建立城乡平衡社会。这就要协调好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的关系、城市化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只有充分考虑并解决各类矛盾关系,才能顺利进行社会转型。
另一方面,要实现劳动结构的顺利转型。目的是将知识性职业逐步替代生产性职业,实现职业结构信息化。由于我国不仅劳动结构水平较低,且劳动规模庞大,同时地区差异较大,这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劳动结构转变的难度。
3、提高国民自身素质
国民素质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的现代化一般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等。当今的国际竞争,是以人为核心的竞争,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就意味着站在了世界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前沿。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一方面,要扩大教育覆盖率。全面普及免费的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努力建设为人力资源强国,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时实现社会教育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提高公共卫生水平,提高国民健康寿命也尤为重要。虽然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中部分指标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均不完善,另外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医疗条件和公共卫生水平更为落后。我们要争取到2030年建立起完全覆盖的、高效运行的国民健康体系。
以上的中国社会现代化战略简要分析,目的是督促我们坚定不渝地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进而顺利完成中国的全面现代化。
我国对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的评价从建国起就有,但由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与自然科学研究更直接相关,政府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相对较少,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对于项目是否按照预计的时间完成,项目完成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的...
智库又称思想库、脑库或者智囊库,是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国内和国际政策选择为目标,提供决策方案和对策建议等智力产品的研究机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引言半衰期是研究文献老化现象的科学计量指标,对文献的半衰期研究一直是科学计量界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献半衰期最早可以追溯到1943年戈斯内尔(C.F.Gosnell)的一篇博士论文,他提出用文献老化(Obsolescence)来表示文献资料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失去...
学术话语创新是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需要,是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任务。而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就要深刻把握学术话语创新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很多学者已将社会科学研究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融贯起来。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科学研究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这大大提升了社会科学研究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几率,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社会科学研究与公共政...
一、追本溯源:我国古代德治和法治的优良传统儒家和法家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相对来说,儒家尚德,法家尚法。这里的尚不是绝对的,儒家思想中也有法治的思想,法家思想中不乏德治的思想,尚仅指更加侧重。(一)从儒家文化的角度看德治文化渊源春秋战...
一、到海外去口号-到民问去,曾经是一个世纪前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发生期所酝酿出来的.先有具备学术规范的社会调查,才有社会科学的在少数人一段时问的尝试之后,一句凝结着共同体集体意识的到民问去成为1919年之后的知识界的运动,在中国促成书斋学问之外的社会调...
2004年初,5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6颁行。2011年6月初,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6公布。各级党委、政府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纷纷制定了繁荣和发展辖区人文社会科学的实施细则。客观地说,繁荣和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障碍很...
智库,就是思想库、智囊团,是由多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为政府等决策部门提供最佳理论、决策咨询建议和发展策略等。从严格意义而言,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的研究机构,不同于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的理论研究机构、商业咨询机构,跟其...
优良学风是学术创新的基础,没有优良学风的学术创新毫无意义。学术创新必须要求有一套完善的、合理的、良好的学风建设制度去规范,同时,必须身体力行,严格遵从规范的学术制度,学风建设才能做好,才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