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病毒学论文 >

探讨感冒的发病机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07 共5618字

  那么,温差为何会导致感冒呢?这就是生物的适应性反应,也就是下面的反应期。

  2.1.2 反应期 在温差变化的刺激下机体做出有效的生理反应。宇宙万物对于温度都存在热胀冷缩反应,生物体有更高级的生命反应机制,如调节反应。人类属于恒温动物,健康的机体对于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调节以保证体内恒温。这是重要脏器在适当的温度下完成正常代谢的要求。所以,机体通过收缩表皮血管,减少血流,限制热量散失,达到体内温度恒定。寒冷时,鼻腔为了保证吸入的气流温度不至于过低,通过收缩鼻腔、增加气道血流、分泌黏液、使进入肺部的气流温度适宜。这本身导致了黏膜充血、肿胀,表现为鼻塞、流清涕等症状,但其本质是限制了寒冷空气的吸入。此时,若加强保暖,去除"冷"刺激因素,可迅速缓解充血反应。温开水、热水浴、良好的室温条件都有利于减轻反应,是有效的控制感冒症状的办法。感冒之所以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是因为感冒并不存在病毒感染,通过温度的适度调节就可以缓解症状,这一切充分证明感冒源于"调节".感冒通常在7 d左右自愈,正是这7 d的自我调节适应或纠正了不良环境反应。

  2.1.3 加重期 感冒后及时消除寒冷刺激,加强保暖、热浴、热饮,或适当的药物治疗,可防止受凉期和反应期调节反应的进一步演化,症状也就局限于鼻腔或上呼吸道。如果环境因素不能及时有效改善,单纯鼻部的局部调节难以保障吸入气流的温度,机体就需要动用更广泛的气道调节,咽、喉、气管就要以黏膜充血的方式参与进来,共同调节流过的低温气流。于是,充血和肿胀等症状延伸到咽喉部,表现为咽部、喉部、气管黏膜充血、肿胀、分泌增加,咳嗽症状应运而生。若进一步发展,支气管、肺泡也会被纳入调节过程(图1)。这就是所谓的感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气管、支气管、甚至是肺炎了。由于呼吸系统必须不停地进行气体交换,所以,寒冷总是首先影响我们的呼吸系统。当呼吸系统不足以有效调控温度时,就会动用全身的力量来调节。如:通过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提高黏膜下血流;通过寒战、肌肉收缩增加产热;脑对体温调定点放宽限制,强化产热,减少散热等等。由于体内多系统产热,结果是矫枉过正,出现全身发热反应。发热同样是保护反应,只是高热可能带来新的问题,诱发其他疾病发作。这也正是感冒为万病之源的原因。感冒是机体自我调节的过程,适当休息更有利于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所以,休息是治疗感冒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冷导致感冒的生理过程,热同样可以导致机体适应性调节反应。"中暑"正好是肌体对过热环境的反向调节反应。在过度炎热的环境中,为了维护体内恒温,保证重要脏器处于适当的温度下工作,机体不得不扩张表皮血管,增加外周血流,开放汗腺,释放热量;收缩内脏血管,限制内脏血流,防止内脏过热。结果导致了水分蒸发,血液黏稠,脏器血流黏滞、受阻,出现脏器功能障碍。中暑患者的临床表现正是这套生理调节机制的作用结果,与受凉形成明显的反向调节。或许在中暑的患者中也能找到另一类别的中暑相关"病毒",或称之为"抗原"或"抗中暑病毒抗体".

  2.1.4 演变期 感冒症状与患者自身的体质状态关系密切。对于一个体质健康者来说,上述生理调节就是一次感冒的全过程。处理得当,感冒痊愈;处理不当,体内的调节紊乱,过度或反复调节就可以导致参与调节的细胞过度"疲劳",细胞内功能因子消耗过度,导致细胞所在脏器功能损害,引发所谓的感冒诱发的病毒性炎症性疾病或免疫反应性疾病。小到鼻炎、咽炎;大到肺炎、心肌炎、肾炎、脑炎、肌炎、多发性神经炎等等。这些冠以"病毒性"的疾病都属于自限性疾病,都不需要特别的"抗炎"处理。如果把这些疾病看作是体内功能细胞过度劳累的结果,在细胞得到有效休息、自我补充后,就可以修复自愈。医生只需要做对症处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即可。这就是为什么这些疾病可以自限、自愈的原因。当然,自体调节的机能损害也可以非常严重,可发展为真正的免疫功能缺损,甚至导致不可治愈性的损伤。在严重的机能障碍过程中,并发症也就伴随而来,导致了极其不良的后果。当感冒过程中出现过度调节状态,细胞内大量物质消耗,功能衰退时,免疫力才真正地下降了。各种病原微生物可于此时借机入袭,引发各种微生物感染。对于一个已有某些疾病的亚健康者来说,每一次感冒都可能会诱发原有疾病症状的加重。所以,人们总是把感冒看作是罪魁祸首,要积极预防感冒。

  感冒的生理调节是生物的适应性调节。生物总是习惯于某一种适应了的环境状态,当突然改变这一状态时,生理机制就要参与适当的调整。

  2.2 现有多达200余种的感冒病毒该是何物?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尽管我们拥有了电子显微镜,看到了"病毒颗粒",但是,这些颗粒真的是"病毒"吗?其实,至今人们并不知道病毒是如何产生的,把这种颗粒称为病毒,是因为它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能复制、扩增,能破坏组织细胞,并由此致病。但我们同时知道,这种颗粒是基因片段,不能离开细胞存活。那么,这些片段是否来自于细胞在机能调节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活性的生物因子呢?是否是拷贝了人类在特殊环境下才表现出生物活性的DNA片段呢?人类基因组研究发现,很多病毒基因与人类基因某些序列一致。
  
  目前只认识了很少一部分人类DNA的基因表达,很多DNA序列仍然没有被认识清楚。在异常冷或热的情况下,机体自组织系统会不会激活某些处于休眠态的DNA序列,制造一些活性材料,补充一些刺激因子来加强人体的适应能力呢?这些材料正好复制出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病毒"颗粒呢?所以,这些"病毒"来源于正常人体DNA中的"隐形生产线",是非常时期的特殊生理调节材料。一旦环境满足其复活的条件就开始生产,就像鸡蛋在常温下永远是鸡蛋,而在适当的温度下又会孵出小鸡一样。由于这些"产品"本身对机体又是一个毒性刺激产物,其"毒性"刺激加强了黏膜的保护反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导致了不同节段DNA的复活,在细胞内制造出不同的蛋白质,这就出现了上述的多达200余种的"感冒病毒"了。这就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

  2.3 疫苗接种预防感冒的机制

  "病毒"是有活性的刺激因子,人体对任何刺激都将产生适应性反应。人体对冷刺激反应产生这类刺激因子,导致刺激症状。相反,少量的这类刺激"因子"刺激人体,又产生适应或脱敏反应。由于机体接种疫苗获得了这类因子的刺激过程,在某种"冷"环境下再次产生类似因子时,机体就不再产生过激刺激反应。人们在每次感冒恢复后总会有一段抗感冒的"免疫"期,这就是主动免疫的原理。所以,每一种疫苗只对某一种类型的感冒发挥短期的预防作用。之所以感冒类型繁多,是人体质不同,所处环境不同,自组织系统产生的应激反应不同,每次动员的反应系统未必完全一样,产生制造的感冒"病毒"也就随人、随时、随温度、随湿度变化而多种多样了。人体对冷的直接接触性训练为主动适应性反应,而疫苗接种为主动刺激的脱敏反应。对于脱敏了的机体,遇到相似的不利环境,反应不再如此激烈,感冒症状也就不再明显。因此,主动免疫就起到了主动适应一样的预防效果。

  3 结语

  1946年,Seyle在Canon内稳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应激反应概念。他认为,当应激原(机体内、外环境变异)作用于内稳态特征的生命系统时,系统会引发出普遍性适应综合征[18].俞梦孙院士把由机体内、外因素所致的应激反应分为三类:生理性应激反应、超负荷应激反应和衰竭性应激反应[8].感冒缘于环境温度的变化所导致的机体生理调节反应,是一种适应性和保护性反射调节。
  
  早期的反应是一种增强反应,是生理性应激反应,而不是免疫力下降。后期因为过度调节导致消耗过多,体质下降,免疫力减弱,是超负荷应激反应,从而继发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过度调节的本身可能导致参与调节的组织、器官、细胞的功能损伤,是衰竭性应激反应,表现出各类所谓的免疫性疾病。这也正是很多免疫性疾病源于前期感冒的缘故。感冒病毒是否应该看作是目前所理解的病原微生物值得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这必将导致我们重新认识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及治疗策略。特别是针对因感冒诱导的各类免疫性、难治性疾病,这将是颠覆传统的思维概念。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病毒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