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审计论文 >

高校绩效审计评估模式创作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09-03 共7412字
  因高校业务的专一性且无法借鉴针对企业现有绩效审计评估的模式和内容,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一直是研究热点问题。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高校绩效审计评估模式创作研究”的审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校绩效审计评估模式创作研究

  原标题: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模式创新与指标构建
  
  摘要:因高校业务的专一性且无法借鉴针对企业现有绩效审计评估的模式和内容,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一直是研究热点问题。构建符合高校运营特点、满足绩效评价要求的指标体系,是高校绩效审计亟待解决的难题。依据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模糊评估法,借鉴现有高校教学评估体系研究成果,尝试从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视角构建符合我国高校特征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为高校绩效审计顺利开展提供解决路径。
  
  关键词: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指标
  
  2004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教育系统应按照依法治教、从严管理的原则,建立内部审计制度。高校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绩效审计是强化高校资金管理、提高预算资金利用效率、效果和效益的主要手段。由于高校财务核算体系和运营方式具有独特性,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制订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一直是困扰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难题。构建符合高校运营模式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解决当前存在的高校绩效审计难题的关键。本文在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相关指标体系为参照依据,寻找绩效审计与教学水平评估之间的互通路径,设计、构建符合高校特色的评价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灰色模糊评估法设计评级体系影响因素及权重,为完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提供解决路径。
  
  一、国内高校绩效审计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现状
  
  1991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首次提出“在开展财务审计的同时,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绩效审计方面延伸”.这是我国政府首次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标志着绩效审计在我国进入实验阶段。审计署于2003年发布《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应“积极开展绩效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这意味着绩效审计将成为未来审计的主流。2008年审计署下发了《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机关责任追究制;到2010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同时,明确要“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级及方法体系”.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10年4月12日召开的“世界审计组织第六届效益审计研讨会”上明确表示,要实现到2012年所有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的目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建立一套适用的、能得到业界广泛认同的衡量指标体系,是促进绩效审计规范化发展的关键。高校绩效审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绩效审计成为高校监管的重要举措。
  
  目前,国内高校绩效审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指标的构建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被称为是目标导向的指标体系构建方式,即以绩效审计结果的效益性为导向,对高校的绩效审计从事业计划及预算编制、教育成本、投资比例、社会效益四个方面开展(张健,2006)。第二类是运用平衡计分卡模型来构建指标体系,用战略管理的思想进行绩效审计。将平衡计分卡模型的四个维度与高校绩效审计直接联系,构建审计指标。陈希晖等(2008)构建的高校绩效审计指标建立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层面;卢宁文等(2010)结合预算管理,将审计目标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战略管理过程,认为是在充分考虑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设立总体和细化目标,层层分解,最后确定目标值。第三类是研究如何改进指标评价方法。高校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多指标评价体系,不仅要对每个具体的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更要将所有指标联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做出评价,所以如何将指标融为一个整体并选择综合评价体系成为研究对象,如周萍(2009)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法、冯祖丽(2009)创新了层次主成分分析法。
  
  虽然目前在高校绩效审计理论方面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首先,高校目前的绩效审计仅停留在技术的探索和方法的选择上,缺少完整理论体系的支撑。其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有待创新。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方法,缺少高校特色。我国的绩效审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热点和难点是如何通过量化指标或描述性的表达方法,设计出一套客观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伴随着一系列法规和准则的出台而逐步完善的,但作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绩效审计,因起步较晚、规范尚未制订等原因,至今仍未引起足够重视,进而影响了其经济评价功能的发挥。特别是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因与企业核算方式不同,评价指标的制订成为难题。找到公认的、符合高校运营特色的评价指标是解决高校绩效审计问题的关键。
  
  二、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模式创新
  
  (一)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借鉴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理论依据
  
  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2003年,教育部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开始对26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试点评估。2004年开始,教育部决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负责对本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评估。教育部制订评估方案,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教育部定期抽查评估结论。截至2004年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共评估院校107所。
  
  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手段。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高校主管部门作为委托方,委托高校负责人(代理人)对高校进行日常管理,在委托代理过程中,为了便于评价和监督代理人,以教学活动为评价客体,开展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以促进高校不断明确和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突出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绩效审计是针对高校日常经营管理的效果性、经济性、效益性而开展的专项审计工作,目的是为了保障高校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高校绩效审计与教学水平评估的理论依据是相同的,都是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目标也很相似,区别则是两者的实现手段不同。高校绩效审计更加侧重委托审计力量对高校经营活动进行“3E”审计,注重通过财务数据来反馈审计结论;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则更关注教学工作,注重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来反映教学工作水平。
  
  虽然高校的工作远不止教学工作,但教学工作绝对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因此,高校绩效审计同样要以教学活动为中心来开展。借鉴教学水平评估的理论依据来完善高校绩效审计思路,既符合两者共同的理论主张,也利于更好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实现绩效审计目标。
  
  (二)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综述
  
  目前,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两部分,其中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一级指标主要涉及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教师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与课程建设、质量管理、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教学质量七大指标体系(见表1)。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了细分,共有二十类,并对指标进行明确赋值,量化教学水平评估工作。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特点是从定量、定性两个方面对高校教学活动加以评价,全面衡量高校整体教学水平和服务保障水平,已成为我国高校评估的重要手段。
  
  普通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体系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