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创新教育论文 >

推动学校音乐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19 共591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小学音乐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探究 
【引言  第一章】创新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推动学校音乐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第三章】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空间 
【第四章】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案例 
【结语/参考文献】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推动学校音乐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一)现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推进,文化建设的提高也迫在眉睫,全民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全民改善自身形象的基石。这其中除了基础文化知识的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和情商的提高更是必不可少的,而音乐教育正是提高情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利平台。最近的五年,由于新课标的发布,我国音乐教育在实践中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师资力量的扩大,教师水平的提高,师资储备充分都反映出中国音乐教育的提升。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越来越频繁,外国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也逐渐被国人所认同并且效仿。正是由于这些先进理念的引进,打开了我国教师的思想观念,改进了教育方法和模式,才使得音乐这门课程逐渐被教师和学生喜欢并认同,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尤为得到教育者的重视。

  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首先要改变的是音乐教师的观念。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发展的个体,更是拥有自我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

  在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要做到以学生为基础,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思索问题的关键性。并且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教唱学说,而是利用音乐来传递知识,运用富含创造性和灵活性的音乐元素,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知识的引导和帮助,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重心上也需要作出一定的变化。新课标提出,在小学音乐创新教育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能够做到有一定的演唱或演奏能力和综艺表现能力,让学生利用音乐这种非语言性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增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融洽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愉悦和快乐。其实音乐是一种抽象性主观意识的产物,所以音乐不具备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音乐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模糊的、不确定性的遐想空间,在此空间内,人们能够发挥最大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说音乐是一门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拥有创造能力的艺术课程。在教学方式上,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的文化学科,音乐课更多的是让学生减压、愉悦、活泼的课程。

  教育者应该更加努力研究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真正的从音乐课的课堂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纯真和快乐,而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死气沉沉的只是教唱歌曲,虽然歌曲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欢快感,但是没有好的教课方式也达不到现阶段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用有趣的课堂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们个个都参与到音乐课中来,发挥个体的主动能动性,并且教师通过引导、组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将音乐融入到每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在其中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人翁。

  但是在现行的音乐教育体制中,音乐教育的观念、内容、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阻碍着中国音乐基础教育更完善的发展。这些不好的影响因素多半出现在九年义务音乐教育中。在中国,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的好坏,这些学习成绩当然指的是文化课,其中并不包括音乐、体育、美术这三门所谓的“辅修课”.现在的学校教师和家长把学生的考试成绩看的比任何事都重要,甚至认为只要学习好什么都是好的,所以这三门所谓的“辅修课”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只要是主课老师需要音乐课来进行考试或者讲习题,音乐课随时都可以变成语文、数学或者是英语课,完全剥夺了学生们感受音乐、认识音乐和享受音乐的权力,这不仅是教师对音乐课的不重视,久而久之学生们对音乐课也会几乎淡忘,但是对那些喜欢音乐的孩子们来说,音乐课就是一种渴望,特别是在繁重的文化课之后,如果上一节音乐课是多么的享受和放松心情。但是正因为中国教育体制中,一切以分数说话的理念,音乐课变少了,音乐教师似乎对自己所剩无几的音乐课时间也不想再多花心思去备课、编排课的内容了,他们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变成了文化课的教师一样只是机械的讲解着音乐教材中的内容,完成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即可。这让本来快乐的音乐课也变成了一种“完成作业式”的教学,学生们也不会对音乐课产生多大的兴趣,更不要说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创造音乐了。学生们更多的都是把音乐课当成了放松紧绷神经的放松课、说话课和睡觉课,这些是在文化课堂中一刻也不允许的。这些事在音乐课的课堂中最多只会被教师说两句根本不会影响各科的成绩,所以那些自制力比较的差的同学就会肆无忌惮的玩乐,完全不在乎教师在说什么,这也正是音乐教师对音乐课堂的内容没有很好的去设计和推敲,没有能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也就不会对音乐课产生多么大的兴趣和好感。不仅学校如此,家长的想法似乎和学校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认为孩子上学就是学习文化课的,对音乐课这种可有可无的课程根本不在乎,学生家长的想法就是一心让孩子在文化课上提高成绩,考入好的学校,这种培养情操的音乐课根本就是多余。虽然这些年学校已经开始强调德育、智力、体质、美育、劳做全面发展,学校和家长开始重视音乐的发展,让自己的孩子开始学习有关音乐的一技之长,学校里的音乐课开始慢慢被有所重视,但却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是属于被冷漠的一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虽然有所设计,但是让学生成为主导者的并不多,还是教师主导性占到多数,孩子们不可能在课堂上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也就更不要说能有多少创新的思想了,这是目前九年义务教学中音乐课教学的不完善和缺失,也为我们年轻的一代的即将走上音乐岗位的音乐教师们提出的很大的考验,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

  (二)实施创新教育需要观念更新

  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中,教育部门已经把创新教育理念纳入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章程中,但是真正落实在各地的实际教学中却并不如预想的效果。在创新教育的理解上,各个地方和各个教师都存在着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认识。教育者了解教育创新的真是涵义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现行教育领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体现在以下一些模糊认识:

  1.创新只是少数天才学生的事。绝大多数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创新并不适合每一个学生,而只是适合那些在学习上反应能力快、学习成绩好的个别学生。其实,这种想法是存在片面性的。每个人天生就具备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和自己的喜好,只是发挥在不同的领域罢了。其实人们口中的“天分”正是个人在各自领域里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只要我们加以开发和引导,创新能力的体现就如同流水一般源源不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不完全是先天因素所决定的,后天通过好的教育也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创新教育是一个大范围的,而不是仅有的个人或几个人的小圈子。

  2.创新只是自然科学的事。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只要一提到创新就跟科学技术紧紧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科学技术才能带来生活的进步和动力。事实上,创新存在于各个领域中,而不是单单的科学领域中,各行各业都需要新的思想注入带动本行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文思想已经赶不上科技的进步而带来的先进文明。人们的素质普遍偏低,文化底蕴浅薄,这些都需要教育事业的反省和自责。社会的接班人不是光靠深厚的科技基础就能带领全中国人民走向辉煌,而是靠着综合实力的体现来领导和发展社会。所以科技发展和文化底蕴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国家有用人才的重要标准。所以教育不能偏科,要强调全面发展,没有什么课程是不重要的,它们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

  3.创新只是课外活动的事。也有一些主课(语文、数学、英语)教师认为,学生来学校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学好文化课。把上课时教师传授的文化知识弄懂、弄会才是学生应该在学校完成的功课,而那些所谓的“小聪明”、“小把戏”不应该出现在课堂甚至是学校里。这些与学习无关的所谓的“创造能力”只能出现在学校以外的地方。甚至有的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灵光一现的创造力认为是在破坏整个课堂的教学制度。实际上这种想法完全把创新能力与学习割裂开了。创新是整个教学模式、教学观念上的一次革新,是全局的修正,而不是局部的微调。它是贯穿与学生的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不仅仅是学校之外的教育才能体现出创新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最大化的创新能力,就应该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平台,学生的一天几乎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才是学生们发挥创造力最直接的舞台。

  4.在被动学习中也能实现创新的要求。在我国,学生从开始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看管下被动学习。他们成天都是围绕着教师、教材来被动的听课、做笔记,背诵大量自己不感兴趣的课文、文章,做着一些繁琐的练习题。

  他们就像是教师设定好的计算机程序一样机械地去学习,根本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他们学习的基本知识通过螺旋式的课程反反复复的从踏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一直陪伴他们走出校园。虽然我国学生在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上比较扎实,但是正因如此,才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思想并不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比较差,多数学生很少有提出问题的意识。

  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这种语言交流方式的弊端。教师没有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当学生要提问时,必须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才能站起来提问老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许多学生瞬间的一些有创意的灵感。教师只知道一为的灌输自己知道的知识,不管学生们是否进行了反思和琢磨。学生也只是不加思考的吞下这些知识,根本不去想这些知识的结果从何而来。即使是在做所谓的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时,学生也往往成为了一场惊悚电影的看客。在教师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之后,我们需要的就是带上眼睛好好欣赏这部大片。导致的结果是,大多数学生都习惯性的依赖老师,失去了自己动脑子的机会和能力,在学习上失去了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我国创新能力的缺失体现在中国国情和中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

  我国教育的理念虽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取消了小学生的考试评分制度,但是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学生的分数还是决定了一切的评判标准,所以教师就会认为学习好的学生什么都是优秀的,甚至在课堂上某些顽皮的学生提出的很有创新的想法都被教师认为是无理取闹,甚至被学生们嘲笑,很大打击了这些孩子们对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泯灭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才华。所以要想避免这一情况的继续恶化,首先教育者应该加强培训,增强创新教育的理念,不要以分数决定一个学生的好坏;其次教育者应从自己反省,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成绩的暂时落后而放弃对其的教育,要想办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通过平时的观察发现他们在哪些方面有创新能力的体现,而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利用和借鉴。

  (三)美国教育的启示

  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中小学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培养学生性情、人格、兴趣、思维方法的教育模式。师生之间只一种亲密的如好朋友的关系,不论是课下还是课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无话不谈,亲密无间,根本不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在课堂上,美国教师用得最多的词语是:“very good(非常好)”、“good job(做得好)”、“excellent(优秀的)”、“wonderful(精彩的)”等等。教师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表扬学生的机会,让学生们不断的提升自我价值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能力,让学生用激情点燃课堂。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在课程的安排上是比较自由和随性的,他们不会给学生们安排固定且一样的课程,而是把权力交给学生们自己。学生们有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和喜爱的教师所教授的课程。除此之外,丰富的选修课程也是学校给学生们安排的另一类发挥自己特长和展现个人魅力的平台。学生们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的课程内容,所以都会带着饱满的热情和十二分的精神来享受这顿精神食粮。学校还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力做了评估,对那些学习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同学,在课后选择一些教师免费为他们安排相应的补充课程,让他们在课堂没有接受和消化的内容坚决不带到明天的教学中。这种周到、开放、大胆且人性化的教育模式是我国的教学体制中所不曾拥有和想象的,这是我国的教育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美国教育的这种教育模式正是最大化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开创了他们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使他们毫无顾虑的完成心中的想象。

  在平时正常的教学中,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任意产生疑问并且不受任何限制的向老师提问并发难,教师必须毫无条件的回答任何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学生既然有问题,就说明他在努力思考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有问题说明他的思维和教师思想产生了分歧,开拓了个人的创新想法。而教师对这种敢于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教师理论的学习态度是非常赞扬和提倡的。教师认为课堂其实是另一个战场,在战场就是要奋力拼搏,思维敏锐,智谋深远,所以对学生的这种课堂氛围是非常满意的,且保护并提倡学生们拥有大胆的想法、奇异的好奇心、瞬间的小发明、小创造等。这些都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让学生们自主的去发现事物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很注重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他们经常运用生活中的场景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学到知识。甚至一堂课完全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设计游戏的内容,使课堂气氛活跃不死板,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很好的舞台。美国学生从来没有固定的班级概念,大家各自按照自己所选修的课程进不同的班级去上课。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更表现在课堂上,授课教师常常“蹲”下与学生平等交流,而不是一副高高在上让学生感到敬畏的面庞。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同样体现在对学生所取得成就和创造能力的肯定上,学生所有的上课成果展示以及代表着能力体现的荣誉证书都被展示在各个区域,让学生感到荣誉感和存在感,更增加了他们学习的热诚和自我表现和展现能力的欲望。

  (四)推动学校音乐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方式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需要我们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认清现状,查找不足,及时掌握国外先进国家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式,将好的教学经验灵活地运用到我国的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观念的转变才会改变原有固定地教学模式,将课堂丰富化、活跃化,从而进一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们从跟老师学向创新学习的观念转化。只有这样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我国的发展输出更多有用的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育管理者和实施者必须推动学校音乐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抓住了创新能力培养就抓住了时代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音乐教育论文
返回: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