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创新教育论文 >

视觉文化语境下动画创新教育的“图像”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8 共744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视觉文化语境下高校动画创新教育的"图像"应用

  第一节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图像"解读。

  本章中提出的视觉文化意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它标明了当代文化越来越围绕着图像来结构和运转。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当然,这也意味着人类教育领域的革新。因此,高校的动画创作以及教育需要遵循特定的文化语境,与此同时,动画艺术语言系统的核心载体是视觉图像语言。用图像符号的运动变化来叙事是动画的本质所在,动画片中的角色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物,甚至是抽象的几何形体,其实他们代表的都是人类自己的行为表演,也正因为如此动画中的角色才被赋予了生命力。由此,只有在高校动画教育中引入"图像",才能改变高校动画教育的陈旧模式,符合动画创作自身的规律,更好地适应视觉文化的强势来袭。

  一、动画图像符号的特征及其意义解构。

  (一)简化性。

  就动画的造型图像而言,我们要遵循简化原则,也就是说要按照相似相近或者连续的特征将其组织成简介完美的结构的原则。这一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动画的造型、材质、色彩及运动风格等等一些内容,所以就总画的造型来讲,首先要应用适当的技术手段来控制动画的视觉语言,进而创造符合常规的视觉头像。结构简化图像的方法便是要在纪实的前提下去找独特的地方使其有独特的特征,又是要用专业的知识进行确认。

  (二)相似性。

  假定创作出来的动画图像与其所代表的对象拥有等同的性质,又或者是某些一致的元素。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等同"或是"一致",与人们长期认为的有所不同,由于是与图像或对象之间的关系有关,即对图像的感知或对对象的感知之间的关系有关。因此,对于可视世界的研究充分表明,动画图像的创作并不是作为经验主义的现实而存在,而是作为理性的本身而存在。如果存在一种动画图像符号的参考,那么这种参考并不是从现实中提出的一个客观图像,而是从一开始便是被抽象化了的相似符号语言,当然,这也是一个文化水平被提高的标志。

  (三)象征性。

  如果我们承认动画图像具有"相似性"的结论,就会承认造成图像转变的标志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同时也是构成图像的"象征性"特征的基础。象征符号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维持着一种任意的关系,一些常用的象征进入到这种类别中。这种象征自然成为最精致的文化符号代码,可以说,解构动画图像实际上就是在解读整个社会,因为图像符号是一种结构性的社会符码,它与传统的语言符号不同,从某种角度来讲,其实就是对动画图像符号的一次社会性拆解。与此同时,动画图像符号的解读就是对动画图像意义的追寻,动画图像的意义实质上是为社会意义的建构,毫无疑问,人类社会最高维度的显示其实也就是一种象征。

  二、动画图像承载着文化 DNA.

  我们一刻也无法逃避当代视觉符号所构成的文化形象的追踪和包围,动画图像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也承载着一定的使命。在此,借用生命科学中DNA 的定义,将"图像"比喻为传统文化中经典图像或观念的遗传基因,即"图像 DNA",这表明"图像"是一个有传承的、固有的、内涵广阔且深刻的体系。同时,从历史文化的纵向层面上来看,借用"重组 DNA 技术"的定义,即用动画创新教育的手段对"图像"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这是以"图像"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的基本方式。其中包括对"图像"的精细分析、部分序列的去除、新序列的加入和连接、"图像"的扩增、复制繁殖、筛选、克隆、鉴定等。虽然动画图像这种视觉符号所具有的外在视觉性文化在不断地的变化,但其原初 image 没变,本土民族精神没有变。

  从横向看,在文化方面它带有很强的观念性概念,文化在一个国家来讲,是一个积淀已久的集合人类长久创造智慧的产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此,动画视觉图像应该是一种可以代表本土或民族文化的视觉元素和符号,这可以看成是视觉图像的"文化性",当然这也是对动画图像造型设计的重要要求。例如我们看动画角色时,一眼就可以意识到它是中国文化氛围内的角色代表,因为他们创作的根源来自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角色的服装、行为和个性等都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趋向,如阿凡提、孙悟空等动画人物角色(如图 3-1,图 3-3);观众获得视觉快感和审美体验的基础是角色造型的设计,而造型的设计基本上是源于传统艺术造型元素或手法。但假如你看到米老鼠的形象并不会联想到是中国的角色设计,而是会联想到迪斯尼--美国民族性格的象征(如图 3-2):诙谐幽默,富于冒险;而那种自然写实的角色形象,如千与千寻和魔女急宅(如图 3-4)变便自然联想到了日本,那种独有的动画表现体现了日本式美学、哲学。因此,动画图像承载着民族的文化 DNA.

  虽然图像承载着及其独特的文化观念,但是因为作为动画的特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夸张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动画创作是也要考虑到观众的视觉感受。在创作一个动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原始形象进行艺术上的处理,充分利用艺术符号夸张其造型特征,使得角色形象饱满生动。通过对造型结构、轮廓特征、线条的运用等进行艺术处理。如喜、怒、哀、乐是人类最基本的表情,笑最关键的动作是嘴巴上弯,嘴张得越大笑的程度就越大;哭表情的关键动作是低垂的眉毛、含泪的双眼以及下弯的嘴巴等等。所以说,动画图像在文化领域有着特有的艺术符号和语言特征,有对立与现实的虚拟性,这也是动画影视的一个主要特征。

  第二节 高校动画创作对文化元素的解构与重构。

  在影视动画中,就造型结构而言,主宰一部动画影片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的是动画角色的色彩和动态特征。我们做动画主要是渲染与现实生活相匹配的虚拟的环境。如果想要把文化艺术引入动画影视创作,那么我们首先要将文化领域里迥异的文化元素分解提取,选择适合的进行运用。分解建构也是必要的,从表层讲,我们观看到的是造型和渲染的视觉环境,但是深层次的探究,我们就要把握内在的文化结构,提取适当的造型元素,发挥主观创造性,改观原有的事物,使一切都能有很好的锲合,进而获得最好的造型。

  一、消解与拼贴、提炼与创造。

  (一)消解与拼贴。

  我们在设计一个动画角色的时候,首先要宏观的把握整个虚拟世界的构建,这其中我们要注意到对社会历史形态,文化时代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种族分类多元素的理解。要想宏观的把握,就必须先对具体到每一个细部的微观元素做充分的展现,因为这一切都体现了动画中的人物角色的个人形象,着装样貌和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动画《花木兰》中的木兰丹凤杏眼、粗眉毛、黑色直发、黄皮肤、身着简洁深衣长裙、体态健美,既有东方美人的特点,又拥有美国邻家女孩的活泼好动。对比木兰与迪斯尼同一时期创作的宝嘉康蒂、贝儿等女性角色可以发现,木兰的角色造型与内在性格特征都沿袭了迪斯尼的传统童话女性形象的特点,如造型圆润、线条流畅、丰满的嘴唇、健美的身材、潜意识中的女性主义等。迪斯尼创造的木兰消解了中国女子的传统形象,外在符号性的截取古代东方人的部分外貌与着装特征,内里拼贴迪斯尼风格的美国现代都市童话女性形象。与此同时,梳理脉络发现,《花木兰》在角色关系的处理中,消解了诗歌传达的中国传统社会关系与角色符号形象,用拼贴方式以迪斯尼童话中的人物关系取而代之,以这些人物关系侧面烘托木兰的形象。

  在美国大片《功夫熊猫》中,动画制作人把中国文化引入影片内容,并作主要建构,角色布置方面也运用了大量中国文化的符号元素。以此颠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意义,让角色表达新意义,营造新奇感。该片的主角则是以大熊猫为原型。从角色造型上看,保留并夸张熊猫眼、肥胖的身体、黑白相间的毛发,很好的突显了"熊猫"的本体特征,即熊猫原符号所指的憨傻笨拙;经过意义附加,如变形熊猫上半身的比例,加粗加长手臂,赋予熊猫阿宝矫健灵活的功夫身手,用性格的调皮幽默拉近"熊猫"与"功夫"两个符号的关系,使符号意义下滑。从角色内在看,追求自我实现的阿宝性格既内敛又张扬,结合了中国人的"敦厚"与美国人的"疯狂".通过在适度的范围内对熊猫形象注入新的意义与新的关联,实现文化符号拼贴的可能性,形成一个新奇的所指,并利用故事内容表现角色特质,成功的颠覆熊猫原有的符号所指,打破了观众以往的观看经验,完全提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新奇的角色形象设计深深的抓住了观众的心,这无疑是成功的。

  (二)提炼与创造。

  《埃及王子》题材是根据《圣经·旧约》的《出埃及记》选取的,故事发生在远古时候的埃及,以史诗性和宗教色彩为影片的基调。影片角色的造型元素提炼自埃及壁画和莎草纸画中人物造型。埃及壁画与莎草纸画有着简洁鲜明的装饰艺术风格,具有原始完整性思维。在绘制方面,它们遵循了埃及的"正面律"原则。在"正面律"原则的作用下,埃及艺术中的人物肖像没有个性,在有规律的冷漠形象中展现一种零度情绪。通常,表现的人物地位越高,肖像愈刻板无变化。埃及艺术采取"散点透视法",追求平面化的效果,追求平面化的效果,力图把不同角度、多种位置上观察到的事物特点在同一平面上展现,扭曲了事物的真实形象。

  埃及艺术的"正面律"和"散点透视法"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动画的艺术表现。除了以上对埃及艺术风格的借鉴与抓取,梦工厂更多把角色设计的精力放在了打破埃及艺术"程式化"的标准,突出角色的卡通特征上。首先,造型塑造上对所有角色的外形做更多块面化处理、夸张比例和线条的变化,使角色能更好的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其次,角色性格塑造上突破埃及人物绘画、壁画上人物面无表情的冰冷形象,塑造了情感和性格迥异的人物,用生动的表演传达人物内心所向。举个例子,在摩西身份转变上制作人主要用了递进式细腻刻画的手法,渲染了他情感经历上内外所受的强大的冲击力。用摩西与兰姆西斯对立复杂的关系和摩西自身潜意识的成长反映梦工厂想通过以上卡通形象映射当代人自我迷失、自我找寻和自我实现。美国动画对埃及艺术规律的提炼使传统的艺术规律通过新兴的动画艺术形式卡通化的呈现,动画对幻象与生命的演绎也通过对传统艺术规律的借鉴和打破呈现出新的活力。

  二、浓缩与虚构、活化与营造。

  视觉艺术在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要体现在外在形象的表现上,是作者对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对事物思考理解所产生的审美取向语言表达的具体体现。要想制作出精美的,富有内涵的,并且体现人文思想的动画片,光有巧妙地场景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深刻的创意思维。因为它不单单是追求视觉上的刺激,还要更好的营造出作者想要渲染表现的内在的东西。因此将文化视觉领域的理解引入动画才能更好的创造鲜活的人物角色,才能更好的充实我们的动画场景。

  (一)浓缩与虚构。

  高度的浓缩人文景观多用于虚构场景的建造。视觉文化视野下多元化文化相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体现现代化下的审美取向。因此我们先要彻底了解本土文化,把传统的东西吃透领悟,然后把本土文化的造型语言结构元素和风格特征相互融合进行创作;再者,我们在吸收本土文化的同时还要远观世界动态,把国外优秀的艺术引进我们的创作,形成既有本土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人文景观作为文化元素的一部分,不再只是具有标志性的国家地域文化存在,而成为影片视觉奇观与人文底蕴表现的工具。动画场景设计跟环境艺术设计可大不相同,后者"以人为本".很多时候我们以正常人的视角观看一切,而影视动画的场景设计必须要有表演性特征,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的对其进行时空的改制,构造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场景。

  (二)活化与营造。

  活化风土人情,营造情绪氛围,主要表现在对生活场景道具的文化表现和风俗活动的展现。通过组合和创造的方法将风土人情寄于影片特定的场景中,营造出强烈的地域氛围,用生活的细节与文化的引力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场景设计范畴里,道具设计的细致程度和是否与主体切合,这些都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在宫崎骏的动画影片中,场景的设计是一个很大的特色,画面色彩柔美,内容也很真实和丰富,使人达到美妙的视觉满足。有时候场景设计中引入高科技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体现了现代人对视觉追求的新理念。电脑图像处理深化了人类文化和视觉艺术的新体验,加大了呈现空间和思维空间,我们也逐渐由一维动画转变成三维动画,加强了动画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使画面更加写实。宫崎骏的动画影片中这些点都有很好的交代和体现。

  第三节 图像"解构与重构体验式"教学探究。

  一、"解构与重构体验式"的内涵。

  关于解构和重构的概念,我们应该都了解。通俗地讲,解构就是要把原有的组成模式和规整的元素还原到每一个细小的原始单位;重构则是要把肢解为基本单位的打乱重新排序组合,建立一个面貌全新的,与以往不一样的新事物。贡布里希在校对《艺术发展史》的时候,惊讶的发现凡是他喜欢的的艺术作品大抵都被描述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只有头脑(或潜意识)里贮藏了有秩序的成分,并掌握了那些概括在我们所谓的'风格'里的秩序原理的艺术家才能介入这个探索过程。视觉艺术的秩序原理被概括为可能介入更为复杂的秩序,也就是探索'和谐的整体'秘密的敲门砖。"当然,体验与经验之间还是存在这很大差异的,经验是经历了很多事后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之后累积认知知识,这些知识是相对静止的;体验则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世界的一种不可替代的认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从哲学角度来讲,体验是关联主体与客体之间主动与被动的特殊关系状态。生命哲学里面,体验主要侧重于生命,是本体的存在的。在心理学上,体验是指有感情回味的主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性基础。由此可见,体验强调了主体的重要性。体验式教学不但指活动过程,更指活动结果。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我们自身的实践与之前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认知相结合来思考问题,内化知识,提高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感知新事物,理解新事物。

  二、"解构与重构体验式"的特征。

  (一)主体性。

  让学生都积极地行动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体现了体验式教学的宗旨。在体验式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不再占主要地位了,我们的职责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单纯传授者变成了现在的组织者,变成了顾问。这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让他们形成自主观察事物总结经验,并在亲自动手的时候活的感悟,创造更好的作品。体验式教学主要还是要依靠学生自己,老师在这一环节的作用是辅助。所有的学生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对各种事物的认知、理解、体验程度也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体验式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使其创作的作品都富有个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竖立更好的学习观和创造观。

  (二)实践性。

  体验式教学的学习途径主要有三步:先用心观察,再认真探究,最后讨论得出结论。所以这种教学模式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认识和感悟更好的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

  (三)内化性。

  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性的重置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内容,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对其所学知识的反思过程。只有动脑筋思考,内化反思,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更好的结合起来,转变成自己的思维观念再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我们要学会拿来主义,不要只顾拿来,要先看哪些能跟实践相结合,把适合我们的引进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使体验的知识不至于很快的遗忘,从而更好地发展创造力。

  (四)生成性。

  体验式教学不仅要讲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创造更好更新奇的东西,那就只能是吃老本,或是复制、拷贝别人创造的作品,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所以,生成新的体验是学生进步的重要表现,更是学生体现创造力的根基。我们要的不仅仅是对某事物产生什么样的情感想法或者感悟,我们更要通过体验让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刻,从中得到更彻底的感悟。

  三、教学案例:《人物情绪的直观体现》

  ·教学基本信息:

  学校:湖南商学院班级:艺术设计系动画 1101 班课时:2 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动画人物中的几种常见的表情,感受到表现动画人物表情是在理解真人表情的基础上,根据影片风格进行设计或夸大。解构能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表情符号,进行不同组合的尝试。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的过程中(包括自我表演和动手),能够运用真人五官的基本形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夸张表情;同时,能够采用此种观察和设计方法来进行人物表演的动作设计。体验"1+1"或超越"1+1"的动画创作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对动画图像解构与重构方式的关注态度。

  ·教学工具。

  黏土、泡沫、常见表情图片等·教学过程。

  第一步:教师在班上展示几位同学的头部照片,他们的表情有的在笑、有的在哭、有的在生气;同学们的注意力都在照片上。教师再要求学生把三种表情的照片一一归类,在归类的过程中学生对常见的三种表情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播放一些动画场景中人物各种不同状态的笑、哭和生气的表情。教师再启发学生总结笑、哭和生气各自表情的特点和特征,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各自写下这些特征,然后将这些特点和特征收集起来。

  第二步:在前面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已经对哭、笑和生气这三种典型表情有了感性认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构,并了解到各种表情程度不同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也不同,例如,嘴张得越大笑的程度就越大。

  以五官为单位分解开,这样,人物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不过就是五官的夸张扭曲程度变化而已,只要基本造型不打破,其他的都是成立的。这里,可以让学生通过泥塑捏制表情或分别用小卡片绘制组合的方式感受到人物表情变化的奥秘。同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抓住本有的表情去创造不同的造型。

  第四步:设计三个不同的人物表情,同时还要注意五官上要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或是夸张或是扭曲。

  ·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亲自动手去操作,这是很关键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动脑筋将人物的表情打散,然后重新组合,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很快的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激发起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动手能力更加娴熟,创新性也会显着提高。

  ·教学创新点。

  首先,以班上学生的各种表情入手,作为导入是本课的亮点,让学生知道设计出生动的人物表演不是随手捏来的,必须通过对日常生活细微的观察、日积月累才能做到。我们要做的各种人物形象特征的素材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采集的。

  其次,解构与重构体验式教学从心理学的视角着手,关注学生心理认知方面的提升,充分发挥了它的可视化作用。在粘土动画场景设设计中,我们引用徽派建筑的风格式样,将传统黑瓦白墙镂空窗户的徽派建筑的元素与现代徽派建筑元素相结合,这样就能让学生打破一贯的思维模式,有了更新奇的体验。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动画论文
返回: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