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髋关节”的训练方面,通过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在教学中对“髋关节”训练的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科学的训练方法在舞蹈教学中能够解决和提升舞者“髋关节”部位的素质与能力。使每一个训练环节的连续性和目的性都更加明确,让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素质、关节能力的训练方法都有据可依,有法可循,从而避免经验主义。
关键词:髋关节; 中国古典舞; 芭蕾舞; 教学;
一、髋关节的局部分析
(一)“髋关节”的位置及其主要作用
“髋关节”在人体中是最为稳定的关节,灵活度也最高,能够带动下肢做屈伸、外旋、内旋以及环动等动作。它处在人体的中心部位,是人体中承上启下的转动轴,对躯干和骨盆而言它是基础,对下肢而言它更是基站,承身体之重,是启动下肢灵活运动的关键所在。它是由股骨头和髋骨髋臼的深槽构成,当股骨头被髋臼的深槽包裹固定后就产生了大量的结缔组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韧带,这些韧带强而有力并富有弹性,能够产生必要的扭转力以满足身体在各个方面上速度与姿势控制的需要。
(二)“髋关节”周围主要作用肌的功能
“髋关节”周围的运动肌肉群所属下肢肌功能,正是由于下肢肌肉与“髋关节”的相互协调配合,才使我们能够完成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大范围下肢动作,以及舞蹈当中下肢在髋部的各种不同舞姿的表现,我们现在依据舞蹈中所需要的不同肌肉功能来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1.屈肌群:它们是舞蹈中有关前腿动作如踢、搬、抬、控的主要用力肌群。
2.伸肌群:它们是直立骨盆的主要肌群,并在保持骨盆稳定上也起到重要作用;它们还是舞蹈中有关后腿动作如踢、搬、抬、控的主要肌群。[1]
3.外旋肌群:外旋肌群的主要作用是使髋关节外旋——胯根转开。“外开”对于芭蕾舞来说是所有动作的基础,但对于所有舞者来说更是训练时必备的要求之一。
4.髋关节环动肌群:位于髋关节周围肌群的轮换交替,使下肢在髋关节处环转运动。最为典型的是舞者在接受训练时所要练习的腿部环动动作。
“髋关节”训练是开启下肢灵活运用的钥匙,它的训练最为重要,难度也最大。就“腿部外开”这单一训练来说,它是依靠“髋关节”为源头的旋转,并同时让腿部肌肉和韧带向外旋转着用力,带动膝盖及脚踝向外打开,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从大腿根开始到脚后跟的整条腿转开”。但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学生的外开只用某一局部来外旋,这种问题的出现实则就是“髋关节”部位的训练没有解决到位,长此以往不仅会使舞者骨骼受伤,还会影响肌肉线条的走向以及舞蹈中重心的转换。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和西方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中均涉及对于这个部位的训练,本文拟从“髋关节”训练的本质和机理方法入手,对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在此部位的训练目的、要求以及具体方法做一个比较分析,从而在共性中突出个性。
二、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在教学中对“髋关节”训练的共性与个性
中国古典舞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开始至今已走过了大半个世纪,在教学体系的创建过程中吸收了戏曲、武术等精华,并大胆借鉴了西方芭蕾舞中科学的训练方法加以民族化。而西方芭蕾舞距今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教学体系方面更是有着系统的训练方法和科学的理念,动作的规范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为芭蕾舞演员提供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力。从舞蹈训练的角度来说,不同舞种的身体训练存在着诸多的相似性,有着诸多的交叉理论,但同时也会根据自身的特性存在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下面我们就以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在教学中对“髋关节”训练的目的和要求为例,来探索它们在“髋关节”训练中的共性与个性。
(一)开合性
开合性主要体现在下肢训练方面,其训练目的主要着重于“髋关节”部位的“外开”与“内收”。针对这一特性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的训练要求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对“髋部外开训练”的要求是相同的,都是以髋关节为源头一直延续到膝盖、踝关节的向外转开;但西方芭蕾舞它所强调的“开”自始至终都是一致的,除了“髋关节”还有“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外开,并贯穿于整个训练当中;而中国古典舞则有所不同,它对“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训练既有“开”的特点,也有“关(内收)”的要求,这里所说的“关(内收)”是针对与“开”而言的。比如中国古典舞当中“卧鱼儿”“摆扣步”等动作对“髋关节”来说就是一种内收状态,也是其动作对“髋关节”部位内收的要求。
比如在“髋关节”开合性的训练方法上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属于趋同状,在基本柔韧性解决好的基础上都会先从地面的“旁分腿”“转叉”“开合横叉”等动作练起,通过这种动力性的训练过程加强“髋关节”的韧性和灵活性。
(二)环动性
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对于“髋关节”环动性的训练目的及要求可以说是基本一致,用“灵活”和“幅度”两个词即可概括。值得注意的是,环动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环动”即从前经过旁到后的环动,反之亦然;另一种是“半环动”即从前到旁或旁到后为止的环动,这种“半环动”其实也就是我们上面所提到过的髋部的 “开合性”,所以说针对“髋关节”部位环动性的训练是开合性训练的加强版。因为在下肢训练的体系中从基本的前、旁、后腿到复杂的舞姿动作和技术技巧都与“髋关节”的环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环动性的训练目的和要求无疑是要加大“髋关节”部位的活动幅度及其灵活度,使“髋关节”的韧带幅度伸展到最大限度;使下肢在不同的舞姿造型和运动中变得更加敏捷。
比如在训练方法上西方芭蕾舞会采用Rond de jambe a terre(划圈)等训练方法来锻炼“髋关节”部位的幅度及大腿内侧肌能力;而中国古典舞除了会进行上述芭蕾训练中的一些组合外还有其他一些带有舞姿风格性的环动训练动作,比如:“片盖腿”“躺身大片腿”“踹燕环动到探海”等等。这些不同的训练方法针对“髋关节”部位训练的目的和要求基本一致,都可以有效地促进髋部的环动性使其更加灵活,使髋部周围肌肉群得到有效的协调训练,同时也为下肢的其他运动做强有力的保证。
(三)力量性
力量性是由肌肉收缩或紧张而产生的,对于舞者来说力量是他们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因为任何舞蹈动作的产生都是由肌肉收缩或紧张来牵动骨骼围绕关节运动的结果。力量性的强与弱不仅决定了舞蹈中技术技巧的质量,还会直接影响柔韧性、速度、灵敏度、耐久力等其他基本能力的发挥效果,同时,力量的训练也有助于舞者提高和掌握人体重心的能力。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在教学中对“髋关节”力量的训练目的与要求基本趋于一致,它们都要求舞者有着极其强大的不同性质的胯根力量,这种“力量”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是控制力及耐力、二是爆发力及反弹力。[3]
(四)延展性
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对“髋关节”部位延展性的训练目的离不开“幅度”“空间”“延伸”这几个词语。在舞蹈中不论是快速的动作还是慢速的动作都与延展性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都要求肢体在运动过程中具有动作的延展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幅度要到位”“空间要划满”“末梢要延伸”。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通过对“髋关节”部位延展性的训练使其周围的韧带与肌肉加大伸展幅度,帮助舞者在下肢运动中做到自身最大限度的动作幅度与空间,使动作变得更加饱满。
(五)中国古典舞因舞种不同在“髋关节”的训练中而产生的审美取向差异中的“个性”
西方芭蕾舞对人体有着一套科学严谨、规范的训练体系,“开、绷、直、立”这四点要求是西方芭蕾舞的审美标准之一,所以“正”这个字所传递的动作形态和训练方式也正好体现了西方芭蕾舞的特点所在。而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在创建之初大胆借鉴了西方芭蕾舞的训练方法并加以民族化,在训练体系上追求拧、倾、圆、曲的风格化,所以在很多上下肢的复合型动作中常常因自己的审美取向来追求动作的极致,所以在做与髋部有关的动作时经常会用“掀胯”来达到动作质感的高精尖。我们拿出一个动作来举例:“掀身探海”[2]是中国古典舞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舞姿动作,也是探海翻身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它要求上身与动力腿往斜后上角“圈”起来的感觉,动力腿要一边掀身、掀胯,形成一个形似斜着的椭圆形;上身在掀身的基础上敞胸、拧腰,动力腿要尽量交叉往头顶斜上方延伸,后背肌掐住。然而所有的动作要求都有了之后,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点就是主力脚的位置在哪里?是转开的还是内扣的?对于这一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练习“掀身探海”这个动作时,可以说几乎所有舞者的主力脚都处于“内扣”状,会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个动作本身对主力脚的位置就没有明确的要求;二是舞者主力脚的“内扣”会使“髋关节”掀胯更加容易,这样后腿的幅度也就达到了所谓的“高精尖”标准。虽然这一动作已经加入了中国古典舞的风格性在其中,但我们只从髋部这一个关节部位去说,舞者的“髋关节”真的有训练到位吗?是不是在主力脚转开的基础上,动力腿也可以加其风格性的审美于其中。其实在西方芭蕾舞当中也类似的动作,如:Attitude(鹤立式舞姿),二者对“髋关节”部位的运用原理基本相同,但不同的是芭蕾舞者在做Attitude(鹤立式舞姿)时,她们的主力脚都是转开的,使髋部的外开性得到了极致的训练。我们抛去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不同的舞种风格不说,单就髋关节这一部位的训练,是否西方芭蕾舞对人体解构的训练分析更为科学,中国古典舞既大胆借鉴了西方芭蕾舞的训练方式是否有实质性的帮助到舞者解决髋部的外开与灵活?相同的道理是不是我们在解决髋部训练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不同舞种的不同风格加上各自审美需要的不同变化。
三、结语
管中窥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扶把动作训练的内在机理层面,确实是需要向西方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去不断学习和借鉴的,这样才可能将把上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做到连续性和内在衔接性,让每一个把上训练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使解决身体不同部位的能力以及肌肉素质、关节能力方面更有据可循,从而避免经验主义。
参考文献
[1]高云.舞蹈解剖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
[2]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中专女班)[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3]王维刚.舞蹈解剖学初探[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7.
芭蕾舞艺术是从国外学习借鉴的艺术种类。在我国的芭蕾舞舞蹈中,融入了本土的文化特色,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芭蕾舞的总模式下结合中国文化特点,在全诠释舞蹈的情感和内涵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情感特色和审美特征。这也是我国芭蕾舞所具有的突出的民族文化特...
当代的青少年大多已经养成了通过新兴媒体平台进行网络互动的习惯,要在新时代推广和普及芭蕾舞艺术,就必须要运用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手段。...
《红色娘子军》的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其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也因为其是时代价值的体现。...
芭蕾舞的技术技巧与情感表达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将二者进行融合,是芭蕾舞艺术的必然发展趋势。...
数百年前芭蕾舞产生并逐渐走向辉煌,那是时代发展的产物,19世纪末新的发展带动了现代舞的出现,后者是在打破芭蕾传统束缚基础上形成的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旧事物的批判,舍弃其中不适宜的部分,但是对于优良的传统仍然可以加以继承。...
中专芭蕾舞蹈按照因材施教的方针进行教学,需要在教学推进方面克服诸多难题,还需要认识到芭蕾舞教学本身存在的复杂性、长期性以及曲折性。落实因材施教的方针需要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掌握学生本身的优势以及不足,引导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发挥出自...
在高校芭蕾舞教学中,为实现教学创新的目的,需要我们始终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致力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对现状的分析,并结合现状不断优化,强化学生训练,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加大教学的重视,强化师资力量的建设,秉承人文理念...
芭蕾舞的高校教育中,芭蕾舞的“中国化”不是短时间能够形成的,需要在教师和艺术家的不断推动下使西方芭蕾舞逐步变成真正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中国化”的中国芭蕾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