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

研究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与旅游需求关系

来源:旅游纵览(下半月) 作者:王慧
发布于:2021-11-26 共393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世界遗产保护论文第四篇: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

  摘要:在当今旅游市场中,遗产旅游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世界遗产在旅游市场中是吸引旅游的重要事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保护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从潜在市场需求、区域产业调整压力等方面的角度,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理论等方式,证实中国世界遗产地体现出的旅游开发需求,提出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

  引言

  目前,全球已经有160个国家加盟世界遗产组织,并成为组织的缔约国,我国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第89个缔约国,总计有28项世界遗产,名列全球第三,第一二名分别为西班牙和意大利。我国所有世界遗产地中有文化遗产地20项,自然遗产地3项,自然文化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1项,分别遍布在我国2个直辖市、3个自治区和14个省之中。

  诸多世界遗产地不仅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甚至可以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必须对世界遗产地进行良好保护,使世界遗产地代际相传、永续利用,是当今现代人不可回避的现实和责任。世界遗产地属于自然文化资源,并且是自然文化资源汇总少有的高品质资源,成为了世界各地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如此在遗产地保护、旅游开发两者之间就出现了矛盾。

  一、世界遗产地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在针对世界遗产地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末期,研究针对所有的遗产旅游地,其中包括游客体验和管理以及遗产地居民生活、文化受到旅游发展的影响;遗产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开发保护、规划建设与管理;遗产旅游功能与作用、特性等。近年来,国外学者加强了世界遗产地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在世界遗产地开发、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对具体的世界遗产地规划、保护、开发、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

  我国当前针对世界遗产地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因为我国加入世界遗产组织较晚。当前针对世界遗产地研究方面的科学研究还很少,多数都是科普性质的研究,包括世界遗产地的管理、申报等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假设及数据处理

  (一)研究假设

  在本研究之中,主要的研究游客主体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出游率大并且有规律性,可以视为没有差异的整体;而假设世界遗产地之间不存在属性差异;且只考虑在世界遗产地周围500千米范围内的城市。

  (二)数据来源、处理方法

  本研究中城市、世界遗产地两者之间的距离主要是以中国名胜词典第三版作为根据。其他数据均来自如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年鉴等,将所有数据输入Excel软件中并进行制图,然后运用arc View软件进行世界遗产地、中等以上城市的标注,同时利用软件测量出遗产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及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三、分析与发现

  (一)中国对遗产地旅游需求上升

  1.更大的人口压力

  遗产地数量、人口数量两者之间的关系会对遗产地保护压力有重要的影响。如果遗产地平均服务人口越多必然会有越大的压力。因此笔者引入人均遗产地系数概念来更好地对比各国人均遗产地数目,这种概念主要指国家遗产地总数、人口数两者之间的比值。通过应用人均遗产地系数的计算,我国当前在世界遗产地总数方面位居全球第三,但计算人均遗产地系数方面则位列倒数第三,但近些年来,我国居民的游憩需求飞速上升,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导致世界遗产地平均服务的人群大幅度高于其他国家,并且我国世界遗产地呈现凝聚型分布特点,与高收入和出游率有着明显的关系,因此我国世界遗产地面临的压力远高于其他国家。

  2.遗产地与城市空间关系紧密

  我国世界遗产地从宏观方面来说,可以抽象为点状要素,分布具有离散特征,而点状要素主要分为3种空间分布类型,分别为随机、均匀、凝聚3种,在判别的过程中,可以应用最临近点指数方式,用R来表示最临近点指数:

  用r1来表示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r—1为距离的平均值,而理论最邻近距离用r—E来表示,密度用D来表示。如果R为1,则r—1=r—E,此时就为随机型点状分布,如果R>1,则r—1>r—E,此时则为均匀分布的点状要素;而如果R<1,则同时r—1<r—E,则表示为凝聚分布的点状要素,用以下公式计算r—E。

  其中用A来表示区域面积,n表示点数。根据上式计算得出我国世界遗产地组理想随机分布最邻近距离为292.78km,且经过测量,得出各遗产地直线距离r—1为220km,并且r—1<r—E,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属于凝聚型分布的世界遗产地。

  (二)中国世界遗产地已成为首位吸引物

  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明确指出,应该通过一切可能、适当的手段,尤其是教育、宣传文化与自然遗产,充分发挥世界遗产地教育的主要功能,除此之外,还具有启智、创作体验、科研等多方面的功能,但诸多的自然文化遗产如果归入世界遗产地行列中,便会极力快速发展相应的旅游业,尤其在我国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1.png

  四、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

  (一)挖掘潜在世界遗产,推进申遗进程

  以世界遗产总量、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两者之间的边际效应分析得知,如果在国内每增加一个世界遗产,便会增加1930万左右人次的国内游客,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旅游者来说,世界遗产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例如我国的长城、故宫等都是非常着名的世界遗产旅游景区,每年都会吸引国内外非常多的游客。并且近些年来但凡任何景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然会迅速增加大量的游客。例如,我国“丹霞地貌”于2010年成功申遗。基于此,丹霞地貌的游客数量和游客关注度都呈现前所未有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在拉动国内城市旅游需求方面,培育世界遗产是其中最直接的方式。我国拥有非常多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且其中很多都是潜在的世界遗产,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潜在世界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对潜在世界遗产的自然、文化、社会价值进行深入挖掘,积极推进世界遗产申报进程,给游客更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同时可以促使旅游开发、遗产保护两者实现协调发展。

  (二)保护是遗产旅游的首要工作

  对世界遗产地的价值进行分析,包括文化、自然、社会3方面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的价值,因此必须明确认识到,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最主要目的在于对世界遗产形成最好的保护,并非只是利用世界遗产地增加经济效益。而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并非是将其封闭起来,而是应该保持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以此为基础,以保护为前提,对世界遗产地进行利用、开发,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

  因此,相关部门应简化世界遗产地的包装,要了解到游客在进行世界遗产地旅游过程中,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体验;同时为了避免自然灾害对自然遗产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应该建立并完善自然遗产灾害调查和预警体系;将世界遗产地进行区域划分,要科学划分出缓冲区、外围区、核心区等,对接待、游览、购物、娱乐等多方面的设施建设进行科学设计;实时监控、预警游客高峰期数量,以世界遗产地景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制作为依据,实现对游客数量的有效控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并促使游客可以积极参与到遗产保护的活动中,共同推进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制度创新

  在我国世界遗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的过程中,法律是其中最重要的保障。目前,我国相继出台如《自然保护区条例》《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条例,同时其中与世界遗产保护相关的相关条例的细致度还不足,因此,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遗产保护法》,根据不同地区世界遗产地的实际情况、特点,制定出具有当地个性化的法律法规,并构建并相应的遗产法律体系,从而可以保证在进行世界遗产地保护工作过程中,实现有法可依,对世界遗产地及相关资源形成规范化、高效化的保护。

  此外,应该成立专门的“国家遗产管理”机构部门,对我国的世界遗产地进行统一、科学的管理,主要负责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申报、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要在世界遗产地保护工作中,充分应用如GIS、遥感等技术,建立出良好的预警与动态监测系统,从而可以有效提升我国世界遗产地的协调能力、管理水平。

  (四)鼓励社区参与,实现与遗产旅游互动发展

  各地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对社区居民进行宣传,促使社区居民对世界遗产地的核心价值、保护理念有充分了解,并且有效提升社区居民对世界遗产地的正确认知,同时引导社区居民可以正确权衡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利弊;并充分发挥社区力量,组织和鼓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到世界遗产地保护、修缮计划的制订工作中,参与旅游发展规划中,培养社区居民形成世界遗产地保护、发展的认同感、主权感;与此同时,应该借助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给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改善相关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促使世界遗产地旅游、社区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惠、发展;另外,对世界遗产地周边的社会居民来说,应该鼓励这些居民积极向游客展示世界遗产地相关的传统型生活,从而可以提升世界遗产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促使社区建设、世界遗产地保护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协调性发展。

  (五)协调城市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城市发展与世界文化遗产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世界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历史方面缩影,与此同时,世界遗产地也面临城市发展中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压力。因此,在对世界遗产地保护工作过程中,必须将世界遗产地保护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因此,对城市中的建筑高度、地下空间工程等进行适度控制和限制,在世界遗产地保护工作中,以原真性为主要依据。另外在进行修缮世界遗产地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世界遗产地的历史原貌,尽最大能力使用世界遗产地的原有工艺和材料。

  五、结语

  我国世界遗产地面对人口、遗产地与城市空间关系紧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潜在市场对世界遗产地偏好较高、世界遗产地保护需求方面压力,并且有分析可以看出,将世界遗产地作为各地区主要的旅游产品,已经成为各地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这也是一种政策性博弈,但同时我国在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方面要面临其他国家都没有的压力,因此,必须给予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工作更多关注,促使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洛阳旅游学校
原文出处:王慧.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02):186-18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