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全球化的快速且持续发展让世界逐渐地连成一个整体。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德语的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相比较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即可学到的母语,人们通常只能在学校或者有组织的教学机构里学习德语。作为一门第二外语,德语的学习共由听、说、读、写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写作教学是训练学生写作技能、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外语教学中的认知主义理论转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公平公正逐渐成为公众谈论的焦点。就外语教学而言,学校不再只是一味地满足社会发展对语言行为的客观要求,而是越来越讲求受教育者应有的平等权利和地位。(Steinig,2010:29)教师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语言学习。而这个新方向正是源自认知主义理论的转折。
传统的行为主义思想建立在一个客观上易于理解的学习行为之上,并认为一门语言的学习遵循固定的规则。其基本模式如下:教师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展示一幅图片或播放一段音频等方式刺激学生,学生们接收到冲击力后即会做出反应。如此反复,他们的反应行为会被不断强化,最终变成自然而然的行为。在这期间,学生们只是通过简单机械的模仿进行学习,而不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觉悟。
取而代之的认知派思想把学生看作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他们不断对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消化、领悟和吸收,同时也将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刚刚学到的新知识结合起来并在两者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这种重组新旧知识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地补充和扩展知识面。在认知主义思想指导的外语课上,教师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他(她)更乐意在纠正学生的错误时划上标记或给予口头提示,而非直接快速地告诉其正确答案,因为提示性的标记或言语可以带给学生认知上的启发,让其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判断知识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并改正错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也可借助教师的帮助找到适合自己个体发展要求的学习路径,故认知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能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个体认知结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自由习作”形式体现建构主义思想
20 世纪 80 年代起,以认知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外语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并且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推崇。它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杨小惠,2006:106),是学习理论中的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且主动的建构过程(张海榕,2004:55),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会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借助他人以及学习资料的帮助,再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过程,有选择地去感知和理解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这一理论更体现学生的自学取向,认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学习,寓求知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更强调学习者各自头脑中的结构与自主学习、自我控制的过程。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学习者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李继烈,2011:129),学习不是知识简单地从老师那儿传递到学生手中,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不再一味地扮演被动接受信息的角色,而是主动去选择并加工外部的信息,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实现信息的结构重组,最终建构出个体对这一信息的最新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布置给学生较为开放的问题或任务,以激发教学对象的创造性思维和个人的想象空间。基于此理论,“自由习作”这种写作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我为主体,以教师的帮助性提示为辅,利用图片情景、音频会话、小组讨论等环境因素,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个人创造精神,去搭建知识结构,自由地完成写作任务。
四、“自由习作”形式的主要内容
(一)与传统命题作文相对的“自由习作”
在传统的命题写作课上,教师常给定某一真实或虚拟的写作场景和主题,限定写作范围和文体格式,然后学生们据此写一篇符合要求的文章。这一教学形式比较陈旧、死板,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缺少发挥的空间。而“自由习作”的教学形式相对更为开放,学生作为创作主体可以在书面习作中纯粹陈述一些关于自己的内容,或是根据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表达一些见解和观点。
(二)“自由习作”的产生与内涵
自 1920 年开始,德国实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革新后的教育更多地关注个人的真实情感和认识能力,由此产生了“自由习作”这一新概念。究竟何为“自由习作(Freies Schreiben)”?这里的“自由(frei)”表示创作主体可以自由地选择写作对象,包括主题、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写作素材等等。学生们作为写作主体,不必受传统写作惯例的限制,在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居于中心地位。他们可根据个人的意愿,自主决定写作时间和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们从写作中发现更多的乐趣。同时,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一直是自己创作客体的读者,他们完全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排除外界干扰。尤其对于德语初学者或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对写作过程自由支配的形式,既能充分调动学生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自由习作”的教学实践过程
在“自由习作”的教学实践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虚构的第一人称自由地进行表达,例如:可以把自己虚拟成月球上的一个生物或南极的一只企鹅等等。然而这一习作形式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像“脱缰的野马”,可以毫无原则地胡乱瞎写。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确保写作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在课上正确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写作过程的引导,指导学生们将习作过程划分为若干详细的步骤。
例如:在具体的习作课上,教师给学生们展示一幅图片,并布置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则虚构的小故事。这时教学实践应按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步骤(1):教师引导学生们自主观察并记录对图片的简单描述。学生们可以查阅字典或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帮助理解生词。
步骤(2):教师引导学生们根据给出的图片进行自由地联想,学生们将自己联想的内容记录下来。
步骤(3):a)根据步骤(2)中已经记录下来的联想内容,学生们开始思考,如何将所记录下的内容组合成一个小故事。b)学生们整合出故事梗概的关键词。
步骤(4):学生们用简单句的书面形式描述出所虚构故事的经过。
步骤(5):学生们以上下连贯的篇章形式将虚构的故事完整写下来。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适当地提醒学生注意篇章中标点符号、正字法、段落划分等基本方面。
步骤(6):学生们自行修改所写的小故事或者以小组形式自由讨论、互相修改。
以上六个步骤将自由习作的教学过程划分成两个部分,在第一阶段,学生们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想象力和自由联想能力(步骤(1)—(3)a);在之后的第二阶段,学生们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篇章创作和语言形式的层面上,并发挥出创造力,完成好写作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步骤(1)中,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个人作业,也可以将其按就近座位分成若干 4-6 人的小组,再组织学生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由交流图片上的内容,最后各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分别按步骤自由完成一篇小故事的写作。(Storch,1999:269)
五、“自由习作”形式在德语教学中的意义
(一)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习热情
在“自由习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展示的情境图片或者播放的音频等材料只是学生写作的“引子”,只发挥其辅助性作用。学生不必死扣材料写作,而是可以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中选取一个或者多个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创作。“自由习作”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把限制降到最低点,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相比传统的写作形式,“自由习作”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写作自由,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潜意识里的创作灵感和写作冲动,积极地去立意构思。这种教学形式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摆脱一贯被动写作的状态,在立意构思上不必担心审题错误或内容偏离主题。同时,由此激发出的写作欲望,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们学习外语的热情。
(二)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自由习作”给写作者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开放性。学生们在思想健康的前提下,几乎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相对来说,传统的命题写作形式具有封闭性,因为学生必须读懂、读透材料和主题,严格按照文体形式进行写作。“自由习作”则相反,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客观材料的中心思想谈自己的见解,无需顾虑这一看法的对错。因此这种写作形式赋予写作主体“畅所欲言”的开放性自由。一直以来,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较为被动,源于其习惯讲授式的教学形式。然而“自由习作”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动自己的大脑,养成自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更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效率。面对一幅情境图片或一段音频,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问题,甚至可以从其对立面去发现并思考问题。由于自由习作通常不限定写作的文体,提倡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故写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以获得最佳的创作效果。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造精神
每一种写作形式都会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相对而言,“自由习作”留给学生们的写作限制更小,创造余地更大。面对教师给的辅助性提示材料,学生可以放飞思想,大胆想象,正所谓“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只要学生善于发挥个人想象力,敢于创新,其作品就可以被“自由习作”这一教学形式宽容并接纳。在这个呼唤创新的 21 世纪,相比于限制较大的传统命题作文,“自由习作”的教学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自由习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论的革新和外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改进应运而生,这一形式可显着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体性,并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得到重视与推广。尤其在德语基础写作教学阶段,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更要善于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多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习作,促使初学者在德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就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为其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Huneke H W, Steinig W. German LanguageDidactics: An Introduction. 4rd ed. [M]. Berlin:Schmidt (Erich) Press, 2010.
[2]杨小惠.建构主义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版),2006,(04):106-109.
[3]张海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1):55-58.
[4]李继烈,李伟.项目教学法在英语与德语比较研究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02):129-132.
随着中德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 拥有德国行业协会资格认证的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德资企业的青睐, 许多国内职业院校开展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接轨的合作项目。...
中德两国经济关系的不断向前发展,也使两国之间的文学交流问题备受译介和文学研究界的关注。文学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东西方之间智性和美学的桥梁、探究他者历史和文化世界的窗户。德语文学的勃兴虽与欧洲其他文学大国相比晚了二三百年,...
渤海大学在2010年开设了德语专业,招收本科生。作为一名基础课老师,在近三年的基础德语视听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学生们在学习是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分析一下造成听力反应及理解困难的几个因素。1.主观因素很多学生在刚刚步入大学之出心理...
根据目前的德语教材, 德国文化可以分为德国交际礼仪与知识的文化内涵、德国宗教与哲学...
文化和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渗透到语言当中,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区域特性的语言,依托语言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同时文化在生活中的发展无形中推动着语言的进步。可以说,没有语言的...
语言作为人类交往的工具,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地融合外来民族文化。当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成分进行有益的吸收与利用时,便造就了其语言本身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听说读写四项是德语本科阶段学生要求掌握的四项基本能力,其中读是指阅读理解能力。在本科德语学习基础阶段,由于阅读文章多是小故事或者简单说明文,难度相对较低,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能力掌握较高。到了高级德语学习阶段,随着学生词汇量的丰富以及语言...
高校德语专业初级阶段的教学工作在整个德语本科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应用和新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日益普及以及高校对外交流工作的逐步推进,德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工作既站在新的平台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学生须要在短...
文中, 将就这四个方面汉语同德语的区别, 针对性的提出语言迁移在德语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对新闻报道中德语足球语言词汇特征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德语足球语言最常采用复合词,外来词,转喻以及借喻的构词手段。同时足球语言不仅对德语标准语有影响,对于德国社会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