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理论与意境关系探析(2)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许丙泉
发布于:2017-07-01 共7653字
关于“仁”,孔子说“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对人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论语·里仁》)“忠”是发于自己的内心,“恕”是待人如己,以己心来体会、理解他人。“仁”是用自己的真诚爱心来待人接物,参与社会活动,以待人如己的态度来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如孔子提倡“礼乐”,认为“仁”是各种“礼乐”的精神本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礼乐难道只是那些物质性的玉帛钟鼓吗?“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儒家重视孝,人要孝敬父母,爱自己的亲人,把这种爱心推广开去,乃至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 .还要用这种爱心来对待所有的生命以及整个世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颜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于天地之间感受生生不息、崇高伟大的生命意味:“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天地自然大化流行,充满生机活力,人体会到这种精神,要努力“为仁”,保证肉体的生存繁衍,更要不断进行精神的创造,让人生不断达到更高境界。《国语·郑语》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孔子提倡“中庸”,也是追求和谐的状态,让生命保持生机活力,事物能不断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仁者“爱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由近及远,把周围的世界变成自我的一部分,而自我也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返身观照,这种生存状态也就成为身心自在、自由发展的精神境界,也就是意境。
由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人生观出发,儒家经典《中庸》、《孟子》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中庸》提出“中和”的观念:“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讲“为仁”,《中庸》讲“尽性”,也是要努力发挥潜能不断创造,而且更明确地把“尽性”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的发展联系起来,“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样,人的精神便在身边的事物上显现出来,在天地自然的变化中显现出来。人在雨雪风霜、江河湖海、山水草木、鸟兽鱼虫等上面看到自己的生活,感受精神,也就是感受美,体会意境。
在《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孟子·梁惠王上》) 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社会、自然环境是“人化”的环境,保证人的生存繁衍,充满人的思想情感。这样的人生状态表现在文艺中,便是意境。
和西方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相对照,更看出孔子儒家思想与意境的密切联系。一般认为,西方文明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古希腊文明,一个是基督教文明。古希腊人追求知识,努力探索和占有外部世界,继承古希腊精神的罗马人创建了伟大的古罗马帝国,物质生活奢靡,但因为没有超越现世的精神追求而走向灭亡。基督教给西方人带来万能的上帝和救赎世人的基督,带来超越现世的崇高精神,但却也是以人生的黑暗和罪恶为代价。在古希腊的文艺中,塑造了一个个充满勇气、智谋和力量的英雄形象,成为西方美学中典型的雏形,基督教艺术则充满象征的意味,把人带入恍惚迷离的精神状态。
这两种艺术追求或纵欲或禁欲,和中国传统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意境创造截然不同。意境没有古希腊艺术的物欲,也没有基督教的迷狂,而是心灵和周围世界的和谐,在景物上闪烁精神的光彩,在环境中营建心灵的家园。有轻松愉悦、欣喜感动,引发无限遐思,感悟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远、崇高乃至神圣的意义。这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世界,让人身心都得到安顿和自由,享受人生,但不为外物所羁绊,也不为幻象所迷惑。
这都得益于孔子儒家思想,人生既需要有物质的基础,又努力追求精神生活。孔子小时候贫苦,做工谋生:“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他承认追求财富的正当性:“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论语·述而》) 他又强调精神的重要性,要求“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
孔子儒家思想充满对现世的热爱。他不预设死后的天堂,相反,他用生来规定死的意义,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只有理解了生,才能懂得死的意义。如果人生在世的诸种事情都做不好,又怎能来面对死亡?确实,中国人慨叹“死生大矣”,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意义和分量源于现世人生的付出和奉献。
遵从“至圣先师”孔子的教导,中国人在现世生活中努力奋斗,献出爱心,生生不息,成就自己,收获人生的意义。这个世界是自己肉体存在的基础,是精神的归宿,也是艺术意境的根源。
三、孔子艺术意境的创造。
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艺术家,一位意境的创造者。他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审美和艺术创造活动,为艺术意境的发展做出很多贡献。
意境是情景交融,创造出审美的境界,让自然景物充满情趣,生成一个情意盎然而深远的环境,在现实生活基础上,建构精神家园。孔子欣赏身边自然景物:“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人们常把这看作中国比德审美观的开始,从松柏的形象上看到坚贞不屈的美好品德。这固然有道理,但不能仅仅把松柏当成一个象征符号。这句话流传千古,众口相传,不是因为简单的比附,而是因为这句话形象生动、含义丰富,感动许多人,理解高贵的品德,如身临其境,自己就是风雪中傲然挺立的松柏。
面对奔腾不息的汤汤流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这引发无数后人的共鸣,是对流水,也是对时光、历史、人生、宇宙天地变化的感慨,有无限深远的意蕴。由此,后人也创作出无数关于流水的艺术作品,有无限丰富多样的意境,如“观流水兮潺湲”、“落花流水春去也”、“古来万事东流水”、“不尽长江滚滚来”、“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中国意境创造中最典型的是有关山水田园的艺术,孔子早有这样的审美体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山水是生存的环境,是形象、风景,也是性情、精神,一个自足圆满的精神世界。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天高地广,自然而然,化育万物,生生不息,把人的精神带入伟大、崇高、神圣的境界。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是美育的典范,许多情境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经典意境,感动后人,引发美好情思。如孔子杏坛设教,传授礼乐文化,周游列国途中不忘与弟子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司马迁到曲阜,看到孔子弟子们演习礼仪,非常感动,对孔子产生“高山仰止,景行景止”的赞叹。因为这情景显示了对文明的向往,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些情景闪耀精神光彩,薪火相传,引发后人更多精神创造,成为高尚优美的意境。
孔子欣赏颜回,认为他“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后人便寻“孔颜乐处”,把这个情境记在心中,不断品味,探寻深远意蕴。孔子和弟子们或坐而论道,或自由徜徉的情景也成为人们感念、欣赏的美好意境。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孔子循循善诱,和蔼亲切,弟子各言其志,抒发人生理想,其间曾!“鼓瑟”,音乐不断。此情此景,令人由衷感叹赞赏,流连忘返。曾!表达自己的志向,更描绘出一幅美妙的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非常赞同:“吾与点也。”后人想象这幅景象,感受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许丙泉. 论意境与孔子儒家思想[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0-14.
相关内容推荐
-
从汉到唐初儒家思想与经学史的演变
清人章学诚把中国古代编纂文献分类目录的要旨概括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古代无数学人为这种考辨事业倾注了无穷的心血,由此形成了贯穿中国古代文献整理活动始终的一种独特学统求得文献秩序所必须遵循的学术准则。然而,这种学统并不是自主和自足的,因为它...
-
东汉后期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合研究绪论
绪论一、选题意义王符所生活的东汉中后期,君道秕僻,朝纲日陵,随着社会政治危机的日趋严重,官方正统儒学亦盛极而衰,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后汉书儒林传》)面对严重的社会弊端和腐朽的政局,许多儒家学者或愤世横议、针砭时...
-
儒家思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一、义,人路也如果将思想或文化间的冲突理解为生活道路选择上的分歧,那么,儒家的生活构想意味着怎样一条道路呢?至少在中国传统思想的脉络里,儒家对人性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是最为突显的。如果我们不再将关注点放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我们将可以看到:关...
-
儒家政治领导力的经典模型和现代模型
1研究背景在中国的历史上,有4种政治领导力模型既在哲学上被提出,又在政治上被践行:①道家模型,该模型在古代被一些统治者实行,主要适用于小国寡民的情境;②法家模型,仅在秦朝时期被推行;③墨家模型,只是被封闭的墨者群体拥护,未在历史的长河中予以延续;④儒...
-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
儒家思想的发展以魏晋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儒家始于先秦终于两汉;后期儒家起于魏晋盛于宋明。儒家天人观作为其基本学说,在儒家思想的漫长历史中不断地被承继并发展。一、孔子的天人观:知天命孔子身处周室衰微、社会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
-
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儒家思想的意义及策略
一、儒家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中庸之道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它讲究适度、不偏不倚、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以及外内的合一,这几点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很适用。讲究适度,就要求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不管是方法和力度都要适度...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