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关于“道”,“一二三”和“万物”的精辟认识,既有关于世界本源的认识,又有认知世界的方法。
《道德经》中老子虽然没有直接提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但不少篇章都在解释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在“有物混成”的时期,世界的本质是众说纷纭的,从而有了神话和宗教等,但是老子没有转向神话和宗教,而是立足万物,洞察一切,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现象,通过《道德经》,论述其思想观点,显示了其思想的前瞻性和深邃性。
老子思想有瑕疵,但是这阻碍不了他的影响。
一
两千多年前,老子能够脱离俗世,看到具体形态的万物时,能够想到其中隐藏的“道”。在一切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的社会,在功利心态占主导的环境,或者在心智蒙昧落后的时代,老子思想难免会成为一个笑柄,荒诞不羁。正像钱钟书所言“最初翻阅《道德经》的人一定会大笑”。眼见为实的训诫蒙蔽了很多人的心智,“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看似老子很愚昧很昏庸,实际上却是精明无比洞察秋毫,“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从而发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
道的论述出现在老子《道德经》里有 75 处,其意义不同。“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一个“道”就是老子倡导的,最根本的“道”义,即是虚无的,不能言明的。这是老子思想的高明之处,在纷杂的万物众相中提出抽象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和“道者万物之奥”。虽然“道常无名”“道常无为”,但是“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而无不为”。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有法可循。如:“道生之……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还有一种意义是具体规律或方法,如“天之道…人之道……”。虽然二者都是抽象的,但在层次上是不同的,前者是根本,后者是前者在具体事物发展中的延伸意,懂得“同于道”。道是“无”,并不是一无所有,它存在于万物发展中,万物又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如:“道者万物之奥”。纷杂众相的万物与道也是矛盾的,万物是道的外在形式,却阻碍了人们对于道的认识,所以“为道日损”,“不出户知天下,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出现,世界万物丰富起来。
万物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各个国家发展如此,中国梦的发展也是如此。当今时代要求我们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道”,是我们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然。社会主义发展中,体现出来的特征就是纷杂众相的万物。认清和把握好社会主义的“道”,就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代中国的发展也是有“道”可循的,客观规律不可违。我国以前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等都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今天我们发展和实现中国梦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所以我们从老子思想中借鉴的不是“玄之又玄”的“虚无思想”,更不是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的观点,而是其深邃的思想,敏锐的眼光,超凡的见地,独特的方法,去认识世界的本质,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服务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之道是有运行规则,所以,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国梦,必须认清社会主义的运行规则和发展规律。
二
“道生一”是客观世界从虚无抽象到具体客观实在迈开的重要一步,“道生一”不是零到一的简单递增。“数为万物的本质,一般说来,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
一是道的表现形式,是道从抽象到具体的重要阶梯,是人们认识道的门径。世界万物是个体开始体现的,有个体就有整体,有整体也应有个体,个体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的出现预示着世界“名”的开始。国家的出现使世界更加丰富。一国或一个国家的个体的出现,对应了他国或一群国家;第一个国家的使用则昭示国家序列的排名。这就是国家发展的“道”。那么在世界各国发展中,出现了纷杂的国家众相。我们就从中国出发,看看国家间的各种关系。
国家的“道”对内是是阶级服务的工具,是阶级统治或治理的工具;对外是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至上。
这成为对外关系的“道”。这些“道”是无形的、抽象的,却时刻存在于国家行为中。只要有一个国家出现,就会显示出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告诉我们,国家对内和对外的特征在国家出现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具体表现在国家行为上。今天,发展中国梦是历史的使命,是时代的召唤,是我国的“道”。我国同样承担国家对内和对外的特征,在国家行为上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一国出现后,众国会同时或相继出现。一国出现标志着社会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催生出的诸多因素使另一个国家诞生,继而多个国家。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必然与他国有联系,那么处理这些联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里,为了方便,我们把一、二、三和万物理解为国家概念。“二”在《道德经》中论述颇多,显示了丰富的“二”的关系。那么笔者以我国为一,把其他国家为二或三进行梳理国家关系。
国际关系中,国家众多,关系多杂。我国始终坚守国家主权平等独立,这一原则使我国与他国交往中地位等同。我国与别的国家共存于世界,一贯主张各国平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国际交往中各种国际关系变化不定,有时世界“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此时我们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形势,全力发展自己。有时利益冲突,形成相互否定的关系,在国家发展中,国家利益至上,所以我们当然首取自己国家的利益而舍他国利益。如钓鱼岛问题,我们绝不退让。有时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否定之否定的关系。国际交往中,能应对各种国际关系是国家成熟的表现,树立危机意识,合作意识和发展意识,从而实现大国梦。
危机意识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发展势在必行,什么都阻挡不了的国是国事;合作意识告诉世人,我国是友好的,重视和平发展的,愿意与任何有诚意的国家合作;发展意识警醒我们,不能为眼前利益迷失未来,不能因一时不幸或风光而裹足不前。在国家发展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今世界,冠军国家是一(老大),亚军国家是二(老二),其他国家属于三的范畴。当然处于每一个梯队的国家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两个或多个。随着各国综合实力的变化,这种国家排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国家发展中,潜在冠军(亚军)国家都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冠军(亚军)国家。”
当今世界,美国是冠军国家,短期内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替代它。中国是亚军国家,在警惕他国的同时,意识到自身不足,直追美国,成为世界冠军国家。可见,国家实力序列的改变是客观的,但是又有随机性、不确定性,这种特质印证了老子的“三生万物”的观点。
四
我国发展大国梦,必须做到内外兼修。
在对内方面,人民是根本,政治是途径,经济(军事)是保障,治理是关键。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是主人,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这是我国政治的特色。在国家管理中,“以正治国”,坚守社会主义方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治大国若烹小鲜”,先富必带动后富,全国人民都能享受社会主义的物质和精神优越性。“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心不乱”,“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人民都安居乐业,全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世界还不太平,军事力量是必须的。但是发展我们的军事,应明白“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过度发展军事,搞军事竞赛,必会伤人伤己,“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国家发展中要做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搞好社会发展的每一步。国家治理上,依法而治。如“常有司杀者杀。”在对外方面,我国在国际交往中至少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 发展自己是根本。世界各国可谓“众人熙熙”:有富足、享乐,还有危机、冲突、动荡、战争和制裁等。中国把握稳定第一,发展经济第一的根本,保持和平,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中国成为更大的经济体,可以催进世界经济的稳定,造福全球。
2. 要有大国的气度和风范。我国在自强不息的同时要厚德载物,“宠辱不惊,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与他国交往中,要“和其光,同其尘”,发展自己,即使很强大,也要搓掉锋芒,消除与他国的纠纷,否则会成为众矢之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与他国交往中,刚开始吃点亏又如何,这是发展的必经阶段。如在与非洲各国交往中,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奉献,这是融入世界的措施和大国魅力的体现。
3. 要“不以兵强天下”。军事实力在大国发展中是重要的,但是我国发展军事,不是搞军备竞赛,不是为了与他国一较长短,更不是为了称霸。邓小平曾说,“中国越强大,对世界和平越有利。”
总之,一二三是相互联系并可以转化的,在国家关系中,我国一定要利用好,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内外出现矛盾时,“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从内出发,完善自身。看问题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学习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发展自身。处事方法妥当,滴水不漏,无懈可击,正如“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遇事多思,“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化弊为利的心智和居安思危的意识。从点滴做起,“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无论何时都记得“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如此,我国定能实现大国梦,达到中国时代。
参考文献:
[1]韦明辉.道德经智慧新解[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1.
[2]巍玉昆.老子道德通译——关于自然之道和意识之德的古典学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5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现象。同时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其中《论语》作为其中代表流派儒家的经典被流传下来。古人云:半部《论...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诸子百家思想以其大视野、多元性、开放精神、独创精神闻名于世.我们今天在研究这段以复杂、深刻、广大、精彩着称的思想史时,同样要秉持多元、开放的姿态,不要被固定的方法、单一的立...
摘要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兼爱是人立身处世的准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是世界和平共荣的依托。兼爱思想展现出墨子一生摩顶放踵利天下的人生追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语出《道德经》第九章,意为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老子想要表达的正是适可而止的思想。对企业而言,不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理性追逐利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时,企业也要有长远的眼光,不涸泽而渔,不...
一、引言所谓养心,就是指立足于个体之心,探讨如何使个体之心合于天、道,从而重建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1]在中国的大量典籍中,古代圣贤都把养心作为养生修为的第一要务,养心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儒家以诚正、仁智养心,道家以虚静、真常养...
李觏,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人,是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年青时曾两次应举,皆不第;退而创办旴江书院,教书为业,并勤于着述,有《李觏集》传世;晚年经范仲淹、余靖等荐为太学直讲,教授至老。李觏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体会民间疾苦。他对现实有较...
一、物派简介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之交,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被外界称为物派.但物派并不是一个组织或一个运动,它只是一个由几位经常参与交流讨论的艺术家形成的松散小团体,其中代表人物有关根伸夫、管木志雄、吉田克朗、小清水渐、成田克彦等...
摘要泰州王学是阳明后学的重要一支,泰州王学的心性论是以心性自然为主体的思想,是阳明心学在晚明的重要发展。泰州王学心性自然思想的形成,在学脉上以良知现成为渊源,同时受到了三教融通趋向的时代影响;在文本上独重《大学》,贵在对经典的自得发明;在...
清人章学诚把中国古代编纂文献分类目录的要旨概括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古代无数学人为这种考辨事业倾注了无穷的心血,由此形成了贯穿中国古代文献整理活动始终的一种独特学统求得文献秩序所必须遵循的学术准则。然而,这种学统并不是自主和自足的,因为它...
朝鲜半岛古代的学术思想受到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呈现出亦步亦趋的特点,即中国的学术思想亦源源不断地向朝鲜半岛传播并为其吸纳,朝鲜半岛的学术思想自然紧随中国学术思想的变化而变化。虽然朝鲜半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始终不能摆脱中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