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的简介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读音为“轮”,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学习《论语》,我受益匪浅。体会到了其中的很多道理意义所在。
2.论语在我学习方面的影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经常去温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类大脑记忆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做到学习之后要经常去温习所学过的内容并且从中收获不一样的知识,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有时候,对于“寒窗苦读十年书”的学子们,学习不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了,很多人都会习惯性的厌恶学习了。但是,学习了《论语》经典,接纳了《论语》的洗礼,我换了一种学习态度去学习。我不再把学习当做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认真的体会书本上的美一句话,细细的品味其中的奥妙。自然而然的,我就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很享受其中的过程,觉得学习是一个充实的过程。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孔子)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忠尽力了,与朋友交往中是不是守信用了,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经常温习了。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学习道理是:我们每一天都有反省自己好几次,自己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都温习了、掌握了。有的人生活是过一天就是一天,没有规划、没有目标、没有冲劲,迷迷茫茫、跌跌撞撞的又是一天。但是,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我们要有自己的目标和生活的意义。所以,每天我们都要给自己的一天做一个总结,每天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了就要及时改正,哪里做得好了就要继续保持下去。对于学习也是一样的,每天都要不停的反省不停地进步,去学习更多渊博的知识充实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并且从中学到新的知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是:多人同行,肯定会有人可以作为老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要选择好的去学习,不好的就要改正自己的缺点。很多名人恃才傲物,看不起一些贫民百姓,总是觉得自己清高,其实,有很多耕田劳作的知识他们一点都不懂的。每个人都有他们本质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并且去学习他们的优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只学习而不知道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的意思是早上知道了为人之道,晚上就是死去了也是心甘情愿的。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意思是看到贤人就要向他们看齐、学习,看到不好的人就要自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做得不好,如果做得不好就要改正过来。总而言之,《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句多不胜数。诸多孔子言语中都表现了孔子对学习的认真、虚心态度,他认为学习无止境需要不耻下问、经常学习别人好的东西。同样的,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加要通过努力学习不停地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
3.《论语》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影响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的意思是: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社会,很多人都活得明哲保身。很多时候我们做了一些别人是不会理解的事情,或许会被冤枉、被抛弃,所以就会抱怨别人的不理解。但是,别人不是圣人,怎么可能时时刻刻照顾到年底感受呢?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自己反省,学会为人处世,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同时,我们还要多一点理解别人,帮助别人,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理解。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思想一致輗的人与他相处。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车无 ,小车无辄。”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輗没有 ,小车没有辄,怎么行走呢?子曰:“君子坦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开阔、容忍,小人心胸狭窄,经常忧愁。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的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别人干坏事情,小人则是相反的。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也。”的意思是: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远离别人的怨恨。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论语》中的为人处世的精神思想是“仁”,君子要做到心胸广阔,与人交往要有道德操守。
总结
《论语》里面有太多的精神思想值得我们去探究并去学习了。除了学习方面和交朋友方面的,《论语》还教会我如何才是“孝”之道,“仁”“义”“礼”“智”“信”样样俱全。中国哲学伟大精深,有待我们去探究啊!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孔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称赞孔子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因为从主观上论证自家理论需要顾及客观上与具有不同含义,含义不同,对整个句子的把握就不同,历来的分歧很大。从《论语》的体例来讲也是情有可原的,作为语录的记述体,《论语》是断言式的,也没有非常严格的逻辑限定...
《论语为政》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里的因就是相因继承,可谓中国文化之常;而损益就是减损和增益,可谓中国文化之变.张岱年先生曾说:惟用对理法(按:即辩证法...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儒家经典的译本曾两次参与西方思想启蒙与解放的讨论,并充当异己源泉。第一次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亮相的是早期来华耶稣会士的里程碑译作《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SinarumPhilosophus,1687),它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
《论语》中含有丰富的言语规范理论,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理解:一是从行为约束角度看,作为礼之要求;二是从德性修养看,作为仁之表现。本文以这两个维度为出发点,挖掘出《论语》中言语规范理论的现代意义,对当今社会言德脱离之反思、巧言盛行之批判均有启发。一...
《论语》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书中详细记录儒家所提倡的传统道德观点,全书围绕仁的思想展开,涉及到政治、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可称为诸经之慧眼.在《论语》一书所涉及的儒家思想中,孝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谓这种中...
君子在《论语》中出现107次,仅次于仁的109次,显然为孔门高度重视。有关君子的论着已有很多,多侧重君子的演变史,如《孔子与君子观念的转化》[1]、《先秦君子观念的流变》[2]等文,于孔子的君子观仅一笔带过.有立足《论语》文本,论孔子君子观者,如《从〈...
皇侃(488年~545年),吴郡人,师事贺玚,精力专门,尽通其业。《梁书儒林传》云:尤明三礼、孝经、论语起家,兼国子助教。又云:撰论语义十卷,与礼记义并见重於世。[1]皇侃精通儒经并撰有《论语义疏》十卷见重於世,他又逢南朝玄学、佛教义学之风盛行之际...
一、不同着作中仁的内涵《论语》共20篇,492章,其核心即孔子所言的吾学一以贯之中的一,即:仁,孔子在《论语》中提仁提了108次。而在《论语》中说仁说得最简洁也最深刻的就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所以大部分认为孔子所言之仁不是特指爱某一个人或...
引言孔子的一生极度的坎坷,他在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七岁父亲去世,他也仅是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他同样是一个伟大、奋斗一生、学习一生为我们留下重要财富的伟人。在春秋末期,社会动荡,当时很多的学者看到那样满是疮痍的社会纷纷选择了避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