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经典同名长篇小说。故事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 “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以田小娥与三个白、鹿长辈 (族长白嘉轩、乡约鹿子霖、长工鹿三) 之间的是是非非及其与白、鹿两姓子弟之间的情感纠葛为叙述主体,描绘了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展现了北方农民在艰苦生存状态下耐人寻味的原生态情感流露。
一、文化传承之困
(一) 史诗特质的传承
史诗发源于古希腊,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多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涉及的主题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等。今天,史诗依然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质和独特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史诗,至少需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首先是叙史,即其叙述主体应是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历史事件; 二是颂诗,作品表现的内容应是作者对其想要歌颂的精神和情感的领悟。作为一部反映陕西地域文化的文学巨著,《白鹿原》不论作为小说文本还是电影作品都具有史诗的特质———一部民俗文化史诗。小说 1997 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 “茅盾文学奖”,2012 年又被翻拍成电影。通过影像的立体化转换,电影 《白鹿原》中史诗特征的再现也是首要命题。
影片的 “诗”化表现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麦客们的挥汗如雨; 田小娥与黑娃的敢爱敢恨;村民们面对军阀的不卑不亢……都让观众看到了关中人民那种与生俱来的刚毅倔强,以及黄土地上人们隐忍的胸怀与无言的大爱。在影片中,观众们不仅能够看到一片片金黄的麦田在风中起舞摇曳,听到生命在这片浩瀚的黄土地上放声歌唱,更能够穿越这麦浪与歌声中触摸到一个个活鲜鲜的没有任何矫饰的原汁原味的灵魂。无边无际涌动的麦田,充满了生机给人以希望,既是对北方黄土地浩瀚无垠壮丽景色的赞叹,更是对北方农民生存状态中那种东方的隐忍与自然的博爱的无限讴歌。
作为史诗的另一重要因素叙 “史”方面,小说 《白鹿原》作为一部文学巨作,其展示的历史画面十分宽广: 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进程均有所体现,而近代关中地区 “围城”“年馑”“瘟疫”等许多社会事件也有所反映。小说全景式地概括了西北地区自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这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和人世沧桑,艺术地描绘了一个旧时代封建礼教的悲怆终结和一个新世纪进步思想的痛苦诞生。作为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来说,要支撑起如此庞大且又繁复的叙述体系显然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导演对原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二度加工。
影片借助辽阔无际的麦田与孤独矗立的牌坊、肃穆的祖宗祠堂与规矩的白家大院、反复无常的戏台等场景,营造出强烈的地理空间感。而那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镜头,如军阀征粮及日本人的飞机轰炸等则用来缝合电影断裂跳跃的时间线。
(二) 故事内容的再现
小说 《白鹿原》是一部讲述渭河平原 50 余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为观众奉上的是中国农民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顽强拼搏的故事。主人公六娶六丧,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争斗不已。历时如此之久的叙述体系要在短短两小时的影片中一一说到,自然是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导演通过筛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讲述。影片以田小娥个体情感的变化为主要叙述线索,她与男主角之间的情感纠葛为叙述分支,将小说中的其他元素一一串联出来。如麦客们吃完饭后在大戏台上唱戏; 鹿子霖巧设美人计,使田小娥与白孝文发生奸情,致使白嘉轩与白孝文分家; 鹿三最终无法容纳田小娥而痛下杀手等,都是原著中的经典段落,在秉承原著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导演对影片进行个人主观的拍摄剪辑,很好地再现了原著的内容主旨。
(三) 主题思想的表达
影片以关中地方文化为载体,通过描写白、鹿两姓人家居住的白鹿原近百年来风云变幻、人世沧桑的历史事实,展现出新时代传统礼教与新兴思想之间的矛盾激化以及改革的迫在眉睫。电影以田小娥的情感发展作为叙事主线,社会历史的演进作为时空线路,传统礼教思想与新时代人们世界观之间的碰撞作为影片高潮。为观众展现出一幅人民思想进步与民族觉醒的历史画轴。
田小娥作为封建族权统治下的牺牲者,从最开始被老武举人娶回家当花瓶,到后来自由恋爱却得不到家人认可,再到最后被自己的老公公无情杀害,这一幕幕无不在揭示当时时代统治下的黑暗与不平等。但与之相对应,从起初田小娥不甘命运的安排,毅然追随自己心爱的人,到后来不被族人承认而怒砸祠堂,再到死后带给白鹿原人们的不安与恐惧,这一幕幕也同时暗示着人们进步思想的启蒙———新兴思想与腐朽族权制度的碰撞愈演愈烈。白鹿两家三代人的权位争斗,婚姻的不自由,资产阶级与劳动阶级之间的不平等,都深刻反映了家族式争斗的狭隘性,反映了封建族权思想的根深蒂固,更深刻体现了人们对新思想的迫切需要。
二、经典翻拍之惑
(一) 影视人物的刻画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关中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品,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外貌造型还是内在性格都极具代表性。原著作者陈忠实是从黄土高原走出来的农民作家,几十年的浸润让作者本身就对这片土地有着自己的感情羁绊,为创作 《白鹿原》,他又花五年的时间居住在农村家里才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影片中族长白嘉轩、乡绅鹿子霖、长工鹿三、鹿三的儿子黑娃、田小娥都是原著中性格鲜明脍炙人口的角色形象。文学形象的成功向影视作品的再演绎提出了挑战。为了还原原著,影片中的演员无论是从样貌还是穿着衣饰都依照黄土高坡最原始的村民形象创作,有绝对的真实存在感。同时,演员们致力于通过说话的语气、走路的方式等细节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更加鲜活,有血有肉。外在形象的演绎仅完成了形似,要形神兼备还要依赖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片中,无论是饰演大族长的张丰毅,还是饰演深受封建礼教迫害下小女人田小娥的张雨绮,都演绎出了角色该有的样貌。作为一族之长的白嘉轩在自己族人面前的威严、在国民党压迫下的刚毅、在黑娃当土匪后前来讨账时的镇定泰然; 田小娥作为封建礼教下身份卑微的女子的抗争、与黑娃不顾礼教约束而私奔的行为、与白孝文之间的爱恨,这一切都是作为一个个体在当时大环境下应有的常态。如果没有多年演绎生涯打下的坚实基础,是不可能演绎得如此贴切到位的。换句话来说,没有那些丰富的情感体验渗透,就不会有 《白鹿原》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
在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下,《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深深刻印在人们的心中。
(二) 剧情节奏的起伏
在对原著进行深层次的吸收与消化后,影片最终以 150多分钟的片长展现给观众。整体看来,影片前一个小时的戏份相当精彩。数次出现了即将收割的麦田的全景,金黄的麦穗随风摇曳,夕阳下矗立的门牌坊,令人心旷神怡。
麦客们饭后一段秦腔 《将令一声震山川》的演唱片段,更是让观众为之一振。强有力的节奏,一下下敲击着观众的心灵。让观众的心随着影片节奏的起伏而波动。但与之相比,电影的后一个半小时,节奏拖沓冗长,失去了张力。
没有了之前带给观众的心潮澎湃。讲述过于跳跃,时空凌乱,使观众观影思路模糊。
从慷慨激昂的开头到平铺直叙的讲述再到毫无征兆的结束,这一切给人落差很大。由此看出对于一部影片,整体节奏的把握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很好控制剧情节奏的起伏变化才能让影片时时刻刻都牵动着观众的心。
(三) 叙事结构的把握
短短两个多小时要演绎出这样宽广庞杂的人世沧桑,历史巨变,十分考验导演对整体叙事结构的把握,既要大刀阔斧对著作进行取舍,又要保持著作原有的叙事结构。
删减而不失完整,精炼而不失细节。为了做到这一点,导演王全安几乎将小说里的所有故事,都集中在了张雨绮扮演的田小娥身上。片中,她和所有主要男性都发生过身体或者观念上的碰撞,直到最后被鹿三杀死。如此大篇幅的对此进行描写而舍弃其他事情的交代使影片整体显得单薄,缺乏张力,纵深感不够。
过多的有关性的描写是否会曲解和误导观众,使之背离故事的主旨?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分析影片的叙事结构入手。小说主要描写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争斗不已,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在电影中,这一幕幕都是通过田小娥与四个男人之间的感情为线索来展开叙述的,离开了必要的性描写,将会使影片失真。而刻意地删减这些镜头则会出现使影片连接不顺畅,上下衔接模糊,因而对性的描写是十分必要的。
分析影片的叙事结构,许多瑕疵较为显见。首先,整部电影在大的叙述结构方面完整但略显松散,缺少令人震撼、心惊落泪的东西。其次,影片虽然是一个叙述整体,但每个叙述单元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只是通过田小娥的感情历程将不同单元串联在一起,缺少矛盾碰撞。再次,影片叙事年代跨度较大,不仅要反映原著所要讲述的历史事件,还要照顾人物所表现的情感,两者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但却要相互融合共同演绎。而影片叙事结构的不紧凑,缺少关键的起承转合部分,致使影片看不到矛盾的升级。不仅使影片讲述略显平淡,更对影片结构紧密度带来巨大的影响。
三、结 语
总观影片 《白鹿原》,在翻拍的过程中,在对于原著内容的取舍以及思想文化的传承上,有得有失,有成有败。
尽管白璧微瑕,但影片却成功通过演绎中国近代 50 年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封建族权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时,影片通过经典的画面表现主题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北方农民的生活特征和民族情结。因此,可以说 《白鹿原》是一部再现与讴歌中国民族思想觉醒的华彩史诗。
参考文献:
[1]陈旭光. 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晓云. 作为文化的影像[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卫鸿雁.《建国大业》的“诗史”艺术[J]. 电影文学,2010(01) .
[4]米高峰. 影片《朗读者》: 文本朗读背后的爱情挽歌[J]. 电影文学,2011(03) .
[5]米高峰.《高考 1977》: 镜像中的历史与现实[J]. 电影文学,2010(18) .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20世纪60年代末,霍夫斯泰德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获得了大量数据对这个主题进行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文化的效应》于1980年出版。在书中,他提出了文化维度(CultureDimension)概念,这五个文化维度...
从1930年代美国银幕第一次出现中国题材电影浪潮之后的80年间,好莱坞电影一直在做多元电影题材的尝试,电影时态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美国政治的温度计。20世纪末的政治大变动为好莱坞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安娜与国王》恰是这一背景下好莱坞华语题材电影的又...
小说《崩溃》(ThingsFallApart)尼日利亚裔美国著名作家齐诺瓦阿切比(ChinwaAchebe)的代表作,1959年发表后立即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至今,本书在世界的销售已经超过1100万册,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一切都崩溃了,价值已难持守,世界上...
从近几年的发展而言,我国学术界对于电影学译著的研究开始增多,无论是电影创作、评论,还是电影史都有涉及。...
电影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制造基地,乃至是国际商业电影的制造中心,它对全球电影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相比之下,中国电影由于地域、国情、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原因与之相比存在很大差异。从上个世纪初...
2014年8月12日,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玉昆仑奖国际纪录片评选活动落下帷幕。本届山地纪录片节以山地族群的生存记忆与被拯救中的边缘影像为主题,经评选,央视纪录频道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斩获人文类纪录片大奖。[1]本片用动态的眼光...
电影《全民目击》围绕一场谋杀案的庭审展开,叙述了富豪林泰女友惨死地下停车...
最能代表一国文化的莫过于电影,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电影王国, 好莱坞是美国的文化名片。在电影诞生一百余年后, 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各种题材的电影, 观看银幕上的悲欢离合, 并穿越时空隧道与各个时期的导演、编剧、演员以及观众对话。...
长城影业公司(以下简称旧长城)是战后初期香港最重要的制片厂之一,从1949年7月正式成立到1950年初改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旧长城共出品了8部影片,在战后的香港国语电影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在关于战后初期香港国语片的讨论中,学者关注...
为了推进公司安全文化建设,以此增强员工安全生产意识,营造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国网浙江洞头县供电公司拍摄了微电影《亲情》。这是洞头县供电公司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构建安全文化的一大举措,巧妙地运用了微电影手段,借助微博、微信平台这当下流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