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

电影艺术与电影技术的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12 共2364字
论文摘要

  1 艺术的寄生机制——电影对物质的依赖

  抽象的艺术形式需要它特定的具象载体。电影艺术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其他门类的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与科学技术的内在联系,在科技进步无止境的客观前提下,电影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在理论上达到了无限。早期电影技术的积累更多依靠杰出电影人的灵感与即兴,没有最基本的系统也更没有上升到技术理论的高度。梅里爱是电影技术发展史上无法草草翻过的一章。叠印法、多次曝光、渐隐画面等特技集中体现在《月球之旅》中,催生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

  2 艺术的繁衍进化——电影与商业的碰撞合作

  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待电影,就必然要将电影创作、电影作品、电影欣赏三个子系统按比例统一。作为艺术的电影需要回应、需要互动、需要被评价与被促进。因此,除开制片方面的进步更新,集资与发行的多渠道也成为推动电影事业发展的强大内在力量。时至今日,商业活动——包括宣传、发行、周边产品等——与电影的密切合作不仅仅着眼于这种强大的商业艺术品所带来的丰厚利润,更直接地影响了这部影片被观众关注的程度与被欣赏、被评价的可能。判断艺术作品美与丑的不是科学仪器,而是观众的审美心理活动。商业与电影的联手使得对于单个作品的审美活动有了最大程度的可能,好的预期将带来经济与艺术的双赢。

  3 艺术的内在张力——电影与多元艺术的融合

  电影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艺术,它诞生在人类文明繁衍出的众多艺术形式之后,具备了吸收与融会所有门类艺术的美学可能,也为它今后漫长的发展之路带来了无限生机与广阔前景。卡努杜认为:建筑和音乐是最主要的艺术,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电影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是“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

  音乐和舞蹈是人类诞生最早的艺术。诞生在100多年前的电影,依靠其独特的视听记录特性,第一次通过媒介,将流动的光影和跳跃的音符记录在了胶片上。从1927年诞生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到50年代《雨中曲》的辉煌巅峰;从好莱坞的《红磨坊》到宝莱坞的《阿育王》……即便是在崇尚科学幻想和暴力美学的今天,歌舞片也将继续作为一个大的类型片绽放其原始而恒久的璀璨光芒。哲学思索是支撑起电影艺术魅力的基石。中国的武侠片大多讲述一个江湖故事,探索的是人和命运的母题。天降大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悲剧意识的英雄主义的前奏,对于故事的主角则是一种褒义的被动。武术和舞蹈在此类影片中起到极强的视觉鼓舞作用《,卧虎藏龙》中流畅而圆滑的剪辑,衬以哀婉回环的配乐,体现的是中国大家两袖清风隐于世的释然,是五千年文明传承海纳百川的气场,中庸迂回。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则显得较为暧昧,一方面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剧情片改编自小说或戏剧,甚至一再翻拍;另一方面西方电影界往往更专注于技术而忽略电影与文学的内在联系,甚至拒绝承认“电影文学”的概念。应该说电影自诞生之日,而后经历每一次技术上的重大革新,都会在电影市场掀起一轮积极的商业轰动。最先抓住观众心理的的确是先进的技术搭建的视听殿堂。然而对新技术的热情沉淀下来之后,更多的审美空间留给了电影艺术的价值指向与人文关怀,而这些更内在更深刻的潜流与文学的终极目的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共鸣与交响。80年代后期《,黄土地》和《红高粱》在国际电影节的成功开启了一个以电影节为前导的小型的“艺术电影”市场,也就是以中国的特殊的民俗奇观和压抑的社会环境为对象,以中国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和空间上的特异性为想象中心的特殊的电影类型。它是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电影”,较以往更注重画面造型、色彩运用以及镜头分切等方面的视觉美感,但更是导演和电影艺术本体在文学指向上建立起深度认同才达到的更高层次的审美回归。

  4 艺术的漫漫长路——电影与艺术的磨合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一书中提到:电影是照相术的延续。适于电影表现的题材,也是未经加工的自然。电影的本性乃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并由此提出“电影化”和“非电影化”的概念。他对电影题材进行划分:传统的悲剧或悲剧性的东西,不适宜电影表现,因为“悲剧性的主题是必须通过一个作为‘一个有目的的整体’的故事形式来体现的。这种主题,由于它的固有的特点,必然和概念上的推理一样,跟照相或电影是南辕北辙的。”从这个观点出发的理论否定了劳伦斯·奥利弗的《王子复仇记》;否定了20世纪20年代,艺术是生活的影子。电影的直观性与运动性使其具备了任何一种艺术都无法超越的对现实世界的纪录功能,然而经由胶片折射出来的光影终究是自然的投影,是一种真实的非真实存在。而这样一种镜像的真实又为艺术家的假想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寄生工具,使得思想的火花能最大限度地转换为被人感受的视听语言。卡努杜认为电影是心灵的表示,电影既不是情节戏,也不是戏剧。电影也许是形式不同的照片游戏。

  但就其本质来说,无论是它的灵魂与躯体,都是适于表现而诞生的艺术,是用于光的笔描写,以影像创作的视觉戏剧。也就是写的悲剧、可读的戏剧的一种抽象。围绕着真实性与艺术假定性之间的矛盾争论一直在持续,可幸的是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类别已为电影界和艺术界认同。在表现美学与再现美学共同生长的电影土壤中,又将碰撞出怎样绚烂的艺术光芒?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面向市场的美国电影[J].1993(3).
  [2]尹鸿 . 世纪之交:90年代中国电影备忘录[J]. 当代电影,2000(1).
  [3]沃伦·霍治 . 艺术模仿生活,也许太像生活了(Art ImitateLife,Perhaps too Closely)[N]. 纽 约 时 报,2001-10-20.
  [4]卡斯比特 . 艺术的终结[M]. 北京大学出版,2009.
  [5]克里斯蒂安·梅茨 . 电影的意义[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 阿尔贝·拉费 . 电影的逻辑[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王洪岳 . 审美的悖反:先锋文艺新论[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电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