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由好莱坞梦工厂打造的动画巨制《功夫熊猫》在中国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不仅是因为影片在技术层面上大量植入了中国元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影片在审美思想层面完美演绎了中国文化。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促使《功夫熊猫》获得成功的核心原动力。因此,笔者拟通过梳理《功夫熊猫》中所蕴含的“中国元素”(包括表层元素和深层思想)以及这些元素在影片中的具体体现,对该片演绎中国文化的方式作初步探讨。
一、对表层元素的借鉴
1.亲切的动画形象。熊猫是中国最高级别的保护动物,一直被誉为“国宝”。影片将主人公阿宝设计成一只熊猫的形象,给中国观众的第一印象就十分亲切。除熊猫外,龙的形象也是精心设计的。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剧情的焦点就是对“神龙大侠”和“神龙秘笈”的争夺。
2.熟识的民族习惯。影片中所有人物的日常生活习惯都是非常中国化的,比如,食物有面条、包子,餐具是筷子,写字用毛笔,医疗用针灸,集会时要燃放烟火、鼓乐齐鸣等,这些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习俗在影片中随处可见。
3.特有的艺术形式。除形象和习惯外,一些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也被植入了电影。这其中居于首位的当然是功夫,可以说“熊猫”和“功夫”是影片迈进中国市场的两张通行证。此外,还有中国式的建筑、中国的音乐(浣熊师傅吹的笛子)、中国的绘画(悬挂在英雄殿内的山水画)等。
4.生动的中国语言。语言是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功夫熊猫》中多处使用了非常中国化的语言来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比如,师父的绝招叫做“吴氏断骨指”,与中国武侠小说中的招式名称类似。
二、对深层思想的演绎
1.自强不息的儒家传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的象传。《周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儒家将其列为“五经”之首,对其的推崇程度和其所构成的影响可见一般。“乾”是《周易》的首卦,卦画为六阳爻,代表着天、太阳、男性、阳刚等意义。自强不息强调了人对命运的掌控和主宰。一般说来,人的命运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常常要在逆境中生存,而对抗命运的逆境就需要拥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在用他们的故事传达着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讴歌。比如师傅,他的理想就是培养出“神龙大侠”来护卫和平谷的安全。当他知悉阿宝被确定为神龙大侠的时候,他有质疑,有失落,但他没有绝望,他依然在观察、思考,并最终找到了对阿宝因材施教的方式。又如“五侠”,他们的理解就是遵照师傅的意愿刻苦练功,争当神龙大侠。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熊猫阿宝身上。
阿宝的梦想是成为大侠,这个梦想源自对武侠小说的迷恋。
在故事的开始阶段,这个“堂吉诃德”式的梦想显得无比荒谬,但却因为阿宝的坚持不懈和自强不息最终得以实现。
2.因缘前定的宿命论。影片中多次出现一句台词:从来没有什么意外。也就是说,一切都是早已注定的。这种“宿命论”的观点从汉魏之际佛教传入后,便在中国生根发芽,并逐渐与中国的固有思想融为一体。影片中凡有乌龟大师出现的地方,均充满了因缘前定的“禅”意。比如在智慧树旁,师傅气急败坏地来报告“坏消息”。乌龟大师说:“消息就是消息,没有好坏之分。”当师傅对阿宝“神龙大侠”的身份产生质疑时,乌龟大师开导他说:“只有放下心中的疑虑,才能帮助熊猫完成他的使命,从而完成你的使命。”
当师傅提出了反诘性意见,强调人可以操控栽种桃树的位置时,乌龟大师智慧地回答:“无论将种子播种在哪里,它长出的都还是桃树,不会是苹果树或橘子树。”言外之意,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无法改变。命中注定熊猫阿宝就是神龙大侠,所以乌龟大师劝诫师傅:“你要相信他。”“相信”是对“宿命论”的精确总结,相信命运赋予的一切,坦然接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乌龟”形象的设计。乌龟在中国象征着长寿,或说长久。只有长久,才有资格成为时间的见证者。佛教之所以能够被中国广泛接受,就是因为解决了中国思想中倍感困惑的时间问题。佛家将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而生命则是在这三个阶段中不断轮回。
影片中,乌龟大师以他的圆寂验证了佛家的轮回思想。
3.大象无形的道家真言。“大象无形”一语出自《道德经》,是老子对“道”的至高境界的形容。它可以理解为:世上最伟大恢宏、壮丽的气派,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以“无形”的面貌展现“气象万千”的场景。这种追求“无形”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的艺术创作中影响深远。比如《西游记》中“传经”一段,阿傩、迦叶二人因索贿不成,便将一堆无字的白纸传给了唐僧师徒。对此,佛祖的“公断”是:无字真经也是真经。这与老子的“大象无形”如出一辙,体现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是中华思想体系中最为精深的部分。
影片《功夫熊猫》中,对“大象无形”的美学观有两处集中表现。一是“神龙秘籍”,当一众人等将“神龙秘籍”视为救命稻草而打开时,却发现竟是“空白”的,最后还是阿宝悟了其中的真谛,所谓“秘籍”并不是定格化的招式,而是临敌时“随意”的变化。当然,影片的这个情节其实并不新鲜,《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临阵传剑,他并没有问张无忌“记住了多少”,反而是问“忘记了多少”,从而展示了太极的真谛乃是“无形”。
对“大象无形”的第二处集中表现,在于“秘而又秘的面汤配方”其实就是“什么佐料也不放”,这正与《西游记》中的“无字真经”异曲同工。由此可见,《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的借鉴多少有“抄袭”的嫌疑,只是这种“抄袭”的痕迹被弥合在影片情节的发展中不易察觉而已。
4.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侠文化,乃中国独有之文化。
“侠”在外语中几乎找不到对译的语汇。有人曾提出,中国的“侠”相当于外国的“骑士”,但若稍作细究,两者的差别其实非常大。“骑士”和“侠”都以除暴安良为己任,但“骑士”以获得官方认可为最大荣誉和目的,应该说这也是“侠”之一种,比如明清之际的公案小说中多有此类的侠士,像《施公案》中的黄天霸等。但是,更应该注意的是此种类型的“侠”只是侠之末流。中国文化体系中高层次的“侠”都是淡泊名利的,在轰轰烈烈的行侠仗义之后都会自动“退隐江湖”。他们除暴安良的侠义行为只是对自身价值的证明。
《功夫熊猫》之前,美国也有表现侠义精神的电影作品,如《钢铁侠》《蜘蛛侠》《超人》等,但这些作品只是停留在“侠”的初级阶段。到《功夫熊猫》对侠文化的体现有所深化。阿宝战胜太郎之后并没有对“神龙大侠”的荣誉特别在意,而只是与师傅同榻而眠,并且依旧“愚蠢”地将师傅的熟睡视为“死亡”。影片中师傅一句不经意的“蠢货”将阿宝大侠的形象完全解构,同时也将其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
三、中国的叙述模式
1.“夺宝”的叙述模式。“夺宝”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武侠类文学作品的常见叙述模式,即整部作品以某一“宝物”为线索,展开正义力量的“护宝”和邪恶力量的“夺宝”的故事情节。“夺宝”叙述模式的优点在于使故事情节集中而紧凑,容易形成“高潮迭起”的叙事效果。
《功夫熊猫》显然是采用了这一叙述模式,将对“神龙秘籍”的争夺作为故事的焦点。一开始,“神龙秘籍”只是一个悬念,“五侠”孜孜以求地想要得到,师傅将其视为保护和平谷安全的最大希望,太郎在牢狱中隐忍了二十年也是为了得到它。这样,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围绕“神龙秘籍”展开,戏剧冲突不断,影片引人入胜。
2.英雄成长中的“顿悟”经历。“顿悟”是禅宗思想的精髓。常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顿悟”思想的典型体现——“成佛”这个本该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可以在“放下屠刀”的瞬间就得以完成。当“顿悟”思想被借入文学作品的叙述中,就成为“英雄成长”过程中的奇遇。细数中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武侠类文学作品,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中几乎都有“奇遇”,而这个“奇遇”使主人公成为“英雄”的过程大幅缩短,这样就剪除了叙述中的“枝蔓”,使故事情节急转直下,变幻莫测。比如,《功夫熊猫》中阿宝能击败太郎就是因为他在一瞬间顿悟了“神龙秘籍”中“无招胜有招”的功夫真谛,从而使情节峰回路转,陷于危殆的和平谷恢复了往昔的平静,熊猫阿宝也成为真正的“神龙大侠”。
3.“大团圆”式的结局。有人说,中国没有悲剧,这种观点太过偏颇,但也反映出中国人普遍的审美心理,人们希望看到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也就是说,“大团圆”式的结局最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功夫熊猫》中阿宝之所以获得最后胜利,与其说是正义的力量,不如说是观众希望他胜利的心理期待促成的。
综上所述,《功夫熊猫》的成功得益于影片对中国文化的演绎,而要实现这种演绎就必须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知。同理可证,中国在借鉴国外文化时一定要先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析,否则必然是生搬硬套、数典忘祖。
参考文献:
[1]刘一瑾.《从<功夫熊猫>看中西文化的融合》.青年记者,2010(17).
[2]罗天昱,钟远波.《解析好莱坞<功夫熊猫>对中国元素的多方位演绎》.电影评介,2008(19).
电影《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经典同名长篇小说。故事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以田小娥与三个白、鹿长辈(族长白嘉轩、乡约鹿子霖、长工鹿三)之间的是是非非及其与白、鹿两姓子弟之间的情感纠葛为叙述主体,描绘了白、鹿两大家族祖...
当毒品开始侵入更多人的生活,不再是印象中的流氓、混混的专属物时,它带给社会将是巨大的灾难,尤其是毒品侵害一个国家的青少年,这种悲凉异常突出。《毒品》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庞大的毒品之网,让人看后只觉得心有余悸。究竟影片是有什么魔法...
电影《时间机器》是根据英国科幻小说家乔治威尔斯(GeorgeWells)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该影片由西蒙威尔斯(SimonWells)执导,盖皮尔斯(GuyPearce)主演。影片讲述了大学应用机械工程系青年教师亚历山大哈迪根博士在一次约会中遭遇抢劫,深爱的女友...
小说《崩溃》(ThingsFallApart)尼日利亚裔美国著名作家齐诺瓦阿切比(ChinwaAchebe)的代表作,1959年发表后立即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至今,本书在世界的销售已经超过1100万册,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一切都崩溃了,价值已难持守,世界上...
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电影改编需要重新建构适合其美学特质的诗性传统.而艺术诗性的建构离不开具体的美的艺术形式,如电影中生动美丽的艺术形象、唯美清新的电影画面,清新的构图和细腻真挚的情感呈现.儿童电影以朴真唯美、灵动自然的本色创作来体现当代儿童电影...
现代科学技术随着时代的不断革新与发展,愈发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高科技,大制作,高投入,电影创作上跨国或跨地区合作,已成为欧美电影在20世纪80、90年代的一个特色标签。但在这些光影背后,欧美国家的电影无论在历史背景、本体的艺术表达、观众的...
一、介绍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故事发生在1953-1954年期间的卫斯理女子学院。影片讲述了一位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大学的艺术史女教师凯瑟琳和女学生们,在卫斯理女子学院如何通过摆脱男性强加在她们身上的身份天使和魔鬼,...
摘要盘点新世纪以来大陆青春校园电影,电影创作者跨越了特殊时期意识形态思想倾向的约束,以传播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为己任,传承延伸大陆电影艺术精华为责任,将镜头对准当下流行文化与娱乐元素,以不同与往时的青春回忆为主线、隐含观众,通过拍...
电影《霸王别姬》和《梅兰芳》拍摄的时间整整相隔了十六年,十六年时光流转,物是人非:陈凯歌的导演梦在《霸王别姬》之后起起伏伏,甚难出彩;哥哥张国荣斯人已逝,百转千回的程蝶衣只能在银幕上反复品咂;2008年《梅兰芳》的上映让影界认为陈凯歌想要回归...
题目:中国电影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中国电影的营销现状(一)中国电影营销方式(二)近年中国电影营销成果(三)认清现实,中国电影营销只是进入了启蒙时代二、中国电影营销存在的问题三、试析发展中国电影营销的对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