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

电影《茜茜公主》一系列的微冲突设计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03 共6223字
论文摘要

  从人类艺术的发展来看,矛盾冲突无疑是戏剧馈赠给电影的重要遗产。戏剧是有史以来第一种综合性艺术,古希腊悲剧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宋元戏剧的市井演出也近千年。戏剧之后,直到 1895 年才产生出艺术史上第二种综合艺术的电影。先行的戏剧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予后起的电影极大影响。着名戏剧理论家陈荒媒先生将戏剧的本质特征概括为: “戏剧就是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在此基础上,本文所谓的微冲突是指电影叙事中矛盾双方尽管尖锐对峙,但并没有发展为残酷的阶级对抗,也没有产生悲剧性结局的演绎形式。微冲突是可以缓和的家族或利益集团内部的矛盾,往往可以通过亲情关系或权威人物的出现,以及国家利益的迫切需求而最终得到化解。

  电影《茜茜公主》由德国和奥地利合拍于上世纪中叶,主要依据奥地利帝国 19 世纪一段历史传奇改编为艺术影像,于 1955 年12 月正式发行。一上映便引发轰动,取得极大成功。电影中微冲突艺术设计成就了杰出导演恩斯特·马利斯卡与天才演员罗密·施耐德以及卡尔·海因茨·伯姆。其影像成为人类对于 18 世纪中叶奥匈帝国内部多元矛盾生成与发展的集体记忆和反思: 一方面是国力日趋孱弱、颓废态势日益严重; 另一方面则是宫廷礼仪程式依然宏大、皇室要员的气度仍旧高雅。在迅速腐朽与气质高雅的矛盾悖谬之间,注定要产生欧洲最为凄美的皇室绝恋。电影《茜茜公主》正是这一现实绝恋经过艺术再造后温和的圆满结局版,其中微冲突的艺术设计功不可没。

  一、家族内部微冲突设计与拓展

  (一) 贵族夫妻之间的微冲突。影片中马科斯公爵与夫人路朵维卡的冲突是最富有家庭喜剧色彩的微冲突。马科斯公爵是那个时代皇亲国戚中的奇葩,他天生具有反对独裁与虚伪,讨厌上流社会繁文缛节,亲昵大自然、坚守乡野素朴生活、平等对待平民百姓的性格特征。他二十五年来以手抓饭式的率性来对抗妻子路朵维卡的所谓文明教诲和贵族礼法,极力培养子女们独立而自然的天性、自由地生活和超功利地婚恋。他厌恶苏菲皇太后并对她敬而远之;而对于电报等高科技发明却非常敏感并给予足够的尊重。

  马科斯公爵与清洁工、伐木工、维也纳小店主们保持着友好往来,最喜欢融入大自然去打猎、骑马和钓鱼。因而他与其所出身的家族传统、显贵地位格格不入,成为上流社会讥讽与排斥的另类。国王们告诫他应当学会过稍微矜持一些的生活。对此他一贯地嗤之以鼻并继续我行我素。他的经典名言是: “当你感到忧愁和烦恼的时候,就到这儿来敞开胸怀了望大自然。你能从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片草、每一个生灵里感到上帝无所不在,你就会得到安慰和力量。”

  因而他在与宫廷礼制的冲突中活得潇洒而快乐。马科斯公爵与夫人的冲突是该片女主人公茜茜与皇族一系列微冲突顺利展开的环境基础和重要铺垫。没有浪迹于大自然和在平民俗世中自在生活着的马科斯公爵,就不会出现对于封建宫廷专制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茜茜公主这一典型形象。

  王国维曾说: “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并一再强调艺术真实是创作的第一生命,最为真实的境界便是自然。由此生发开来,古今之真人与真实的生活,无不与大自然发生联系,最有价值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而不做作,最有境界的电影表演是自然天成而毫不粉饰。《茜茜公主》成功的微冲突艺术设计与表演正是符合这一理论的不朽实践。

  (二) 婆媳微冲突及其茜茜与宫廷礼制之间的冲突。在马科斯公爵熏陶和影响下,茜茜一旦有进入皇家殿堂的机遇,其与宫廷代表人物发生矛盾冲突便是必然的。这样的冲突明显具有政治理念的特殊意义。特别是她与准婆婆苏菲皇太后之间的尖锐冲突及其消解,成为宫廷内婆媳关系艺术演义的范本。茜茜自幼喜爱骑马、打猎、学习现代文明,具有敢爱敢恨的胆识与魄力,并始终奉父亲为楷模。因此她在苏菲眼里简直是一个充满野性没有教养的野丫头。

  茜茜对企图彻底改造自己脾性,责令自己尊奉西班牙礼教的苏菲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 “我本就没有想过要改变我的过去,我向往的是自由地生活。这些都是我父亲教我的,作为一个人来说,自由和真理高于一切。”这是她所接受的现代文明对于传统宫廷礼仪的公然挑战,也是其自信自由的平民生活观的真实写照。在电影的微冲突中茜茜公主始终威风八面、直言不讳。其毫不妥协的根基,源自父亲马科斯的影响与支持。正像在森林里打猎时父女俩的对话: 茜茜对马科斯公爵说: “你真好,有你这样的爸爸,我是多么幸福啊”; 而马科斯公爵则回答说“我有你这样女儿,什么都心满意足了”。

  (三) 皇帝与太后间的微冲突。年轻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与母亲苏菲皇太后的冲突是宫廷内部异质文化冲突的典型。苏菲主动逊位给儿子后,出于权欲惯性的驱使想要继续干涉朝政,独断弗兰茨的婚恋大事。正像她妹妹路朵维卡公爵夫人所说,苏菲本来是一个“她决定了的事,谁也改变不了”的女强人。但是具有民主意识的弗兰茨却对苏菲提出的结婚对象表示异议。随后的“钓鱼”事件不但使茜茜幸运地钓到了皇帝陛下,而且也颠覆了苏菲精心策划的生日订婚结局。于是帕森霍芬马科斯公爵家中的皇帝新娘,也由海伦·马科斯公主变成了伊丽莎白公主,上帝的恩惠使美丽而独具个性的茜茜公主收获真爱。之后由宫中晨起寻找动物所引发的冲突中,茜茜针对苏菲“有没有必要由我决定”的高压态势和准备早晨祈祷的命令反驳说: “你没有必要提醒我,我早就准备好了。就连你认为非常必要学的匈牙利语、克罗地亚语、捷克语我也会说了。我的牙也比任何时候白。”面对婆媳冲突升级的尴尬局面,弗兰茨坚定地站在茜茜一边。他以强调茜茜即将成为奥地利第一尊贵夫人并取代了苏菲原有首尊的事实,提醒母亲必须主动化解矛盾。这一微冲突情节的演进成为现代社会理性化解婆媳矛盾的经典片段,在电影艺术史上影响久远。

  (四) 公主之间的微冲突。茜茜公主与姐姐内奈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茜茜用经常骑马的方式来保持体形,而不是以姐姐不吃肥肠的方式来减肥; 她爱弗兰茨自由通脱的禀赋以及时而流露出的忧郁气质,而不是像姐姐和母亲那样喜欢权势和富有兼具的年轻皇帝; 她敢于宣称对弗兰茨非常地爱,并且发自肺腑地说自己一天也不想成为皇后,祈祷弗兰茨要不是皇帝那该有多好! 两姐妹选择同一男性作为婚恋对象,引发了伦理道德方面的矛盾冲突。姐姐内奈原本被苏菲皇太后看重并要求弗兰茨与之订婚。

  但是弗兰茨不由自主地坠入情网,爱上了年仅 16 岁的表妹。这不仅使由偶遇而深深爱上弗兰茨的茜茜陷入迷惘之中无力自拔,而且也让在神思遐想中成为奥地利皇后的内奈深受创伤。伦理道德的冲突驱动了电影情节的发展,造就了作品中微冲突的多元性与差异性,是银幕画面大餐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辅料。这样的微冲突最终通过亲情之间的宽容以及内奈很快得到了图恩·翁德·塔西斯王子的垂爱而自然消解,从而为茜茜公主与弗兰茨皇帝的完美结合找到了更加充分的现实理由。

  (五) 皇太后与大公的微冲突。苏菲皇太后与丈夫弗朗茨大公的冲突,是茜茜与宫廷的冲突中不可或缺的映衬线索。弗朗茨大公是一个坚持以“听其自然,绝不约束自己”的主旨来对待生活的人。他善于以想听就听、不想听就装糊涂的方式来应对苏菲的专制。当年苏菲与弗朗茨大公的结合是国会说了算的“没相爱就订婚了”的政治联姻。

  因此苏菲皇太后出于保守的政治立场、僵化的婚恋观,一意孤行地照搬历史,企图在弗兰茨和内奈身上复制自己当年与弗朗茨大公的联姻模式。并且固执地认为“现在是我说了算”,根本不把弗朗茨关于“既然还没有恋爱,为什么就要结婚”的质疑当回事。弗朗茨只好本着一以贯之的糊涂式幽默法来将苏菲的军; 连用三个“太棒了”来嘲讽苏菲的荒谬。其实观众从电影中看到了真正“太棒了”的婚恋场景,那就是弗朗茨违逆了苏菲的主张,收获了与妹妹茜茜的爱情。以上这些自然天性与家族传统的冲突都具有亲情间微冲突的特点。尽管这些借助电影微冲突影像加以表现的历史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发生之后,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惨烈的阶级博弈。然而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影画面,导演却情愿让它表现出温情脉脉的家庭氛围。在一系列的性格冲突中凸显利害关系,围绕人性间的斗争使其顺理成章地得到和解,并转化为电影生动形象的画面,非常有助于让现代与后现代观众深刻反思那段历史,洞察到阶层之间多元的矛盾缘起、激烈冲突及其最终缓和与化解的历史场景。正是基于上述的需求,电影调和阶层矛盾与观念冲突的艺术设计才是合理与必要的。

  二、家族外部进步与保守的冲突

  改革与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保守派却以阻碍改革与革新的方式,与历史前进背道而驰。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欧洲各国,迅速举起了自由、独立、平等与法律的资产阶级革命大旗,呼唤着人类更加美好而和谐的社会组织形式与政府统治状态快速成型。《茜茜公主》再现了这一发展进程,将进步阶层与反动势力之间相互搏杀的现实与温文尔雅的影像链接起来,迎合了大众审美情趣及其对上流社会生活的窥视欲。

  (一) 茜茜公主与保皇警局之间的微冲突。茜茜公主与警察伯克尔少校的冲突独具电影喜剧的效果。反映了封建君主制保守势力对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粗暴压制。伯克尔少校的行为原则是对奥地利皇室的绝对忠诚。他坚决执行皇太后苏菲要求不择手段地监视当地每一个人的命令,将守卫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作为最高使命与责任。

  为此他表现得异常粗暴、焦虑且自作聪明。当他与擅自跳出窗外给父亲马科斯发电报的茜茜碰见时,影片的微冲突达到了高潮。伯克尔少校将一系列电报词句和简单对话“被关起来了、是跳窗出来的、爸比里、带上枪、皇帝今天下午四点钟到”等生拉硬扯到一起,误判茜茜是逃跑的政治犯,是在联系乱党共同策划实施刺杀弗兰茨皇帝的阴谋,甚至还联想到茜茜随手携带的包里也一定装有炸弹。正因为种种无厘头行为他才被邮局职员戏称作傻瓜和蠢驴; 被宫廷侍卫长格吕纳不屑一顾; 还被弗兰茨皇帝与茜茜联手加以嘲弄。伯克尔少校在电影中的表演是戏剧理论“务为滑稽”原则的电影翻版。在这样的喜剧冲突中,导演再续了新版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之间的传奇故事,并使之成为现代版的集大成者和绝笔。

  (二) 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微冲突。弗兰茨与其臣下法务大臣的冲突凸显了革新与守旧之间的博弈,民主自由与专制统治之间的冲突。当法务大臣将对布拉格八名中学生、大学生和艺术家乱党的死亡判决书提交到弗兰茨面前,并要求他即刻批准时,勇敢的弗兰茨先是否决了法务大臣的提议,接着拒绝了最高军事法庭的裁定,最后又无视苏菲皇太后的特准,坚决要由自己重新审查后再做决定。电影中这个情节的画面时长虽然短暂,但在平行与对比蒙太奇的作用下显示出强大的艺术张力,凸显了特定时代中阶级冲突的剧烈与残酷,构成影片中举足轻重的宏大政治背景与艺术形式表征的参照系。

  值得关注的是,电影情节中独裁的代表企图借助皇权来对学生和艺术家执行死刑判决的时候,也正是茜茜公主和马科斯公爵亲近大自然进行狩猎之时。自然田园的素朴和谐氛围与富丽堂皇却充满肃杀氛围的帝王宫廷,在电影对比象征蒙太奇镜头的推进中极大地震撼着观众,让观众幡然醒悟影片深刻的人文意蕴与社会变革发展的真谛。

  三、影片角色微冲突的化解模式

  电影《茜茜公主》中诸多微冲突的缓和与化解,均源自亲情与恋情的胶合作用。上述马科斯公爵与夫人的冲突,是由多年来的恩爱相依和习惯性争吵来有效平复的。路朵维卡夫人亦由对马科斯公爵的经常性教训,转变为对其无奈和默许,再逐渐转变为对马科斯的支持和赞许。在茜茜公主即将嫁入皇宫,阿可伯爵代表巴伐利亚马克西米里国王前来祝贺,并特别提醒马科斯公爵即将成为奥地利皇帝的岳父,地位已经改变,所以应该过一种稍有节制的生活时,路朵维卡突然抢在丈夫前面毫不客气的回绝说: “请您回去转告陛下,我希望我的丈夫还是照老样子生活”; “我们一向过得很快活,不用别人来为我们操心,包括陛下。”这种茜茜公主式的快言快语表达,不仅仅是马科斯公爵为代表的平民意识、自然天性与世俗观念的胜利,而且是欧洲资产阶级主张平等、自由等革命思想的胜利。再比如,影片中源自茜茜晨起寻找动物所引发的微冲突中,是弗兰茨皇帝以母子亲情、夫妻爱情,以及自身的权威与国家利益的需要来点醒冲突双方,最终平息了这场婆媳间爆发的微冲突。

  而公主姐妹之间的微冲突以及皇太后与大公丈夫之间的微冲突等,也都是由上述要素来消解与平复的。

  电影《茜茜公主》设计的微冲突模式是贝尔所说的独特而“有意味的形式”。他与我国戏剧名作《赵氏孤儿》、《窦娥冤》、《雷雨》的极端式矛盾爆发并最终酿成大悲剧,有着鲜明的差异性。《茜茜公主》中的冲突并不导致主要人物形象的毁灭,而是要异中求同,使两种观念、两种文化的冲突最终转化为合二为一式的消解; 达到了和解与双赢的目的。世俗民众与朝廷皇权,独断专行与自由浪漫,杀伐戕害与亲吻自然,如同明代传奇戏《琵琶记》里对主要情节的艺术处理那样,阶级对立、行为悖逆、情感背离均须让位于社会的和解。任何怨愤都可以得到前行中历史巨人的宽宥,也都可以化为后人对历史回眸中的谅解; 借以适应世俗观念和大众审美情趣的当下需要。也正像影视研究专家倪祥保一再强调的那样,好的影片至少可以区分为外在与内在这两种以上的故事结构。《茜茜公主》影片中主人公爱情的圆满结局是外在故事结构; 无数多情少女在理想追求中与“白马王子”喜结良缘是该片的内在结构和导演的心理诉求; 而变革时代过后各阶层之间的博弈亟须以微冲突模式予以调和化解,则是影片《茜茜公主》的泛社会化核心结构。因此《茜茜公主》的艺术创作总是带有轻喜剧的色彩,亦如马克思所言: “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这是为了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从电影艺术的大众欣赏角度来分析,调和社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使其消除过度恐惧与残酷的色彩,以圆满的人性展示和大团圆的情节作为结局,是东、西方世俗观众的共同审美意愿。戏剧理论家李渔一再强调角色大于事件和情节,他还说: “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 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茜茜公主》的微冲突设计印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影片中所有微冲突情节事件的设计都互为因果,直接为形象的塑造服务。影片里平行蒙太奇中的对比映衬手法运用得极为纯熟,使茜茜成为欧洲文化艺术不朽的影视偶像和最美公主的代名词。

  四、形象与明星延展微冲突魅力

  经典影片自是银幕束缚不住的艺术之花,他总是与现实互动,与特定历史阶段中人性的多元复杂性相佐证,升华为一个又一个或悲欢离合或蹉跎咏叹的艺术之魂。电影人物形象、历史人物原型与明星演员身世三者之间往往相互影响渗透,照应或辉映于电影发行放映的全部过程。三者之间的呼应与互动所建构的泛社会宏大背景,成为该部作品持续轰动效应最庞大的集束广告、强力支撑与不竭源泉。

  《茜茜公主》所引发的持久艺术轰动,不仅得益于真实的历史人物茜茜公主与弗兰茨皇帝抑郁而悲怆的人生结局,而且得益于男女主角罗密·施奈德和卡尔·海因茨·伯姆的角色饰演张力及两人之间纯洁而伟大的心灵呼应。尤其是女主角罗密·施奈德矛盾的性格与婚恋中频出的矛盾冲突,及其个人与子女悲剧性的人生结局,在每一个时代的观众心中都能够引发深刻的艺术共鸣和人生反思,进一步强化了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

  电影是对真实生活的过滤,往往兼具纪实的风格与写实的特点。优秀的影片可以让无数代观众产生感同身受的艺术响应,可以比其他任何艺术都更接近于当下的人生境遇。《茜茜公主》一系列的微冲突设计为茜茜三部曲的后续作品《年轻的皇后》、《皇后的命运》奠定了微冲突艺术的基础,成为茜茜三部曲等新类型电影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参考文献:
  [1]郑锦扬. 艺术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倪祥保. 电影叙事符号的美学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5,(3)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电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