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是立于城市公共场所中的雕塑作品,主要作用是起到缓解因建筑物集中而带来的拥挤、迫塞和呆板、单一的现象,有时也可在空旷的场地上起到增加平衡的作用,本篇文章就探讨城市雕塑论文,给大家介绍几篇范文,希望对大家研究此方面的论文写作有所帮助。
城市雕塑论文研究热点10篇之第一篇:试论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以厦门市为例
摘要:城市雕塑所展现的人文风韵是城市人文特点的集中体现,城市雕塑可以向外展示城市的文化内涵及历史风貌,其艺术形式汇集了城市的艺术审美,是城市智慧的结晶。基于此,通过对厦门市雕塑艺术形式进行分析,进而展示其城市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城市雕塑; 艺术表现; 文化内涵; 厦门;
城市雕塑是为了城市中的某一公共区域而特别设计的三维空间艺术作品,其中表达着雕塑创作者对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与艺术之间的融合。研究城市雕塑将可以极大的帮助城市建设艺术感和塑造文化内涵,将有利于城市的发展。目前城市雕塑大多以功能性进行划分,常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标志性雕塑等。
一、现代城市中雕塑的功能和作用
城市的进步不仅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城市建设的日益成熟。优秀的城市雕塑可以促进城市文化、城市建设的再次发展,成为城市"地标",为市民和外来旅游者提供一个文化交流的艺术空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一)城市雕塑的文化功能
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雕塑承担着城市文化的"代言人"职能,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着该城市的人文面貌和文化素养。一个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一方面要能够吸收城市的历史、文化精华,成为城市的固定"地标"作品,担负起传播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责任;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艺术美感,能够吸引市民和外来旅游者参观和鉴赏,从而潜移默化的将文化传达到观赏者的脑海中去。
(二)城市雕塑的经济功能
城市雕塑除了可以传达历史文化和人文面貌之外,往往还是城市建设中的一枚"种子选手",具有强大的"吸金能力".当城市雕塑作品可以完美地将自己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去的时候,这一城市雕塑作品就不仅仅只有美观和文化意义,还侧面的美化了整个城市建设,为城市建设吸引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增长。此外,作为"地标"的城市雕塑作品,本身在旅游业中就具有经济效益,更能为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三)城市雕塑的审美功能
雕塑最重要的原始功能之一就是审美功能,城市雕塑当然也不例外。所以,一般城市雕塑作品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美化城市。一方面,丰富城市建设中的景观设施;另一方面,提高市民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整座城市的艺术鉴赏能力[2].
(四)城市雕塑的人性关怀
在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审美和文化需求时,愈来愈多的城市雕塑开始关注现代人类的内心情感。工作压力的递增、生活压力的困难等都使得现代人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空虚。所以,城市雕塑作品在构建时,也吸取了来自多方的意见,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关怀现代人类的姿态,期望可以为当下忙碌又艰辛的现代人带来一丝温暖,引发群体共鸣。
二、厦门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
厦门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面貌的旅游城市,具有多样性的发展特点。厦门人紧跟时代发展的轨迹,创造出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作品,成为人们观赏的重要景点之一。
(一)抗日文化
雕塑《永铭于心》记载的就是发生于1938年的5月10-12日期间,厦门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惨状。这一城市雕塑作品主要分为铭文纪念碑和雕塑作品两大部分:铭文纪念碑主要镌刻了厦门当时因为抗战的死难者姓名和死亡的原因;雕塑作品中的主题雕塑同样采用镌刻形式,用高6.4米的花岗岩展示了厦门人民在1938年被进攻时的惨象。主题雕塑的底座是四幅一样大小的深浮雕,描绘了在战争中饱受痛苦,渴望和平的厦门人民[3].
(二)历史文化
除了战争时期的雕塑之外,各大城市都会根据自己的历史,结合该城市历来的优秀人物构建人物雕塑。厦门市也不例外,比如说厦门历史中优秀的郑成功、林巧稚、孙中山、陈嘉庚、陈化成等人,都纷纷在厦门建立了人物纪念雕塑。在这其中,郑成功和林巧稚的雕塑都比较吸引人。
《郑成功》花岗岩雕塑高15.7米,立于鼓浪屿皓月园覆鼎岩上,是厦门市最大型的雕像。雕像塑造的是郑成功从金厦誓师东征大战前的沉思,显示出他收复台湾驱逐荷虏的决心、信念和力量。此外,中国最著名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是厦门鼓浪屿的女儿。她逝世后,家乡人民为纪念缅怀她,在她诞生地鼓浪屿上专门筑建了风景优雅的"毓园".她身着白大褂,脚穿布鞋,朴实而慈祥的林大夫如同生前一样,双手合抱在肚脐,嘴唇微启。汉白玉洁白、细腻象征着林巧稚大夫高沽的品质,对人民特别是对婴儿、母亲的赤诚至爱。
(三)本土文化
(1)闽南文化
厦门是名符其实的闽南文化传承地,在这里,闽南文化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创新和传承。而厦门市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其城市雕塑作品中拥有闽南文化元素的作品自然是必不可少。其中,以环岛干道下穿仙岳隧道的《闽南风情》《闽南印象》雕塑,以及环岛干道会展下穿隧道的《闽南古膺群》浮雕为代表。"古鹰"代表着闽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对自己实力的期许,是闽南红砖文化中的一大亮点。所以在上述几个代表城市雕塑作品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古鹰"元素[4].
作为闽南文化一部分的博饼文化在厦门城市雕塑里也有着深刻的体现,譬如位于鼓浪屿日光岩反映郑成功的将士们中秋博饼的组雕。"博饼"是厦门独有的习俗,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和月饼文化,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2)海洋文化
闽南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源地,在推动我国甚至世界海洋文化发展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厦门(包括闽南)先民长期与海洋互动中,形成了鲜明的海洋习惯和文化。例如,早期厦门居民大部分靠海为生,他们多数有着妈祖文化信仰,妈祖被奉为海上保护神。所以,在环岛路上塑有《妈祖雕像》,以祈求出海平安,在鼓浪屿钢琴码头广场有《八爪章鱼雕塑》。
(3)钢琴文化
厦门这座城市有着独特的艺术气息,从各种主题雕塑即可感受出。以"音乐之城"而闻名遐迩的厦门,在其城市景观雕塑里自然少不了音乐的主题。厦门鼓浪屿被誉为是"琴岛",这个岛上的钢琴密度为世界之最,漫步在鼓浪屿上,随时可听见悦耳的钢琴声。鼓浪屿的一个主要码头就是按照钢琴的塑像来做外观的,鼓浪屿上也孕育出了许多钢琴家和音乐家,例如著名钢琴家胡友义先生,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门口就有他的雕像。
三、城市雕塑形式与文化内涵关系
城市艺术代表了城市的文化水准与精神风貌,一些城市雕塑作品使人们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脉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城市雕塑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间相互影响,艺术形式是表现雕塑外在风貌的手段,城市雕塑发展是艺术形式不断的演变过程。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雕经历了积累沉淀的过程,一些城雕经历百年以上依然屹立不倒,一些粗制滥造的雕塑很快被社会发展淘汰。城市在发展,人们对城雕的品味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城雕创作处理好雕塑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陶继锋。传统文化在城市雕塑中的应用途径探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03):67-68.
[2]田青。现代城市雕塑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铜陵、芜湖城市雕塑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8,17(06):90-92.
[3]万吉欣,王晓丹。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雕塑设计分析[J].雕塑,2018,(05):60-61.
[4]洪京,齐甲子。我国城市雕塑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与创新[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8,15(02):144-150.
文献来源:赵益君。试论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以厦门市为例[J].普洱学院学报,2020,36(01):103-104.
城市雕塑论文研究热点10篇之第二篇:论作为文化记忆与表征的兰州城市雕塑
摘要:城市雕塑集中体现城市文化记忆,表征城市文化。兰州造型各异的城市雕塑按其主题可归纳为丝路主题类、精神表征类、民俗类等。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详细分析与阐释这些雕塑的形式特征、美学风格,并由此探寻这些雕塑所具有的文化记忆与表征价值。
关键词:文化表征; 文化记忆; 公共空间; 深描; 雕塑;
Abstract:
Urban sculpture embodies the memory of urban culture and represents the city culture.The city sculptures with different shapes in Lanzhou can be classified as silk road theme, spiritual representation and folk custom according to their themes. With the help of the deep description method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explains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style of these sculptures in detail, and explores the cultural memory and representation value of these sculptures.
Keywor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memory; public space; deep description; sculpture;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芒福德认为:"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了。"[1]雕塑因其凝固了精神寓意与相对坚固的物质形制而具备了纪念碑性,正是城市的四种功能和三个基本使命最集中的物质承载者与符号表征。"艺术之始,雕塑为先。"[2]对于任何城市而言,设计精美、寓意丰富的雕塑都能大幅提升和表征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彰显城市文化品位,传承城市文化记忆,赋予城市人民良多生活乐趣。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五千余年的悠久文化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兰州当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城市公共空间中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雕塑,成为了兰州文化表征与文化记忆最重要的符号。
一、城市雕塑的文化记忆与表征价值
拥有历史的城市必然积淀了独一无二的文化记忆,1这些记忆物质化为城市独一无二的景观,成为每个城市个性化生命的一部分。这些物化的记忆与城市的当代发展遥相呼应,共同塑造了城市居民整体的精神气质。城市雕塑在表征、塑造城市文化记忆上具备先天优势。一般来说,城市雕塑位于城市公共空间,其存在和城市其他景观交相呼应,与城市中人们的生活产生交往,并在交往中融入了人们的集体记忆,成为文化记忆再生产的一个环节。正如斯图亚特·霍尔所说:"文化意义不只'在头脑中'.它们组织和规范社会实践影响我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真实的、实际的后果。强调文化实践是重要的,只是文化的参与者赋了人、客观物及事件以意义。"[3]雕塑作为文化最具物性特征的有机构成,虽不言语,亦无行动,但却无声地规定着我们观看它的方式,将我们纳入以它为核心的文化实践中。斯图亚特·霍尔更认为:"正是通过我们对事物的使用,通过我们就它们所说所想和所感受的,即通过我们表征它们的方法,我们才给予它们一个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凭我们带给它们的解释框架给各种人物及事以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通过使用事物,或把它们整合到我们的日常实践中去的方法给事物以意义。"[3]这样看来,人们与雕塑的互动并非单向的游览或观看。在此过程中,个人记忆与雕塑所凝聚的文化记忆相交流、相融汇,观看者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将个体历史汇入集体历史,个体记忆融汇成集体记忆。雕塑由此成为个体与集体共同熔铸的物质承载者,个体的游览与观看升华为文化实践价值。此审美交流过程恰如莱辛所言:"美的人物产生美的雕像,而美的雕像也可以反转过来影响美的人物,国家有美的人物,要感谢的就是美的雕像。"[4]
甘肃处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核心位置,连接欧亚大陆桥,东西联通陕西和新疆,南北接衢四川、青海、宁夏和内蒙古。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作为省会的兰州,处在中国地理版图的对角线中间位置,社会成员构成多样,多民族聚集,现有五十四个少数民族,这带来了复杂多样的文化身份。复杂多元的身份与个体历史带来多元的个体经验,构成相异的文化身份。多元身份获得文化认同的方式往往并非经由自上而下的灌输或自发的身份弥合,而要在共同的公共空间、公共活动中经由共同的感性体验潜移默化地完成。兰州的城市雕塑正提供了这样一个毫无门槛的场所,在以雕塑所构成的公共空间中,个体民族、年龄、身份的差异往往并未构成理解雕塑本身的障碍,而恰可移情于共同的表征物,在与相同的表征物往复交流的过程中,不同个体的相异的文化身份得以融合。在此场域中,雕塑也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兰州的城市雕塑众多,大致可以按主题划分为以下几类:丝路主题类、精神表征类、民俗类等,下面我们就每一类择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详细分析。
二、作为文化记忆的丝路主题雕塑
兰州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地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核心地带,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历史留下深沉的文化记忆,雕塑正是表征这些文化记忆最有力的形式之一。在众多丝路主题雕塑中,尤以铜奔马最具代表性。
矗立在兰州火车站广场中的这座雕塑,是甘肃省博物馆著名馆藏文物"马踏飞燕"同比例放大的复制品,矗立在高耸的基座上,"基座是雕塑特有的标志,是它区别于其他门类的首要标志"[5]96.原作为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的东汉文武--铜奔马。原作体积并不大,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仅7.15千克,造型之精美世间唯此一见。只见其马匹的造型头小而颈长,胸部宽厚,四肢修长呈腾跃状,与秦始皇兵马俑坑所塑造的体矮腿短的中原马种截然不同,三足腾空飞驰,一足踏飞燕以为重心,极具流线型的马匹轻巧踏在一只飞翔的龙雀背上,被足踏的龙雀头颈略抬,似是吃惊地头观望奔马。雕塑比例匀称,造型精准,造型高度写实又极具夸张色彩,写实与浪漫两种风格完美地融为一体。这一奔马的造型正是源于汉代丝路"天马".
天马一名源自《山海经·北次三经》:"马成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6]历史上西域良马大规模进入中原乃是汉帝国与大宛等当时的丝路各国绵延不绝的战争的结果。《汉书·西域传》载:"于是天子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前后十余万人伐宛,连四年。宛人斩其王毋寡首,献马三千匹,汉军乃还,语在《张骞传》。……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6]3895这些历经残酷战争方被获取的丝路良马被赋予了神话色彩。《史记·大宛列传》载:"初,天子发书《易》,曰'神马当从西北来'."[7]3170随后丝路良马即被命名为"天马".在《史记·大宛列传》载:"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汉书音义》曰:"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交,生驹汗血,因号曰天马子。"[7]3160《汉书·西域列传》也说:"宛别邑七十余城,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6]3894~389除了建构这些神圣起源,汉武帝时创制的搬演于甘泉宫的《郊祭歌》中也有《天马诗》:
其一: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其二: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这两首诗见载于《史记·乐书》,第一首诗末句尤其值得注意,龙与天马的共同特征就是"飞翔".二者的形象也曾共同出现在汉画像砖所刻的图案中,龙往往腾飞于天马,正是天马飞腾的形象化描绘。
综合看来,天马乃是汉帝国征伐的战利品,其意义在于引导各民族人民对汉帝国的文化认同,印证天子一统四海的丰功伟业。对此,司马迁有着清晰的认识:"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7]1189
可见,天马形象正在于"同民心""出治道"而已。《汉书·礼乐志·郊祀歌》所记录十九首郊祀乐歌中的第十首正是关于"天马"的颂歌:
太一况,天马下,
沾赤汗,沫流赭,
志俶傥,精权奇,
籋浮云,晻上驰,
驱容与,迣万里。
今安匹?龙为友。
(元狩三年,马生渥洼水中作)
这部分与《史记·乐书》所载大致相当,整首诗的大意是:天马奔驰时流出血红色的汗水,它的状态不同凡响,它的志向倜傥洒脱,只见它步伐轻盈,脚踏浮云,奔驰万里,凡马都无法与它相匹敌,唯有龙才是它的朋友。这首诗进一步描绘天马的神异,正是汉代人对天马形象的进一步想象。
对比两组天马诗和铜奔马雕像可以看出,天马雕塑体现出的是"王者功成作乐"的文化大一统意图,《天马歌》及其流传下来的天马意象,正是丝路异物的形象在中原地区的沉淀、融合,是丝路各族人民文化融合的表征物。当然,"不可把语言视作'表达''反映'或抽象的系统,而应视为生产的物质手段,借助于它,符号的物质形体在社会冲突和对话的过程中转换为意义"[8].现如今的铜奔马已经作为丝路友好的象征成为中国人共有的文化记忆2.
三、作为文化表征的兰州雕塑
每一尊雕塑都有独特的设计语言与审美意图。在兰州现有17组共29座雕塑中最具文化表征价值的当属黄河母亲像,这也是兰州的城市名片之一。
(一)黄河母亲像
兰州黄河母亲像位于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曾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优秀奖,全国黄河沿岸城市诸多以黄河为主题的雕塑艺术品中,兰州黄河母亲像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由母亲怀抱男婴的构型模式更成为表现黄河的典型意象。"雕刻所要表现的也正是这种常住不变的东西,因为这些常住不变的东西才是唯一能代表个性中潜在和实在的东西。"3[10]721这尊雕塑由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由"母亲""男婴"和底座构成,其造型以人的形状和坚实的立体形式为基础,具有古典主义特征,饱含人文关怀。
母亲横卧于底座,整体风格丰润饱满,健康匀称。她上身微微向右侧倾,以腰部和右手肘部为支撑点挺拔地抬起,身躯比例符合黄金分割率,曲线柔和。母亲秀发若微波垂披于肩,额头饱满,面容匀称、丰润,极具古典美。她颔首垂目微笑,目光聚焦于男婴,充满怜爱地看着趴卧身侧的男婴。母亲的造型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息繁衍、不屈不挠的黄河。男婴体格健壮,面带微笑,双臂交叉,下颌枕于自己臂弯,俯于底座上,依偎在母亲身边。与母亲的静卧不同,男婴像在优美的曲线中表现出强烈的动感,只见他左腿弯起,右腿蹬直,似在努力站起。整体来看,男婴象征着快乐幸福、自初生即奋力前行的中华子孙。
雕像底座模仿黄河波涛跌宕起伏,荡起波涛的曲线贴合男婴的背部线条和奋力前行的双腿,向上又呼应母亲的裙摆,三条横构图线条构成奇妙的平行。波浪纹旁刻有鱼纹线条,其图案源自仰韶文化彩陶的鱼形纹。水形纹和鱼形纹是甘肃彩陶的代表性纹饰之一,表达着先民对自己种族绵延生息的期翼。
从构型上看,母亲、男婴和底座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整个雕塑自上而下,呈现出由静而动的构型趋势。母亲稳重、婴儿奋起,底座则带来了河水奔流的视觉冲击,整个雕塑动静结合,结构张弛有度。值得注意的是雕像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母亲并未环抱、提拉男婴,他们在造型上平行相置,关系相对独立,其间并无半分溺爱之情。黄河母亲像的整体艺术特征静穆平和,意蕴深刻,不但表征着黄河孕育中华儿女的悠远历史,更体现出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拼搏前进的伟大历程。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品,借助特定的材质表征其观念情感和借助特定形式同样重要,当艺术主题物质化为可感可知的立体艺术形象时,材质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同时诉诸视觉与触觉。"对于雕塑家来说,触觉的价值不是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一种错觉,而是它们作为存在的实体构成了一种直接表达的真实。雕塑是一种触摸的艺术--一种依靠接触和抚摸物体而产生满足的艺术……我们能够直接感觉三维物体的唯一方式是让我们的手去抚摸它,以获得触感,以及形状与质感的基本对比。"[5]69~70黄河母亲像的触感对其内蕴表征同样重要,它以粗糙的土黄色花岗岩雕刻而成,其颜色未经修饰,与涛涛黄河水全然相同。黄岗岩粗粝磨手,雕像的石质表面也并未打磨光滑,而是充满细小的坑洼和不平,这表征着中华民族前行的历程从非一帆风顺。充满磨难与坎坷的历程被巧妙的含蕴在雕塑的材质选择中,不由得令人敬佩艺术家的匠心独运。
黄河母亲像的体积也经过精心选择,雕像长6米,宽2.2米,高2.6米,重40余吨,体积并不庞大。然而,恰恰是这样适中的大小,使得人们观看它时,保持崇敬之心但不至于被崇高感所压倒,感到亲近却又不至于亲狎。相反,"体块的巨大,毫无关联的单个物体的并置,物体与观者间的距离,这不只是物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人们可能会说,这种距离确实使观者成为主体,使被置疑的物体……成为客体。这并不等于说,物体越大其公共性就越可以安全成立;恰恰相反,超出某种物体可以控制的规模,巨大的比例就成为有问题的词"[141].总之,适中的体积使得黄河母亲像在崇高和优美感之间获得了和谐与平衡。
至此,我们从构型、材质、体积等方面对黄河母亲像进行了深描,这座雕塑精神意蕴和外在形式完美结合,"精神的调质才浸润到整个作品里,作品才不局限于只在意识中唤起一个观念,不是只令观众想起他心中原来就有的一种深刻的意义,而是进一步把这种观念体现于一个具有个性的生动的形象,栩栩如在目前"[10]831.当这样一尊栩栩如生的雕塑映入眼帘,令观者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华民族跨越的漫漫长途,激起无尽的民族自豪感。
(二)筏客搏浪和平沙落雁
如果说黄河母亲像以意蕴悠长而知名,那么筏客搏浪像则以意境清晰凝练取胜。筏客搏浪雕塑矗立于"白塔远眺"小游园中,由汪兴中创作,以再现昔日黄河上以皮筏为渡的交通方式为主题。这尊雕塑采用混合材质,以青铜铸成青年和少女,以钢筋混凝土浇筑成状若黄河巨浪翻的基座,底座表面镶嵌黄河鹅卵石以模仿、再现黄河水沫滚涌的样态。
雕塑底座呈现向上抛升的尖锐曲线,构型由宽大急剧收窄,最终收束为突出而锋利的尖吻,羊皮筏上的青年和少女身躯则以腰部为重心,稍稍下沉。雕塑向上与向下的两种趋势、上升与下沉的冲突、河水与人的对立得以完美地化解在中央的羊皮筏子上。由造型所带来的审美经验而言,皮筏斜飞破浪于巨浪之尖,青年筏客肌肉虬劲、屈身跪坐而昂首挥桨,少女右手拢鬓前往,神态安祥跪坐于后。巨浪既猛且险,人物强健且安闲,其造型在紧张与安详的平衡中臻于自然和谐之境,正如黑格尔描述自由的雕塑所言:"它一方面避免抽象的整齐一律和棱角突出,要使身体各部分的姿势现出接近有机体(有生命的东西)的线条,另一方面也要使精神的决定作用从姿势中现出,使人从姿势就可以认出内心生活的情况和情绪。只有这样,姿势才是精神的表情。"[10]851这强力而平衡的造型正表征着兰州人民强健的精神世界。
相较于黄河母亲像回望悠远文明史之源的时间超越性意义的表征,筏客搏浪雕塑致力于凝固一个激烈的决定性瞬间,并在此瞬间之中表征相对固定的意义。就这一点而言,平沙落雁雕塑具有与此相仿的文化表征意义。
平沙落雁坐落于兰州水车博览园门前不规则的清浅水塘中,如沃尔夫林所说,"(雕塑)可以求助于形体的暗示性,这种形体的暗示性对于物体的形状不再有任何关系,而且它只能被称为印象主义的,当雕塑因此而致力表现纯粹的视觉外貌并且不再主张把可触知性和真实性作为基础的时候,它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11].平沙落雁以高度结构性手法抽绎出大雁展翅欲飞的瞬间,略加变形,点现出大小不等的三只不锈钢大雁离水展翅奋飞状,水塘西侧点缀以五枚"雁卵",其造型抽象而不怪异,高度简练又富于感性的暗示。这一雕塑取材于兰州"芳洲思雁"景观和雁滩的传说,不但寄寓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和愿望,更象征着从孕育到雄飞的生命腾飞过程。与上文两尊雕像不同,平沙落雁在质料和形式上极具现代性特征。其材质为不锈钢,钢铁这种极具现代意味的材质塑造出具有非写实特征的优美的线条,坚硬的触觉与光滑、柔美的视觉特征相辅相成。
综看这三组雕塑,或表现中华民族的肇兴,或象征拼搏破浪的不屈精神,或意蕴生命腾飞,其表征意义并不因观看者的差别而有所不同。相反,任何观看者面对这些雕塑,都能直观地接受其表征意义,正是在这种直观感受中,观察者获得了一致的审美经验,人们也在共同的观看中塑造着文化认同。
四、作为民俗表征的市民群像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入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12]民俗类雕塑则是客观记录城市民俗的最佳手段之一,凝固的市民形象如黑格尔所说:"这种个性既使形式的普遍性由于体现在个别具体的形象里而显得是活的,又使这具体形象的感性的实际存在成为精神灌注生命的完满表现。这种生动活泼不仅见于整个形象,而且也见于姿势,运动,服装,群众组合。"[10]512散布在兰州水车博览园的一组13座雕塑作品,选取兰州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以极其精细的现实主义雕塑手法,凝固了兰州民俗的过去与当下。老兰州人的生活情趣、特色小吃和当代兰州人的生活日常,如兰州鼓子弹唱、街头剃头、遛鸟、卖水、枣儿水、灰豆、热冬果、瓜农种籽瓜、喝酒猜拳、刻葫芦、打盹等都获得淋漓展示。每尊雕塑各具面貌,神态动作各不相同,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这些"雕刻不用象征的表现方式去暗示精神的意义,而用人体形象去表现精神,而人体形象就是精神的实际存在"[10]811.日常生活中积淀下来的行为逐步成为兰州人日常生活约定俗成的日常习惯,进一步获得了世俗仪式价值。因此,当这些生活事件通流于日常世界长河中的连续性被凝结成空间中的固化物质性雕塑时,其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就被进一步强化为礼俗或程序为仪式,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担负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正如涂尔干所认为的,仪式无时不有、无所不在,是建立一个群体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当我们去观看这些雕塑时,并非是简单的浏览或休闲,而是在和雕塑的精神往来中,回味着历史,印证着自身。
五、结语
综上,我们深描了铜奔马、黄河母亲像、筏客搏浪、民俗群像等具有代表性的兰州雕塑,这些极具纪念碑性的雕塑承载着文化记忆,表征着独特的城市精神,提升并彰显了城市文化品位。个体的游览与观看升华为文化实践价值。在观看者的观看、体味过程中,个人记忆与雕塑所凝聚的文化记忆相交流、相融汇,人们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将自身的情感汇入集体情感,个体记忆合流成集体记忆,人们也在共同的观看中塑造着文化认同。雕塑的文化记忆功能和表征价值在人们的共同观看中得以熔铸与彰显。
不单如此,这些雕塑因坐落于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兰州而获得了新的生存意蕴和生命内涵。这些雕塑蕴含着丰富物质记忆和审美风尚,对丝路文化中"物叙事""物质记忆"和"物的生命史"产生了积极意义,因其"物质性"与"精神性"之间的"纠缠"与"互为中介"式的审美生产过程,成为当代丝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传统丝路审美文化的当代再生产的典型代表。
但是,相较于国内其他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兰州公共雕塑还存在着数量少、与公共空间融合度低、市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兰州的城市雕塑的创作理念依然停留在展示、宣传层面,公众很难和雕塑本身发生互动,这使得公众参与公共空间的意识较低--这或许正是兰州城市雕塑继续建设所要思索、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峻,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
[2]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
[3]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
[4] 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全集(第17卷)。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18.
[5] 安德鲁·考西。西方现代雕塑史[M].易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2:104.
[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140.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沃尔夫林。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M].潘耀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8.
[1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4.
注释
1文化记忆理论由德国学者扬·阿斯曼首次提出,意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试图回答"我们是谁"和"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记忆由一个社会群体共同拥有的历史与现状组成,它在时间结构上并不局限在数代人,而可以一直回溯至民族肇始之初;在交流与传承形式上,文化记忆以仪式和文字为途径,在有组织的、公共性的集体交流中得以传承。
2铜奔马现已成为中国旅游标志,不但成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标志,也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表征符号。
3与兰州黄河母亲象构型类似的还有郑州黄河游览区雕塑等,影响所及,陕西、山东等地曾出现抄袭兰州黄河母亲象的侵权事件,这从侧面证明了兰州黄河母亲像的影响力。
文献来源:王莹。论作为文化记忆与表征的兰州城市雕塑[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6):9-14.
城市雕塑论文(推荐范文10篇) | |
美国大片《复仇者联盟2》中有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某打斗画面中出现了一个雕塑:两个一样的巨大蓝色人面对面向对方伸出手,两手交汇处是一个红色的门,两人仿佛照镜子一般。这个镜头一闪而过,但很多去过那里的观众通过这个雕塑,马上就认出了这是韩国...
一个优异的都会雕塑可以或许反应一个都会的特色和一个时期的特色。中国雕塑史的历史来源要从原始社会开始追溯,在历史上雕塑的历史早于修建的历史。...
本文围绕城市雕塑这一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展开讨论,认为城市雕塑创作需要围绕人与雕塑、雕塑与环境、人与环境这三个基本原则进行,并对其实现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节奏越来越快, 城市环境中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开始体现出多元性特征, 与传统表现手法相比, 现代城市雕塑艺术表现手法更加自由, 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成为连接城市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接载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文化越来越占重要的地位,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载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城市的底蕴和内涵,并在城市建设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城市雕塑是美化城市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城市化的一部分,城市雕塑涵盖了各类人物雕塑、动物雕塑、铜浮雕、铜鼎、铜钟、不锈钢雕塑、石材雕塑等等,城市雕塑不仅仅起到装饰的作用,更有属于时代与文化的象征意义,为人们的精神思想提供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具一帜,精妙绝伦的造景手法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精神至今仍被世人所称道。...
一、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从世界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伴随在人类进步的每一个时期,承载着人们浓厚的思想情感与文明信息,尤其是始于新石器时代的雕塑艺术。梁思成先生谈论雕塑时曾这样说: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在中国当代的城市建设中, 城市雕塑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地标, 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名片。城市雕塑应用极其广泛, 可以放置在很多地方, 如在广场、草坪、水里, 加上分布广泛的城市绿雕, 共同衬托着城市, 其所在之处必将成为游客地标打卡的首...
公共雕塑艺术因其更为宽泛的表现形式和更为深入的艺术语言体系,也已成为当下公共艺术最重要的艺术表现之一,如何朔本清源,构建和凸显公共雕塑艺术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价值,也是业界探讨的重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