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东方文学论文 >

朝鲜卵生神话深层崇拜剖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1 共4464字
摘要

  神话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出现了氏族这一特定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产物; 它是原始人类的精神结晶,是民族的心理与文化积淀,也是人类文学范式的源头。中外学者研究发现,"卵"作为一种生殖力量的象征,频繁出现在东北亚神话中; 而朝鲜半岛的各部族甚至存有"卵崇拜"意识,这点可从其三大系统神话---百济神话、高句丽神话和新罗神话中得到印证。

  一 卵生神话形成原因初探

  卵生神话作为一种初级文学形态,其形成与朝鲜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笔者现就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予以简要说明。

  1. 自然环境上多大山与深谷

  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该民族的精神信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也有着直接的关联。比如汉族,大多居住在广袤的平原地带,这里土壤比较肥沃,适合农耕,所以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民族; 而又因耕种的需要,汉族人对天气与物象等较早展开了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等; 他们日常的生活用品也基本上都是取自耕织,民族信仰中有各种农业神。再比如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汉族存在较大差异,他们靠骑马游猎为生,其经济基础是畜牧业,因此其季节的划分并不需要那么细致,而是以草青和马肥为标志; 游牧民族日常生活所需也基本上都是取自牛马等牲畜,因此他们的信仰主要是马、牛、狼等一些草原上常见的动物。

  多大山与深谷是朝鲜自然环境的突出特点,生活在这种自然环境下的民族,其经济必然要以渔猎为主,以鸟兽的孕乳时间来划分季节。如此一来,就容易产生对禽鸟的崇拜,自然容易形成卵生神话。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密布、植被茂盛,因此在古代也多盛行卵生神话。关于卵生神话的地域性特征,学者们其实是早有充分认识与研究的。朝鲜的卵生神话,自然也是符合这一地域性特征的。此外,与之相毗邻的一些民族,如乌桓和弁辰,他们有着相近的自然环境,并已产生了一定的鸟崇拜,导致了卵生神话盛行,对朝鲜的卵生神话亦有一定影响。

  如乌桓族在日常生活中就有"俗识鸟兽孕乳,时以四节,耕种常用布谷鸣为候"[5]的习俗,弁辰族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以大鸟羽送死,其意欲使死者飞扬"[6]的习俗。从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朝鲜在这一时期也已形成了一定的鸟崇拜。有史书记载,在朝鲜,但凡有些地位的人,都会用鸟的羽毛插在帽子上,而插羽的位置以及所插羽毛的种类,可以彰显出主人的身份地位情况: 头着折风,其形如弁,旁插鸟羽,贵贱有差。[7]

  丈夫衣同袖衫、大口裤、白韦带、黄革履。其冠曰骨苏,多以紫罗为之,杂以金银为饰。其有官品者,又插二鸟羽于其上,以显异之。[8]人皆皮冠,使人加插鸟羽。[9]人皆头着折风,形如弁,士人加插二鸟羽。[10]王服五采,以白罗制冠,革带皆金扣。大臣青罗冠,次绛罗,珥两鸟羽,金银杂扣,衫筒袖,裤大口,白韦带,黄革履。庶人衣褐,戴弁。[11]

  在这样的习俗中,卵生神话是极易孽生的。

  2. 社会环境存游女赘婿之风

  卵生神话,多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可谓是"有母无父"的时代产物。朝鲜风俗好淫,男女多相奔诱,一种赘婿风俗与此淫风亦相伴而生,这点在《三国志》《北史》《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皆有记载与反映。

  据《三国志》记载: 其民喜歌舞,国中邑落,暮夜男女群聚,相就歌戏……其俗作婚姻,言语已定,女家作小屋于大屋后,名婿屋,婿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宿,傍顿钱帛,至生子已长大,乃将妇归家。其俗淫。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终之衣。[12]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赘婿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即女方的条件比男方优越,女性在择偶方面握有充分的主动权。等到俩人的孩子长大成人,丈夫才有权利带妻子回自己的家中。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夫妻二人未有生育或是孩子还未长大成人,在这种情况下丈夫被妻子抛弃,那么孩子一定是归女方所有。其实,这一假设是可以得到证实的,在我国上古时期就早有这种风俗,如《诗经·我行其野》描写的就是赘婿被其妻无情抛弃。

  当时还有一种游女风俗盛行,这与朝鲜风俗好淫不无关系,而这种"夫无常人"的婚姻状态也会导致很多孩子只知道自己的母亲,并不认识自己的父亲。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东方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