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东方文学论文 >

远藤周作与战争相关的作品解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02 共7584字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本国也未能幸免。面对战后满目疮痍的国家和物资匮乏的生活,日本的文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这场战争。"战后派""无赖派"以及"第三新人"派作家先后登上文坛。

  作为战后"第三新人"的代表作家,远藤周作创作了许多与战争以及战后社会有关的文学作品。本文通过对远藤周作与战争相关的作品进行解读,分析远藤的战争观。

  一

  远藤周作(1923-1996)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作品颇丰。1955 年发表短篇小说《白人》即获得第33 届芥川奖,并以此为开端正式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之后又先后创作了《海与毒药》(获新潮奖和每日新闻出版文学奖)、《沉默》(获谷崎润一郎文学奖)、《深河》(获每日艺术奖)等一系列惊人力作,开辟了日本作家中深入研究基督教的先河。1995 年获得日本文化勋章,在日本近现代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提到远藤周作,人们不自觉地会把他与基督教作家联系在一起。他创作了很多与基督教信仰相关的作品,在日本文坛可谓独树一帜,曾被称作"日本基督宗教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渗透着关于文化、社会、历史、宗教的浓厚思考,以及对于现代人生存困境、信仰危机的深刻关怀[1].远藤是一位基督教作家,同时还是日本战后"第三新人"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兼具"第三新人"作家的写作特点。

  一般来说,战后的日本文学,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战后派"时期、"第三新人"派时期、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战后派"作家是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到 1950 年左右进入文坛的具有鲜明战后特色的一批作家。日本文坛根据其登上文坛的先后顺序,又分为"第一次战后派"和"第二次战后派"."战后派"作家大多亲身经历过战争,体验过战场上的饥饿和疾病的威胁。他们往往"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手法,通过普通士兵和青年知识分子的视角,呈现战争的荒诞和残酷,引起对往事、生命、真实、死亡等人生永恒主题的思考"[2].

  "第三新人"这一名词最早是文学评论家山本健吉提出的。他把继"战后派"作家之后,从 1953年到 1955 年进入日本文坛的一批青年作家统称为"第三新人"."第三新人"与"战后派"作家不同,他们在战争期间都很年轻,没有直接参加过战争,所以在创作内容上也不再像以往战后派作家那样一味地批判战争。但是,因为战争断送了他们的青春,他们不相信外部世界,也不相信什么绝对理念。他们自认为是平凡卑小的、虚弱的一代,是被朋友抛弃的虚弱儿、残废者。所以,描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矛盾正是他们所追求的[3].他们的文学大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素材,运用"私小说"的创作手法,揭露日本战后社会的黑暗。

  他们缺乏对政治的关心,但也确实经历了战争的苦难,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多少都反映出战争对日本社会以及日本民众带来的影响。"第三新人"的出现就是文学创作题材由主要表现战争及其影响向表现日常生活转变的开始。"第三新人"的文学既有继续反思和表现过去的那场战争的内容,更有关注人们战后日常生活的视野[4]48.虽然远藤在与三好行雄的对话中充分肯定了自己与"第三新人"作家一致的地方。但是他仍是"第三新人"作家中的一个特例,日本作家大久保房男曾经说:在我看来,远藤周作算不上是纯粹的"第三新人","第三新人"是不会涉及庄严肃穆的耶稣基督的[5]50.

  作为在战争中成长的一代,远藤也深切地体会到了战争带来的灾难,他没有像战后派作家那样明确地反对战争,也没有把战争作为主题,但是在很多作品中都涉及战争场面以及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影响,他在日记中写道"对于我来说--在莫里亚克的影响下--肉欲和罪行是不可分割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下--罪行是启示人们最大的深渊--在这场战争的影响下--罪行和残酷也变得与我不可割裂开了"[6]73.由此可见战争对远藤的影响,同时也说明远藤的作品与战争是不可分割的。

  远藤周作对战争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远藤宗教文学的背后所隐藏的另一面到底有没有对战争的反思?与反对战争的反战文学相比,不仔细研读文本很难发现。阅读文本可以发现,远藤的作品大多是把战争作为背景,通过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和日本民众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从侧面反映自己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二

  《黑暗中的呼声》被认为是一篇推理小说,最早以《海的沉默》为题从1963年12月到1964年5月连载于《周刊新潮》,1971年正式作为单行本由角川书店发行。主人公会沢是一名神经科医生,在年轻女性稻川圭子的请求下卷入了一场连续失踪案的漩涡。结婚前夕,稻川圭子的未婚夫田村树生被一种不可名状的不安所困扰。树生的三个表兄原田顺吉、小山捷平和熊谷皆抛开幸福的家庭先后离奇失踪。这一切导致树生对婚姻生活失去信心,并向圭子提出解除婚约。圭子为了解决问题请求神经科医生会沢帮忙,在记者藤泽的帮助下,失踪事件的谜底一步步被揭开,事情的真相是原田顺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杀害了朝鲜人罗承元的母亲和哥哥。后来,罗承元为了给母亲和哥哥报仇,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复仇计划,最终一步步把原田顺吉逼上绝路。原田顺吉在消失之前说了一句"这一切全是战争的原因,我也是没有办法,也有上司的命令".这句话不得不让人反思,如果没有战争,原田顺吉也不会滥杀无辜,也就没有罗承元的一系列复仇行为,另一位表兄小山捷平也不会无辜被害。原田顺吉虽然活了下来,但是仍被战争的阴影所困扰,最终因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导致双腿僵硬不能行走,无法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可见肉体的伤痛可以医治,但心灵的创伤却很难抚平。

  长篇小说《沙城》从1975年8月开始,持续一年连载在《主妇之友》杂志上,1976年9月由主妇之友出版社出版发行,是远藤周作大众文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反映基督教的纯文学作品不同,远藤的大众文学几乎很难看出他鲜明的基督教信仰,而是更多地反映了"第三新人"所追求的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武田有寿把远藤的这类作品称为"青春小说".作品中,不管是核心人物早良泰子、水谷敏,还是最终投身革命运动的西宗弘和其他男女,抑或水谷敏的爱人星野和泰子母亲昔日的恋人恩智胜之,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他们各自都在追求自己青春中"真善美"的东西。泰子母亲所追求的就是在残酷的战争中最美好的爱情。

  主人公早良泰子在十六岁生日的时候读到母亲留给自己的遗书,介绍了母亲年轻的时候在残酷战争时期的亲身经历。

  胜之说道:"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看点书,我就再没有看书的时间了。""那为什么?"一无所知的妈妈天真地问。胜之有点愤然地回答说:"真受不了,从今年秋天起,我们学生也失去了延缓征兵的特权,要全部入伍。""全部?""我指的是文科学生。""胜之君也去?""唉,也会去吧。"这时我突然感到很夏学岩 日本"第三新人派"作家远藤周作的战争观悲哀。就连我这十七岁的女孩子,也明白死神就要降临在他眼前了。"所以,今年春假,我决心尽可能地多看些书,回到东京就没工夫了。几乎不能正常上课,搞完军训和下厂劳动,到晚上早已经疲惫不堪。""我也是一样,搞完献身劳动回到家,咕咚一声就倒下来了。"……我们说话的时候,军号声又响起来了。那声音仿佛是向坐在长椅上的胜之和妈妈宣告:美好的时代已经结束[7]21.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母亲对于发动战争的不解和无奈。她不明白国家和政府为什么叫胜之这样的青年牺牲掉他们所追求的东西,而让他们去死。

  不光是她,这可能是当时日本民众都不能理解的问题。1944年,战局进一步恶化,日本已经穷途末路,日本政府不得不撤销对文科学生的征兵缓期制度。远藤当时也接受了征兵体检,由于查出患有肋膜炎,允许推迟一年入伍。但是想到自己早晚要被征去打仗而不得不杀"敌",他非常苦恼,为此写了一篇文章《你,不要杀人》来表达自己当时不愿意去战场杀"敌"的抵触心情。

  太平洋战争的失利,导致日本国内的形势日益紧张,母亲在工厂"勤劳奉公"的同时,还要每月三次被集合起来进行竹枪训练,虽然对"杀"这一词没有切身感受,但是仍不得不在日本宪兵的监视下拼命练习,因考虑战场上恩智胜之的安慰而走神,母亲被宪兵扇了耳光,她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屈辱:战争真讨厌!我从心里诅咒战争。饥饿、失学倒还可以忍耐,但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东西在一件件地消失,对我这种年纪的姑娘来说却是无法忍受的[7]26.

  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本民众不光要忍受战争带来的痛苦,还要受到日本法西斯政权和军队的摧残。母亲想到冒雨扛枪在神宫外列队游行的胜之,不禁感慨万千:"他们期望的只是幸福和爱,然而如今却不得不抛掉这小小的期望,去奔向死亡的世界!""这场战争……"妈妈忍不住说"几时才能结束?"[7]28远藤周作的大学时代正是战争最残酷的时期,学校几乎停课,远藤不得不在川崎的勤劳动员工厂劳动,失去了在课堂学习的机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远藤偶然在旧书店里看到佐藤朔编著的《法国文学素描》中有关天主教作家问题和天主教作家莫里亚克的内容,从此决定放弃德语,改学法语。

  美军占领塞班岛之后,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东京也未能幸免,这时日本的普通民众开始切身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体会到失去亲人之苦。泰子母亲的家也遭到空袭。

  "日本已经濒临绝境,成千上万精神和体力已经丧失殆尽的人们在这片废墟上蠕动、挣扎着……我们已经精疲力竭,麻木不仁了。既不为死者悲伤,也不为自己的安危担心。"[7]321945 年 8 月,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了原子弹,日本损失惨重,终于于8月中旬日本民众从广播上听到了天皇宣布日本战败投降的"玉音"."啊,完了?战争结束了?这是真的吗?"外婆手拿话筒,茫然地站在那里。妈妈和女佣早已泪流满面[7]33.战争终于结束了,大家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日本民众来说,这种眼泪并非完全是为日本战败感到的悲伤,也有终于能从战争中解脱出来的喜悦。

  《深河》是作为远藤周作的遗作 1993 年被讲谈社发行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远藤文学的"集大成"之作[8]270.作品共分十三章,分别讲述了矶边、沼田、木口、美津子等四个人的故事。大家是在去印度的旅行团里结识的。他们去印度各有自己的目的,矶边的妻子因为癌症去世,临终前说自己一定会转世,矶边去印度是为了寻找转世的妻子。沼田是一位童话作家,对动物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想去印度参观鸟保护区,然后买到八哥放生。美津子经常感到空虚、混沌,认为自己不知道什么是爱,她总觉得自己所做的善事都是为了伪装,她去印度的目的是想寻找大学时代的同学--大津。木口是战争期间在缅甸热带雨林打过仗的日本老兵,他去印度是想给在战争中死去的人做一次法事。第五章"木口物语"主要介绍的是木口与他的战友塚田的故事。

  木口对于战争的回忆是"部队在树海中败退!疟疾!饥饿!绝望!那时,我们如梦游者一步一步走向死亡"[9]233."许多士兵把天皇所赐、对军人而言比生命更重要的枪和佩刀也扔了"[9]234,大部队早已先行离开,木口身患疟疾落在后面,他"疲惫不堪,硬拖着脚步,已经到了连梦和现实都无法分辨清楚的状态"[9]235.道路的两边到处是被大部队扔下的死去和病倒的士兵。但是战友塚田始终对木口不离不弃,最后两人都在战争中幸存下来。从那之后,木口再也不愿意回忆战争中那段凄惨的逃亡日子,退役之后也不跟任何人提起。因为他知道,对于他自己的那段经历,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是绝对无法理解的。退役之后,木口仍有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孩子要是抱怨吃的东西不好,他就会情绪失控,打骂孩子。然后回到自己房间,用棉被盖住头,偷偷哭泣,同时眼前就会浮现那条横尸遍地的"死亡之路"--蛆在气息尚存的士兵鼻子、嘴里爬行。"他从心底憎恨完全无视士兵痛苦的战争。"[9]238在东京,木口遇到了塚田,两人畅谈种种话题,但都闭口不提"死亡之路".因为他们彼此都能理解不谈那个话题的心情。只是在塚田大口灌酒的同时,看到他眼神黯淡似乎压抑着什么。后来塚田因吐血住院。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就算冒着生命危险,塚田也不愿意放弃酗酒,终于在临终前几天说出了真相:战争中,为了活命他吃了上等兵南川的肉。为了摆脱心理的阴影,躲避良心的谴责,塚田才不得不用酒精麻醉自己。由此可见,战争除了给人们带来物资和生活上的影响之外,更可怕的是给人的心灵上留下的难以愈合的创伤。

  《拄拐杖的人》是1958年发表在《文学界》上的短篇小说。神经科医生菅收治了一名叫加藤昌吉的病人。加藤昌吉 34 岁,半年前突然感到四肢无力且下肢麻痹。曾去医院做过检查,入院一周后突然两腿僵直不能行走,只能依靠拐杖出行。经过多次诊疗,加藤昌吉终于回忆起了当时的情形,原来他曾被迫参加过侵略中国的战争。战争中,加藤所在的部队驻扎在一个小村落里,当时抓到一名青年说是奸细,加藤和一名小队长便奉命杀了这个青年,青年被杀的时候手脚被捆绑住不能动弹,青年的母亲声嘶力竭地哭着说自己的孩子是被冤枉的,尤其是在青年被杀的那一刻,他的母亲用可怕的目光瞪着加藤他们。加藤终于承受不了精神的压力,患了两腿僵直病,从此只能依靠拐杖行走。

  听完加藤的叙述,菅不知如何是好,他试图安慰加藤说:"只是奉命行事罢了,这不是加藤你的错,都怪战争"[10]274."不光是你一个人,大家都干过的,你没有必要一个人痛苦。"[10]274"把这件事彻底忘掉吧。这只是完全结束了的过去的噩梦。"[10]274但菅却怎么也张不了口。菅也经历过战争,他知道在当时残酷的战争条件下,这些话都是无力和苍白的谎言。"如果有神存在的话,如果有个像神一样的存在能说'原谅你的罪了'就好了,可是精神科医生不是神,'我'只不过是一个平凡又没用的医生。如此平凡的我,今天也是触及到人类的伤口了。"[10]274加藤只是一个例子,他代表了包括精神医生菅在内的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的形象。不管是谁都不得不面对战争带来的恶果。菅认为加藤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形象,今天没有医好加藤,也没有医好我自己。"[10]274因为作为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他很清楚,对于战争的回忆,有些东西是可以忘却,但是有些东西却是永远难以抹去的。

  远藤周作出生于1923年,作品中的菅和加藤都出生于 1924 年,年龄相仿,也都经历过残酷的战争。远藤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开始变得完全不关心政治,不管怎样强迫自己,我始终提不起任何兴趣。"[6]49其原因可能就是神经科医生菅所认为的:"自从那场战争以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恶、政治的恶、社会的恶、人类的恶都感到无能为力。我一个人再怎么样努力也是白费。"[10]274远藤并非不关心战争,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只能选择沉默来目睹这场侵略战争带给日本民众的灾难。

  三

  远藤周作之所以用大量笔墨描写战争的场面以及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是因为远藤亲身经历过战争,体验过战争给社会和民众带来的伤害。此外就是远藤从小信仰基督教,基督教所提倡的"博爱"精神与他所看到的战争场面是格格不入的。

  远藤周作生于东京鸭巢,其父就职于安田银行(今富士银行),其母系上野音乐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小提琴专业的学生。1926 年,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全家迁往中国大连。1933年,父母离异,10岁的远藤与哥哥一起跟随母亲回到日本,转入神户的小学。回国之后暂时住在信奉天主教的姨妈家,后在姨妈的鼓励下与母亲一起开始出入天主教会。12 岁时远藤与哥哥一起在母亲就职的小林圣心女子学院的圣堂受洗。由于年幼,远藤当时并不喜欢上教堂,但是由于对母亲的爱,他终始没有放弃对天主教的信仰,这也注定了此后的创作始终跟基督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后来远藤在其随笔《不合身的西装--为什么写小说》中把基督教信仰比作被母亲强穿在身上的西服。"我有时也会苦恼,如果那个时候我遇到其他的情况不接受洗礼的话,或者也不会穿上这身与自己似乎无缘的西装吧。但是,即使在那个时候,我仍然没有脱下并扔掉这身西服,因为我有信心能够确信这身西服是深爱我的人给我穿上的,所以我不能把它脱掉。这也是我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唯一的支柱。以后我下定决心再也不把它脱掉。"[11]395远藤周作 1949 年毕业于庆应大学法文系,1950~1953 年在法国里昂大学继续深造,研究法国现代天主教文学,后因肺病回国。1955 年小说《白夏学岩 日本"第三新人派"作家远藤周作的战争观种人》获得芥川文学奖,一举成名。从那以后,远藤便开始致力于创作"把'不合身的西服'改造成适合自己的和服"的文学作品[12]238.尽管如此,他所信仰的基督教价值观念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始终把"爱"放在最突出的位置。

  "爱"是《圣经》中最重要的思想元素,也是基督教学说的灵魂。耶稣基督是爱的体现,是爱之神,基督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包括上帝对人的爱,也教导人与人之间要有爱,要有对耶稣的爱。《圣经》中记载"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不可欺压你的邻舍,也不可抢夺他的物"."爱人如己""爱邻人"中的人是泛指的。中国、缅甸、菲律宾等被侵略的亚洲国家,都可算作是日本的"邻人",但是日本却对这些"邻人"发动了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亚洲邻国抢夺财产、虐杀百姓,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破坏,耗费了大量的财物,牺牲了无数的生命,其反社会和反人类的性质与基督教信仰中所强调的"爱"的思想完全相悖。从这一点来看,对于虔诚信仰基督教的远藤周作来说,对日本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是不能认同的。但是远藤没有能够勇敢地提出反对战争,只从侧面表现了他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结语

  远藤周作在很多作品中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不仅描写了战争给日本民众带来的心灵和肉体的创伤,还表达了日本民众对于战争的憎恨和对和平的渴望,批判了日本军国主义祸国殃民的罪行,对战争进行了反思。但是,远藤对于战争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950年8月,在法国留学的远藤周作在报纸上看到日本关于"重建军备"的白皮书之后不禁感慨:"如果报纸上的内容是真实的话,那些好战且野蛮的家伙恐怕会再一次得势。我自身虽处于政治圈之外,但是却再也不希望日本人民经历那战争的痛苦。"[6]35正如王向远所说:"日本战后文学的总体倾向,实质上不是反对侵略战争,而是反对'战败';不是反省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而是刻意表现日本人本身的受害。"[13]272远藤周作描写了战争给日本民众和日本民族造成严重灾难和精神创伤,厌恶战争,渴望和平,他的这种战争观不乏积极意义,但他并没有认识到为什么日本民众会成为战争的受害者,他对日军侵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行为几乎没有提及。由此可见,他和很多"战后派"作家一样也把日本视为战争"受害者",看到的只是日本在战争中所遭受的沉重打击和社会的混乱。他同情、怜悯日本的民众,但却没有意识到日本侵略者发动的战争给被侵略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创伤,忽略了一位作家应该具备的反思精神,淡化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其他国家进行的侵略罪行。

  参考文献:
  [1]高玉霞。探析《深河》中的东方思想[J].文学教育,2013(2)。
  [2]李德纯。论战后派[J].日本学刊,2012(6)。
  [3]李先瑞。浅谈战后日本"第三新人"[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3)。
  [4]刘炳范。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与和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5]文芸春秋。『遠藤周作のすべて』[M] .東京:文春文庫,1998.
  [6]遠藤周作。 作家日記[M] //遠藤周作文学全集:第十五卷。 東京:新潮社,2000.
  [7]遠藤周作『。砂の城』[M] 東京:新潮社,1979.
  [8] 玉置邦雄。『深い河』論 [M] //『作品論 遠藤周作』。東京:創文社出版,200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东方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