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小鲵(Hynobius amjiensis)隶属于小鲵科(Hynobiidae)小鲵属(Hynobius)的两栖动物,该种目前已知的分布区域仅限于浙江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和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特有珍稀物种.因其种群数量稀少,栖息地面积和质量均在持续减少和下降,安吉小鲵已被《IUCN 濒危物种红皮书》、《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1~2].
两栖动物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被称为环境的指示生物,安吉小鲵对栖息地生境和水的要求尤为严格,该物种生活于沼泽地中的泥炭藓下腐殖质层中,产卵季节进入水坑[3].近些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干扰加剧等原因,安吉小鲵的生存空间正在渐渐缩小,加之安吉小鲵种群更新能力弱,其种群延续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甚至濒临灭绝.因此,了解安吉小鲵的分布现状及其栖息地环境、探讨安吉小鲵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对安吉小鲵种群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安吉小鲵种群研究进展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小鲵科类群的研究早有关注,且已在物种的分类地位、繁殖生态学、生存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精子的核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费梁等[4]和王一虎等[5]对中国小鲵科物种的分类地位的研究,明确了疑难种的分类地位;Zeng 等[6]分别从分子生物学和系统发育学的角度研究证实了拟小鲵属为有效属;潘晓赋等[7]对中国两栖类种群的生态学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繁殖习性中产卵生境的选择、产卵量、交配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杨莉等[8]对小鲵科的交配行为和繁殖特征学进行了统计分析;另外,覃丽梅等还对西藏山溪鲵的精子形态进行了研究[9].
由于安吉小鲵的分布范围和数量的原因,从安吉小鲵的发现到目前为止,仅有少数学者和专家对安吉小鲵开展了一定研究,且研究范围较窄,大多研究工作因没有继续深入而不具系统性.目前,有关安吉小鲵的研究主要在种群数量、繁殖生态学及其核型等方面,其中在种群数量方面,顾辉清等[3]于 1999 年采用地毯式绝对数量统计法,通过卵胶囊数量对安吉小鲵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和评估,结果表明,安吉龙王山的安吉小鲵在繁殖季节的卵胶囊数量在 130 对左右,评估其种群数量在 260 ~ 500 条,种群数量较少;在繁殖生态学方面,傅萃长等于 2003 年通过实验验证了密度和饵料投放量对安吉小鲵幼体生长与同种相残率的影响[10],结果表明,安吉小鲵幼体生长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而相残率随着而密度的增高和饵料的降低而增加;同时他们还对安吉小鲵的大小等级和大小组合差异对盆养安吉小鲵幼体同种相残率的影响做了研究[11],结果表明,大小等级、密度与饵料量均对个体间的相残率具有显着影响,其中,在等级大小相等以及低饵料和高密度水平下相残率最高,等级大小不同时,大小组合的幼体间被吞吃率均显着大于相同大小组合;核型方面,Fu 等[12]通过同工酶电泳和基因序列对比分析,对安吉小鲵和义乌小鲵标本进行了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小鲵间存在中等至高水平的种间差异,支持其为不同种的有效性.
2 安吉小鲵种群的分布现状
安吉小鲵的栖息地生境特殊,种群数量稀少,目前仅分布于浙江安吉龙王山和浙江临安清凉峰.本文通过实地测量和历史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吉小鲵栖息地海拔、面积等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安吉小鲵栖息地概况见表 1.
2.1 浙江龙王山保护区安吉小鲵现状
浙江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 200 ~ 1 500 m,植物类型多样,自然植被系列比较完整.安吉小鲵种群分布在海拔 1 300 m 的山顶峡谷间沼泽地区域内.四周具绵延起伏的山峰,植被主要是黄山松及其它夏绿乔木和灌木[13].自 1999 年发现安吉小鲵后,分别对其种群数量、生态习性和生境进行了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安吉小鲵的卵带数量在 130 对左右,适宜安吉小鲵繁殖的水坑数量为 9 个面积约 1.5 m2的水坑.但 2012年[14]的调查表明,安吉小鲵的卵胶囊数量和适宜栖息地面积有缩减的趋势,远低于发现该种群时的水平,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2 浙江清凉峰保护区安吉小鲵现状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复杂,季风性气候明显,海拔 400 ~ 1 700 m,植物类型丰富,含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竹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山地草甸、沼泽等植被[15].
安吉小鲵种群分布在海拔 1 600 m 左右的沼泽地内,周围地势较缓,树种主要为黄山松及其他夏绿乔木和灌木,沼泽地周边也分布一定数量的玉山竹及玉蝉花群落.浙江清凉峰安吉小鲵发现较晚,经过近 3 a 对其卵带数量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其卵胶囊数以 2012 年产 98 对为最多,2011 年产 92 对,2013 年产 95 对,平均每年产95 对.通过比较分析显示,安吉小鲵的卵胶囊数量和种群数量呈平稳趋势;分布在浙江清凉峰的安吉小鲵栖息地面积较小,但与龙王山安吉小鲵栖息地相比适宜繁殖的水坑数量和面积有一定的优势.
3 安吉小鲵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3.1 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保护区的建立与运作,大规模砍伐森林、拓垦土地、家畜放牧等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保护区内植物长势良好,部分植物已繁衍至沼泽地中以汲取更多的水分;原有的沼泽面积逐渐缩小.加之高海拔区域气候多变,水是较为缺乏的资源,自然沼泽会进一步干涸,以至于面积进一步缩小.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这些地区大多生物多样性丰富、风景优美是许多游客和旅游的热点地区,这样使得原本天然的沼泽环境遭到任意的践踏和破坏;另外,丢弃垃圾给栖息地环境和水源环境带来污染.这些因素势必会对安吉小鲵的生存带来重大的威胁.
除此之外,对安吉小鲵的捕杀以及许多自然因素,如气候变迁、紫外线辐射增加和外来种的入侵等因素,都对安吉小鲵种群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安吉小鲵本身的一些因素,如疾病传播、同种相残等对其生存繁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此,建立系统的保护对策,对安吉小鲵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2 资源保护对策
3.2.1 加强宣传力度,积极教育引导 小鲵科物种都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科研价值,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基因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8].安吉小鲵种群数量稀少,加之对栖息地生境的要求严格,目前已经面临种群灭绝的危险.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濒危物种相关知识,提高普通民众的保护意识,激发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安吉小鲵保护事业.同时,还应加大现行法律法规中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盗猎安吉小鲵标本的活动.
3.2.2 保护栖息地生境的完整 生境丧失是安吉小鲵的致危因子之一,也是安吉小鲵种群衰落的关键.对安吉小鲵的栖息地,尤其是种群集中的核心地域,改善和修复已遭部分破坏的生境十分重要.首先,安吉小鲵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水质监测的指示物种.但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人为活动的增加,使得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势必会对安吉小鲵的生存带来巨大压力.因此,要降低开发程度、控制游客数量和游客活动范围,建立旅游景区超载预警及限客强制性制度,以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改善安吉小鲵栖息地水质.
其次,水分是动植物生长所必需环境因子,要适当的对安吉小鲵适宜栖息地进行改造,对生长在沼泽内的高大植物进行清理防止因水分争夺而造成沼泽面积的缩减、建立隔离围栏防止大型动物和游客进入破坏生境.再次,高山地区水分缺少,而安吉小鲵的繁殖和生长都离不开水.因此,重建一些利于其繁殖的生境,如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拦截水流,以维持沼泽地的适宜生境,为安吉小鲵的繁殖和生存提供保障.
3.2.3 扩大异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繁殖规模 近年来,小鲵属的部分种类的人工饲养繁殖技术已经得到了加快发展,原来只有专业组织才能进行的饲养繁殖技术现已经"普及化".因此,做好野生动物的繁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对珍惜野生动物的异地保护和救护保存的作用.通过引入安吉小鲵,探索适宜的生存繁殖条件,加强人工饲养繁殖实现恢复其野外种群数量是实现保护野生动物的最高要求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目前,龙王山管理处通过近三年的试验,成功的对安吉小鲵的卵带进行人工孵育,并将孵育出的安吉小鲵放归千亩田区域,初步实现了人工饲养繁殖工作.但是,由于安吉小鲵对栖息地条件和繁殖条件的特殊性,因此需更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其适宜的环境,更好的应用在人工繁育及其放归自然中.
3.2.4 进行安吉小鲵的生态学、生物学、繁殖学及人工繁育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迁、紫外线辐射增加、环境激素、疾病传播和外来种入侵等因素对两栖动物,尤其是濒危物种的影响引起人们的重视.统计表明,小鲵科现有 8 属 25 种,28%的物种为易危以上保护级别[8],且已有多项研究获得国内外广泛关注.
但是,由于安吉小鲵特殊的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野外观察难度大,目前对他的研究较少,至今仅 6 篇有关安吉小鲵的报道,且大多是人工繁育下的初步研究,而在其种群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动态监测方面的研究基本空缺,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对系统性的对安吉小鲵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因此,要加强政策上的扶持,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建立系统的动态监测体系,使这些特有资源在科学的指导下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温涛,谢锋,江建平,等. 中国有尾两栖动物的多样性保护及俗名探析[J]. 水利渔业,2005,25(2):64-66.
[2] IUCN. 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Version 3.1[M]. IUCN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IUCN,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UK,2006.
[3] 顾辉清,马小梅,王珏,等. 安吉小鲵种群数量和数量动态的研究[J]. 四川动物,1999,18(3):104-106.
[4] 费梁,胡淑琴,叶昌媛,等. 中国动物志:两栖纲(上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 王一虎,王秀玲,方盛国,等. 两栖类小鲵科不同属多个体 DNA 指纹图谱分析及其分类问题探讨[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32(1):79-88.
[6] Zeug X M,Fu J Z,Chew L Q,et al. Cryptic species and systematic of the hynobiid salamanders of the Liua-Pseudohynobius complex:Molecular and phylogenetic perspectives[J]. Biochem Syst Ecol,2006(34):467-477[7] 潘晓赋,周伟,周川武,等. 中国两栖动物种种群生态研究概述[J]. 动物学研究,2002,23(5):426-436.
[8] 杨莉,龚大洁,牟迈. 中国小鲵科(两栖纲:有尾目)研究现状与资源保护[J]. 生态学杂志,2008,27(1):111-116.
[9] 覃丽梅,谢锋,郑中华,等. 西藏山溪鲵精子的形态[J]. 动物学杂志,2005,40(2):71-74.
[10] 傅萃长,饶韧,吴纪华,等. 密度和饵料投放量对安吉小鲵幼体生长与同种相残率的影响[J]. 动物学研究,2003,24(3):186-190.
[11] 傅萃长,孙娴斐,王心怡,等. 大小等级和大小组合差异对盆养安吉小鲵幼体同种相残率的影响[J]. 动物学研究,2003,4(6):407-412.
[12] Fu J Z, Haves M, Liu Z J, et al. Cenetic divergence of the southeastern Chinese salamanders of the genus Hynobius[J]. Acta Zool Sin,2003(49):585-591.
[13] 王中生,方炎明,邓懋彬,等.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20(1):29-32.
[14] 叶林骏. 安吉小鲵生存现状及其繁殖期生境特征研究[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15] 陈水华,童彩亮. 清凉峰动物[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候鸟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的迁徙有明显的时间规律,不同种类的候鸟迁徙都有迁入时间、迁入高峰时间、迁出时间的变化规律。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拥有丰富多样的野生鸟类资源,位于亚洲鸟类东部迁徙路线上,...
唐山三岛即打网岗岛(祥云岛)、石臼坨岛(菩提岛)、月坨岛(月岛)。旅游区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西邻曹妃甸港区,东接京唐港港区,为京津唐秦四市所环抱,区位优势明显。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滨海新区发展战略,贯彻河北省人民政府冀政[2010]81号文...
灰鹤(Grusgrus)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的15种鹤类之一。湿地国际估计2006年全球灰鹤种群为36万~37万只。灰鹤主要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华北平原和云贵高原越冬,中国大陆越冬种群为1.0万~1.2万只,2011年12月...
明清时期宁夏地区野生动物种类丰富, 但数量不稳。凭借自然环境, 兽类野生动物以充足的森林资源为主要生活资料, 禽类则只需部分森林以及一些平原或湿地便可得以存活, 而水产类基本是依赖于水资源。...
青头潜鸭(Aythya baeri)隶属于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潜鸭属。栖息地减少、人类过度狩猎等因素导致其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一度急剧下降。...
《内容提要》:牛肾为有沟多乳头肾,肾动脉人肾门后在肾窦内相继分支形成叶间动脉。叶间动脉在肾的髓质与皮质交界处延续为弓形动脉,由弓形动脉发出与肾表面近似垂直的小叶间动脉,小叶间动脉发出人球小动脉和直小动脉。每个区观察500个小球及出、...
由于全球的气候在不断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影响全球生物的分布、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主要因素。并且已有研究表明,在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还将成为损害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浮游动物是河口生态系统的重要类群,也是食物链的关键环节,浮游动物的动态变化影响许多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种群生物量,因而浮游动物在河口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源要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4-5].目前,国内已有多位学者对黄河口邻近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
围填海对水鸟的种类组成影响较大, 围垦区雁鸭类水鸟的种类数量明显高于未围垦区。围填海造成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降低了光滩和盐田的水鸟多样性, 增加了芦苇和鱼塘的水鸟多样性。...
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低地湿性森林、耕地。其体形稍大,体长约600 mm;头顶平,具黑褐色顶毛并向四周辐射,脸周围着生长毛,鼻、吻部黑褐色,背部和四肢外侧灰褐色,毛尖白色,腹部及四肢内侧灰白色;尾较短,形似猪尾,尾毛黑褐色且稀少;群栖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