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道感染属现今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急症之一,而在医院儿科中,此疾病也具有相当之高的发患者数。由于此症起病急,发病快,9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故临床上则通常以采用抗病毒类药物与抗菌类药物为首选治疗方式。但是随着近年来各类抗菌药物在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上已经呈现面积使用情况,其多数药物均已出现较为明显的耐药性。故此情况导致了对治疗儿科呼吸道感染用药不合理的现象频频出现。不仅对药物造成浪费,同时也导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继续增加。针对此现象,临床运用抗菌药物治疗方法对于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上产生了相当重要的意义。故为探讨采用目标治疗方法对于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院特进行研究工作,取得满意成绩,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间本院儿科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98例。所有患儿入院时均经临床确诊为单纯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其患儿体温36.5~40.3 ℃,且所有患儿治疗前均排除患有其他疾病及先天性畸形等可能。应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男儿33例,女儿16例。年龄7个月~12岁,平均年龄(5.2±1.2)岁;研究组男儿28例,女儿21例。年龄8个月~11.5岁,平均年龄(4.8±1.6)岁。所有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医院传统的儿科呼吸道感染经验治疗的方法。即治疗前患儿不采用任何病原学检测,只凭主治医师通过临床诊断后根据常规经验进行用药治疗。对于有发热情况的患儿进行物理降温。而研究组患儿则采用目标治疗的方法。即治疗前患儿需通过详细的病原学检测,通过检测结果严格区分病毒性感染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且均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有效对症治疗,发热患儿处理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1周后,针对其两组临床疗效、感染控制率、合理用药以及住院费用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1.3 评价办法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评价根据详细记录治疗后体温变化及治疗1周后感染控制情况。而合理用药判定则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制订)进行评定,且当两组患儿痊愈出院后计算并统计其住院医疗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该次研究结果数据均采用Excel数据库整理且所有统计数据全部在SPSS15.0统计学软件上予以处理,所得计量资料均以(χ—±s)表示,组间差异均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均采用χ2检验,且以P<0.05表示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两组患儿经以不同方法治疗后,其研究组患儿临床疗效、感染控制率、合理用药以及住院费用等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呼吸道感染通常属于人体鼻、鼻咽及咽喉部发生的急性炎症总称。而此症状在儿科中则属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引起感染的原因主要有病毒感染,偶有少数为细菌感染,且近年来也出现了少量的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不同,主要在于患者所感染的病原体会有区别。而对于其临床治疗上,随着现今抗菌药物的发展及广泛普及,药品的种类也日益增多,且众多患儿家长由于治病心切及对药物的认知有限,即往往要求频繁的使用抗菌药,造成了抗菌药物的滥用的现象。而对于此类病症,多数临床主治医师也存在误区,即通常在患者病症不明确的情况下,不进行详细的药敏试验,仍然依靠自身的经验及判断来对病患进行治疗,或者就于治疗过程中频繁的更换抗菌药物,忽视了其病原学检测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上述种种情况不但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还增加了临床病原学诊断的困难,也使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耐药性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命质量。盲目的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会干扰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分布,还会使耐药菌株出现增加。对儿童产生的危害更为明显。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会造成二重感染,使其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家长们的经济负担。故针对此类现象,采用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为基础的目标治疗方法对于控制儿科呼吸道感染则能起到了显著的效果。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临床疗效、感染控制率、合理用药以及住院费用等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儿童属于当今社会中一类非常特殊的群体,其身体各器官发育还未完善,所以对于儿童的用药应更加严谨。采用以专业的用药前病原学检测为基础的目标治疗方式对于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疗效显著,且运用此方法各治疗后情况均明显优于传统的经验治疗方式。故此方法在安全有效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节省医疗资源,其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娟华.目标治疗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9):143.
[2] 李玉君.324例儿科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5):103-104.
儿科疾患中最常见的肺炎便是小儿支气管肺炎,多见于婴幼儿,多数是由于抵抗力不足而致病毒、细菌等引起肺部感染性炎症。小儿支气管肺炎多数集中在冬季和春季发病,典型症状为发热、咳嗽、气短并伴有呼吸困难。现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小儿支气管...
秋季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RV)引起,好发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多发于秋冬季。可造成小儿生长发育障碍、营养不良,甚至造成死亡[1]。发热、呕吐、腹痛等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症状,同时可伴有及不同程度电解质、水、酸碱平衡紊乱的消化道综合征。...
病毒性脑炎是指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1].对我院14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分别予以利巴韦林治疗和更昔洛韦治疗,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病毒性脑炎治疗的...
心源性休克是指因心功能不全导致心脏临近的脏器发生低灌注情况,临床表现主要有血流动力学异常与临近组织处于低灌注状态等。据临床相关数据显示,心源性休克急性发病时,其致死率达50%左右,给患儿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双黄连口服液(儿童型)是在临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验方双黄连口服液基础上调整处方量制成的,双黄连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没有明确双黄连在特殊人群的用药资料,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了这种专门针对儿童服用的双黄连口服液,适用于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在全球范围内,手足口病已经呈局部小流行趋势。我国已将手足口病定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手足口病的发病年龄多为5岁以下小儿,它主要是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但发展为重症者多为肠道EV71型[1-2].大多数手足口患儿预后好,但重症患儿进展快、发病凶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新生儿在围生期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窒息,发生部分及完全缺氧、脑血流量减少或暂停,从而致使脑缺氧缺血性损伤,是造成新生儿期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HIE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以综合治...
隐睾症是小儿中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发育畸形,不过此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予以纠正固定,使睾丸的位置、大小及硬度在手术治疗后恢复正常水平,并不影响小儿今后的正常发育[1]。作者通过对2009年5月~2010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隐睾症患儿66例(72侧...
有学者研究发现[1],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是小儿的常见支气管炎症,临床表现为哮喘症状,发作时易反复,其发病率逐年增多,致病原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临床上西医多应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随着病原体的耐药性加强,治疗周期增长。本院从2012年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发黄,临床上60%的足月儿和80%早产儿会在生后2~3d出现黄疸。多数新生儿黄疸是一种早期新生儿的暂时现象,但由于围产感染、溶血及遗传性疾病等因素所致的病理性黄疸也不少见。当血清胆红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