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全身性疾病 , 具有较高诊治难度 , 由于儿童自身免疫功能较差 , 患病率较高[1]。本研究对82 例患儿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 探讨了更昔洛韦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 2012 年 6 月 ~2014 年 3 月收治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 82 例为观察对象 , 其中男53 例 , 女 29 例 , 年龄 3 个月 ~11 岁 , 平均年龄 (2.8±1.2) 岁 ,均出现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等临床表现 , 且出现不同并发症 , 其中 4 例合并血小板减少 ;19 例合并支气管炎 ;48 例合并肝炎 ;3 例合并营养性贫血。诊断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中诊断标准 , 经血象检查及 EB 病毒抗体检查后全部确诊 ,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 每组 41 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 对照组行利巴韦林治疗 , 15 mg/(kg·d), 配入150 ml 浓度为 5% 葡萄糖注射液后静脉滴注 , 2 次 /d, 7 d 为1 个疗程 , 2 个疗程后停药观察 ;观察组行更昔洛韦治疗 ,10 mg/(kg·d), 150 ml 浓度为 5% 葡萄糖注射液后静脉滴注 ,作者单位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二科2 次 /d, 7 d 为 1 个疗程 , 2 个疗程后停药观察。
1. 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 , 血象变化进行观察 , 同时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 , 作对比分析。
1. 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除 ,肿大组织缩小 >50% ;有效 :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 ,肿大组织缩小 >30% ;无效 :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 显效 + 有效 )/ 总例数 ×100%。
1.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 表示 ,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70.73%,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2. 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32%,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9.27%, 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3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 EB 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 为儿童时期常见病。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咽峡炎、皮疹、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在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血清中变异淋巴细胞增多及特异抗体的增加 , 但年长儿临床症状较重 ,有时发生严重并发症 , 造成多系统损害 , 表现为肝大、肝功能损害、心肌损害、支气管肺炎及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 其他尚有血尿、肾炎、脑炎及呕血、便血、眼睑水肿等 , 易被误诊为血液病、恶性肿瘤、结核或结蹄组织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临床中尚未发现特效治疗方法 , 通常采取药物治疗。更昔洛韦为抗病毒药物 , 通过特异性胸腺嘧啶核苷激酶磷酸化而选择性抑制病毒 DNA 合成 , 终止病毒 DNA 延长 ,从而抑制病毒复制。临床观察发现[3], 其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具有较好效果。有学者认为[4], 更昔洛韦存在一定副作用 , 用药后会出现轻微不良反应 , 停药后消失 , 安全性同利巴韦林等药物相比较好。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果同相关文献报道一致[5]。
综上所述 , 更昔洛韦治疗效果显着 , 安全性较好 , 可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中广泛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李广金 , 巩桂丽 . 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中国基层医药 , 2011, 18(23):3214-3216.
[2] 胡亚美 , 江载芳 . 渚福堂实有儿科学 . 第 7 版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5:2034.
[3] 朱美华 , 梁敏 , 王志坚 , 等 . 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价值探讨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 2012, 14(3):198-201.
[4] 芦珊珊 , 吴静 , 王丽娜 , 等 . 更昔洛韦联合热毒宁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及安全性 .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 2012,33(9):1077-1078.
[5] 谭启蓉 , 移梅 , 李卫 , 等 .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其对 EB 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影响 . 国际病毒学杂志 , 2014, 21(2):81-84.
儿科疾患中最常见的肺炎便是小儿支气管肺炎,多见于婴幼儿,多数是由于抵抗力不足而致病毒、细菌等引起肺部感染性炎症。小儿支气管肺炎多数集中在冬季和春季发病,典型症状为发热、咳嗽、气短并伴有呼吸困难。现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小儿支气管...
秋季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RV)引起,好发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多发于秋冬季。可造成小儿生长发育障碍、营养不良,甚至造成死亡[1]。发热、呕吐、腹痛等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症状,同时可伴有及不同程度电解质、水、酸碱平衡紊乱的消化道综合征。...
病毒性脑炎是指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1].对我院14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分别予以利巴韦林治疗和更昔洛韦治疗,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病毒性脑炎治疗的...
心源性休克是指因心功能不全导致心脏临近的脏器发生低灌注情况,临床表现主要有血流动力学异常与临近组织处于低灌注状态等。据临床相关数据显示,心源性休克急性发病时,其致死率达50%左右,给患儿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双黄连口服液(儿童型)是在临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验方双黄连口服液基础上调整处方量制成的,双黄连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没有明确双黄连在特殊人群的用药资料,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了这种专门针对儿童服用的双黄连口服液,适用于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在全球范围内,手足口病已经呈局部小流行趋势。我国已将手足口病定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手足口病的发病年龄多为5岁以下小儿,它主要是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但发展为重症者多为肠道EV71型[1-2].大多数手足口患儿预后好,但重症患儿进展快、发病凶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新生儿在围生期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窒息,发生部分及完全缺氧、脑血流量减少或暂停,从而致使脑缺氧缺血性损伤,是造成新生儿期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HIE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以综合治...
隐睾症是小儿中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发育畸形,不过此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予以纠正固定,使睾丸的位置、大小及硬度在手术治疗后恢复正常水平,并不影响小儿今后的正常发育[1]。作者通过对2009年5月~2010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隐睾症患儿66例(72侧...
有学者研究发现[1],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是小儿的常见支气管炎症,临床表现为哮喘症状,发作时易反复,其发病率逐年增多,致病原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临床上西医多应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随着病原体的耐药性加强,治疗周期增长。本院从2012年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发黄,临床上60%的足月儿和80%早产儿会在生后2~3d出现黄疸。多数新生儿黄疸是一种早期新生儿的暂时现象,但由于围产感染、溶血及遗传性疾病等因素所致的病理性黄疸也不少见。当血清胆红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