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理学论文 >

“清官情结”对官员品德的启示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23 共261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李有才板话》中的“清官情结”探究 
【绪论】赵树理小说中“清官情结”的书写绪论 
【第一章】清官和清官情结概述  
【第二章】 《李有才板话》及其中的“清官” 
【3.1】 “清官情结”文学书写的根源 
【3.2】 “清官情结”文学书写的法学价值  
【第四章】 “清官情结”存在的问题和现实意义 
【第五章】从“清官”到当代合格官员  
【结论/参考文献】 “清官情结”对官员品德的启示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清官情结”是起源于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文学作品以及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体现。赵树理小说《李有才板话》中的“清官情结”的文学书写是一种诗性正义的体现,拥有独特的法学价值,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对法律正义作出填补,并对现实正义有所引导。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对正义的“广施”弥补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心灵上的那道永恒的缺口,是人类正义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砝码。而在现实社会中,又要理性看待“清官情结”,认清其在法治建设当中的局限性,在对当代官员的规制上,法律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力量,在法律约束的基础上,再用道德、品德对官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不得不说的是,“清官情结”同法治状况几乎处在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当法治不完善、法律不能充分保障人们权利时,百姓的“清官情结”就会体现得很强烈;当法治健全,人们依靠法律可以及时有效实现正义时,“清官情结”就自然变得不明显。所以笔者认为,随着法治建设的完备,人们的“清官情结”将逐渐弱化。对于既存的现象,有时难以得出简单的是非对错,我们能做的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回归问题本源,把重点放在法治建设本身,并充分利用“清官情结”在当前的积极因素。

  本文以小说《李有才板话》为研究文本,对“清官情结”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上采用理论联系小说、小说关照现实的方法,从多个层面对问题进行论证,是法律与文学研究的一次尝试。当然在理论深度上本文仍有不足,但笔者已经在研究进路和研究实际意义上作了最大努力,虽有不完善,还是希望能对学科研究、对具体实践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 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版。

  [2] 徐忠明:《法学与文学之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3] 冯象:《政法笔记(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4] 陈旭:《清官--研究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版。

  [5] 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6] 于铁丘:《清官崇拜谈:从包拯到海瑞》,济南出版社,2004 年版。

  [7]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8] 赵树理:《赵树理文集》,工人出版社,1980 年版。

  [9] 黄修己:《赵树理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年版。

  [10] 赵昆坡:《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1] 陈廉:《抗日根据地发展史略》,解放军出版社,1987 年版。

  [1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

  [13] 【美】玛莎·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丁晓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14]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与文学(增订版)》,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5] 【瑞士】C.G.荣格:《荣格文集--情结与阴影》,李北容、吴于群、杨丽筠译,长春出版社,2014 年版。

  [16] (晋)陈寿:《三国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年版。

  [17] (唐)房玄龄等:《晋书》,标点:曹文柱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18] (梁)萧子显:《南齐书》,标点:陈苏镇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19] (清)张金吾:《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 年版。

  [20] 陈节注译:《诗经》,花城出版社,2001 年版。

  [21] 广东、广西、湖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大字本),商务印书馆,2006 年版。

  [23]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中心:《法治中国--学习***总书记关于法治的重要论述》,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 年。

  二、期刊论文

  [1] 贺卫方:《通过司法实现社会正义:对中国法官现状的一个透视》,载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2] 丁晓东:《走向诗性正义?》,载《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 年第 1 期。

  [3] 刘邦凡:《“清官”论析》,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 年第 8期。

  [4] 陈旭:《孝亲、忠君、爱民--清官政治思想模式》,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6 期。

  [5] 魏琼:《清官论考》,载《中国法学》,2008 年第 6 期。

  [6] 朱义禄:《清官情结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心理》,载《探索与争鸣》,2001 年第 10 期。

  [7] 王曾瑜:《“清官”考辨》,载《河北学刊》,2008 年第 2 期。

  [8] 段宝林:《包公故事的人类学思考》,载《民族艺术》,2001 年,第 2 期。

  [9] 董燕:《赵树理小说中的清官情结新探》,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 年第 2 期。

  [10] 胡杰华:《谈民众的清官意识》,载《理论前沿》,2008 年第 10 期。

  [11] 陈海燕:《清官情结:法治的腐蚀剂》,载《法制与社会》,2010 年第 20 期。

  [12] 高积顺:《告别清官》,载《检察风云》,2005 年第 13 期。

  [13] 向荣:《诗性正义:文学在消费时代重建社会关系的首要价值》,载《社会科学战线》,2012 年第 8 期。

  [14]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载《历史研究》,1965 年第 6 期。

  [15] 杨伟:《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清官情结”对现代中国法治理念的影响》,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 年。

  [16] 朱庆华:《拟清官文学:赵树理创作的民族化特征》,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 11 期。

  [17] 朱庆华:《论赵树理小说“清官”断案模式的贡献与局限》,载《甘肃社会科学》,2002 年第 4 期。

  [18] 周彦彦:《“清官意识”的无意识流露--赵树理小说的结构主义解读》,载《名作欣赏》,2013 年第 8 期。

  [19] 王发奎:《“唯上”心理和“官本位”的现代彰显--赵树理小说清官原型解读》,载《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 年第 3 期。

  [20] 魏红梅:《对赵树理问题小说与当代反腐小说中“清官情结”的思考》,载《电影评介》,2007 年第 4 期。

  [21] 赵树理:《也算经验》,载《赵树理文集》(第四卷),工人出版社,1980 年版。

  [22] 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载《赵树理文集》(第四卷),工人出版社,1980 年版。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