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工程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防洪工程论文 >

荆山湖进、退洪闸工程投入运行及成效评价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08-06 共2055字
论文摘要

  淮河干流荆山湖行洪区位于淮南、蚌埠两市之间,为东西宽约4km、南北长约20km的狭长形洼地,面积72.1km2,库容4.6×108m3,耕地0.57×104hm2。2007年以前,均为口门方式行洪,采用爆破或扒口破堤;2007-07,荆山湖进、退洪闸工程建成后,首次开闸行洪。

  1 工程运用

  1.1 运用条件
  荆山湖进、退洪闸工程是2003年淮河大水后安徽省最大的灾后重建项目。根据《淮河洪水调度方案》及《荆山湖进(退)洪闸控制运用办法》,进、退洪闸的控制运用由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调度。

  当淮河干流淮南站水位接近或达到23.15m时,适时开启进洪闸行洪,最大进洪流量3500m3/s;当淮河干流水位继续上涨且湖内已蓄满时,同时开启退洪闸辅助淮干排洪,或者视蚌埠防汛形势,先开启退洪闸进行反向进洪。当不需要进洪时,可防控洪水进入湖区;当淮河处于退水阶段时,可开启退洪闸退水,并以涡河口水位不超过22.00m控制,最大退洪流量1000m3/s。具体规划设计条件如表1所列。【表1】
论文摘要
  
  1.2 运用过程
  2007年淮河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淮河干流中游全线超警戒水位,淮南以下河段行洪流量大、持续高水位运行。07-19-20:00时淮南水位高达23.70m,超行洪水位0.55m。

  07-19-20,根据省防指调度指挥,荆山湖进、退洪闸首次相继开启、联合运用,最大进洪流量1860m3/s,反向最大进洪流量930m3/s。至23-0:50退洪闸闸门全部关闭,08:15进洪闸闸门全部关闭,行洪结束。此次行洪累计调蓄淮河干流洪水3.5×108m3,有力削弱了淮河干流第3次洪峰。按照省防指命令,07-3018:40,荆山湖退洪闸开闸退洪,最大退洪流量620m3/s,直至湖区内水位降到地面高程。同时,尾水利用湖区5座泵站(总装机容量4350kw,排涝流量36.4m3/s)进行抽排,至09-11退洪结束。

  而2003年同时期,淮河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当时,荆山湖行洪区在上、下口门实施了爆破行洪,至09-20,历时76天,行洪区内土地仍被淹没。笔者查找资料,将两个年份的水情、工情等作一对照,具体数据如表2所列。【表2】
论文摘要
 
  2 效益评价

  2.1 抗洪效益
  炸堤破口很难达到规定的口门宽度和深度,进洪量与行洪流量又无法控制,使得淮河中游防汛调度难以按计划准确实施。荆山湖进、退洪闸实施了计算机监控、视频监视系统安装及茨淮新河水利信息化工程(上桥—荆山湖进、退洪闸)建设项目,实现了闸门现地和远程监控自动化开闸,可充分保障荆山湖行洪区及时有效地通畅进洪退洪,使得防汛决策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精细化,避免重复使用其他行蓄洪区产生的洪灾损失。以2007年为例,淮干第3次洪峰削减幅度就达37.1%,直接避免或减弱了淮南、蚌埠城市工矿圈堤和铁路干线等因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

  2.2 经济效益
  荆山湖行洪区是当地群众重要的生产、生活场地。频繁的口门行洪使当地群众屡遭重创,区内耕地被冲,土地沙压严重,灌排渠系破坏,农作物几近绝收。进、退洪闸的联合运用,大大缩短了进洪、退洪周期,且进退洪时间可控,减轻了对区内耕地、沟渠的冲刷、沙压、淤塞,仅汛后堵口复堤、水毁沙压耕地恢复费用就减少4000万元。以2007年与2003年比较来看,整个行洪周期缩短了51天,当地群众迅速开展秋粮补种(以麦子为主)和生产自救,直接挽回经济损失约3612万元。

  2.3 社会效益
  2003年淮河大水后,荆山湖行洪区实施移民迁建2418户9069人。进、退洪闸的建成和投入运行,有效解决了爆破行洪、耕地冲刷、行洪退水、堵口复堤的实际困难,改善了区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极大缓解了当地群众对行洪的抵触情绪。同时,堤防防洪标准由5年1遇提高到20年1遇,有利于当地群众安居乐业。
  
  2.4 环境效益
  荆山湖进、退洪闸工程是淮干正涡段河道整治工程的组成部分,为非污染型水利工程。她重塑了当地的自然景观生态,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被怀远县政府确认为2A级旅游风景区,入选“蚌埠市十佳旅游景点”。目前,已委托淮委规划院编制完成《荆山湖进(退)洪闸环境总体规划》,将与上桥枢纽组团推进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共同打造集防洪、休闲、绿化亮化美化于一体的生态水利工程。

  2.5 总体评价
  荆山湖进、退洪闸的联合调度和组合运用,彻底扭转了行洪区炸堤行洪难度大、效果差、进洪不可控的被动局面,有力增强了淮干防汛调度的灵活性、主动性、可靠性、时效性,进一步提高防洪指挥决策的科技水平和支撑能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一个重要转变,充分显示了水利工程巨大的抗洪减灾作用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 结束语

  荆山湖行洪区进、退洪闸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在2007年淮河大水中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但在实际运行管理中,如上下游井房触底淤积及部分传感器失效,致使上位机生成的渗压数据不够准确;防汛异地会商系统尚未启动,洪水预测预报能力有待改善。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安徽省淮河干流荆山湖行洪区口门进、退洪闸工程初步设计[R].2003.
  [2] 淮河洪水调度方案.国家防总《关于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的批复》(国汛〔2008〕8号)[Z].2008.
  [3] 纪冰.2003年淮河洪水调度及灾后思考[J].灾害学,2004,(1):54-55.
  [4] 纪冰.2007年淮河大洪水及其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07,(5):8-9.
  [5] 郭炜.从2007年淮河洪水谈尽快实施荆山湖行洪堤退建加固的必要性[J].治淮,2007,(10):48.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防洪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