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信息之目的的一种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人类的口译活动不是一种机械地将信息的原语符号转换为目标语符号的翻译活动,而是一种始终以语言信息交流为宗旨、并具有一定创造性的积极翻译活动。
张维为认为,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词序和语序上常有相当大的差异,同传译员为了缩小翻译与讲话之间的时间差,争取主动,不停地把句子切成个别的意群或概念单位,自然连接起来,译出整体的原意,这就是断句基础之上的顺句驱动方法。
杨承淑从 Chomsky “极小主义”理论所提出的句子衍生原则--- “经济性原则”,探讨运用该原则在同声传译中可以形成的优势与特质。“最简方案”理论中的 “经济性原则”运用在口译的句子衍生,就是指从原语到译语的衍生过程中,应当和自然语言的衍生法则一样,选择最经济的方式来完成口译中的译语。
乔姆斯基的经济性原则对口译很有启迪,由于口译中现场性极强,口译员必须马上做出反应; 而且通常时间有限,尤其是同传之中,因而,口译员有必要选择最经济的方式生成目标语来表达。刘宓庆认为,翻译不同于写作,翻译有一个相当特别的形式问题: 怎样对待原语形式?
特别是口译,要很快将原语转换成目标语,没有多少时间容许口译员修枝剪叶,因而常常不得不 “就着原语说”,欧洲口译界将这种现象叫做 “原语效应”,专业上称之为对原语的最大容限。从本质上看,“原语效应”就是对原语的模仿。口译是口译员在现场压力下即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要求口译员在接受原语信息的同时,通过及时监听、瞬时记忆、逻辑推理和认知补充来理解原语的话语意义,并迅速发布目标语译文,以便成功实现交际目的。
1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
巴黎释意派理论认为,口译不是由原语到目标语的语言代码的简单转换。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首先感知以口语形式传递给他的原语,然后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等将原语的语音包含的语义信息转化为概念,摆脱其形式与结构的制约(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达到理解演讲者发言的目的,最后用目标语来重述原语所表达的信息。
同声传译时,口译员在听辨原语语音符号的同时,将听到的字词的语言含义和认知补充,结合成为意义单位; 然后,几乎同步地用目标语把讲话人所表达的信息以口头形式重新表述出来。“听说”之间只存在数秒钟的极短时差,口译员不可能等到发言人讲完一段话阐明其观点后,再根据自己所理解的信息有条不紊地组织目标语发布,常常是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就开始翻译。因此,口译员很难完全摆脱原语句式的影响,有时会夹杂着一些由于代码转译而形成的语义等值,听起来也不怎么地道。
交替传译时,口译员在听辨原语语音符号的同时,借助各种知识及时做笔记; 然后利用短时记忆力,把讲话人所表达的信息以口头形式迅速地重新传达给听众进行翻译。在接受原语到发布目标语之间,存在着数十秒至数分钟的短暂时差。与同传相比,交传译员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更有利于克服原语词汇和句式的束缚,理解原语的语篇意义,进行巴黎释意派所推崇的 “意义翻译”.
口译中无论是交传还是同传,都涉及到记忆的问题。为了解释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内在思维过程,建立在认知概念基础之上的吉尔精力分配模式认为,翻译包括三种认知负荷---听辨分析、言语产出和短期记忆。人脑的短期记忆本身也是有限的,而口译又是一种多任务同时处理的过程,减轻一项任务上的负担,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其他任务。面对多任务同时处理口译实践,口译员应该尽可能减少记忆所占用的人脑资源。如果不及时处理已经接受的信息,必将极大增加认知资源的负担,这不仅影响当前信息的处理,还会妨碍后续信息的接收与理解。因而在接受到原语信息后,按照原语传递的语义顺序进行翻译 ( 顺句驱动) ,对缓解我们有限的记忆力资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同声传译中,需要同时分配人的注意力来应对各项任务。如若口译员过分追求目标语的文采,用在已接受信息处理方面的注意力太多,分配在新信息接收和理解方面的注意力则减少,该项任务的处理能力下降,会造成接受困难。为了不影响口译的整体流畅进行,经验丰富的口译员有时也只能采用脑中快速形成的并不完美的译文发布目标语。在交替传译时,翻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口译员的主要精力放在听辨言语和记录笔记上面。第二个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目标语的产出,这时的记忆和阅读笔记并不需要较多的加工能力。因而,相比较而言,交传中的言语产出获得了比同传中更多的加工能力,目标语的发布质量也相对较高。
法中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原语与译语之间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而且人在瞬间只能感知有限的语言符号: 视觉上一般是 7至 8 个词,听觉上一般是长约 3 秒钟的有声语链。另外,口译的现场性留给译员的反应时间也是极其有限的,因而口译员不可能总是能在目标语中找到与原语完全对等的表达方式。口译员有必要摆脱原语形式和结构上的束缚,尽可能减少原语语义顺序的调整,在有限的反应时间内将有限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原语意义的理解和发布上。
法语谚语和成语能否翻译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能否准确而自然地将原文的文化内涵传达给译文读者, 这就要求译者充分了解法语谚语和成语的文化背景及内涵。...
现代法语翻译正式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所累积的产物。并且,这种变化是与现代法语语言变化相同的。但是,由于法语翻译是一项复杂性较强,难度大的工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语法错误问题的发生,进而影响整篇文章的连贯性。因此,在实际的发券奴...
本文以《聊斋志异》三种法文选译本重合篇目《婴宁》、《侠女》和《宦娘》为研究对象, 比较不同译者陈季同、李风白和戴妮丝伉俪、路易·拉卢瓦对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红色文化旅游的法语翻译问题主要是汉化现象严重,应加大资源库建设,构建培养人才的新教学体系,解决混乱、枯燥的语言现象。...
话语含义在交际过程中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分别是自然和非自然含义,其中前者指的是言语交际主体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字面内容而获得的话语意义;后者指的是交际主体在特定情境下所需表达的潜在含义,可以向交际对象传递潜在的交际意图。...
在《史记》法译缓步向前的同时, 法国涌现的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史记》的身影, 但绝大多数都是学者们以《史记》的内容为依托, 对中国的历史、文学或哲学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对《史记》的研究。...
中法两国有着很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戴高乐将军时期到现在的马克龙政府,历届法国总统访华,西安都是他们的打卡圣地。...
法语是一种历史较为悠久的语言, 随着中法经济、文化的不断深入与交流,需要的法语翻译人才越来越多,好的法语翻译是架起中法交流的桥梁。本文精选了8篇“法语翻译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本文分析了现代法语翻译中, 词语翻译随文化的发展所发生的变化, 阐述了词语引申含义在不同情境中翻译的灵活性和复杂性...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载体之一,随着十八世纪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而受到关注并开始被译介到西方国家。根据钱林森的研究,法国神父马若瑟最早将《诗经》中的《天作》、《皇矣》等八首诗选译成法语并于1736年将其刊发,法语世界由此开始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