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热点和冷点的发生概率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经济发展的高概率热点多在60%以上,而高概率冷点也多在50%以上,高值集聚与低值集聚同时存在,如图2所示。1992-2013年经济发展热点的高概率地区集中于京津市区及京津郊区和河北城区的部分地区,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阳光地带”;经济发展冷点的高概率地区则散布于张承等河北偏远区县,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积雪地带”.集中连片的经济冷点散布在高度集聚的经济热点周边地带,京津经济过于“肥胖”而河北周边过于“瘦弱”,城区经济过于“肥胖”而县乡过于“瘦弱”,经济发展在京津市区和郊区之间、京津市域和河北周边之间存在明显“断层”.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具有非常明显的京津市区、京津郊区和河北区县城区、河北偏远县乡等3种阶段类型。
3.2 格局演化。
为了更好地分析1992-2013年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时空演化模式,先分别识别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热点和经济发展冷点,而后再依次分析时空演化模式。图3a是经济发展热点的演化模式分析图,而图3b是经济发展冷点的演化模式分析图。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时序格局演化具有相当显着的地域性差异,经济发展热点和经济发展冷点各自所表征的时空演化模式存在非常强的局部特征,持续的热点、振荡的热点和振荡的冷点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冷热点最为主要的格局演化模式类型。基于局部莫兰指数识别经济发展热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热点集中分布于京津市域及散布于河北区县城区,城市地区一直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阳光地带”.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热点的格局演化主要存在加强的热点、持续的热点、渐少的热点、分散的热点、振荡的热点等 5热点模式,和振荡的冷点等1冷点模式及非显着模式。加强的热点集聚于天津部分市区,持续的热点则分布于京津市区,渐少的热点集中于北京南部,分散的热点散布于京津近郊和石家庄、唐山等市区,振荡的热点散布于京津近郊周边和唐山等区县城区。振荡的冷点主要分布于京津远郊区和石家庄郊区,而非显着模式则散布于京津郊区和河北区县城区周边地带。总体而言,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热点的时序格局演化存在显着的同心圆圈层结构,经济发展热点自中心城区外延至远郊区县逐渐趋于整体性下降和弱化,京津市域尤为明显。
基于局部莫兰指数所识别的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冷点主要分布在广大连绵的河北郊县农村地区,乡村地区始终都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积雪地带”.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冷点的格局演化也主要存在持续的热点、振荡的热点等2热点模式,以及振荡的冷点等1冷点模式及非显着模式。持续的热点主要分布于京津远郊周边和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沧州和邢台等河北区县的城区周边,振荡的热点集聚于保定市涞源地区,而新增的热点和渐少的热点及分散的热点也集中出现于承德中北部地区。振荡的冷点广泛分布于广大的集中连片的河北区县乡村地区,而非显着模式则环绕于京津远郊和河北城区周边地带。总体而言,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冷点的时序格局演化存在显着的非圈层团块结构,经济发展冷点自中心城区外延至远郊区县并不存在显着的梯度变化,而是在广大的河北乡村地区呈明显的集中连片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