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

基于当前总体经济形势探讨丽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8-18 共7425字
论文摘要

  发展和改革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2013 年伊始,我国宏观经济在复苏的进程中呈现出十分复杂的运行状态,出口驱动型经济受挫后内需增长起不到此消彼长效果是导致经济增速回落的关键。总的看,全球性产能过剩矛盾有继续加剧的趋势与风险,经济运行环境已经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宏观层面出现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都在丽水经济运行方面一一得到印证。笔者拟通过对当前总体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为丽水下一时期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提出个人见解与设想。

  一、对宏观经济发展背景的观察与分析

  国际国内方面:主角更迭引发新变革。现在,产能过剩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世界性现象,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持续攀升,连创新高;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越来越泛滥“,双反”调查此起彼伏。内外需互动、两条腿走路的增长方式受到外需增长放缓的掣肘,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三是国内为改善民生、加上物价上涨导致人工工资开支水涨船高,产成品成本上升;四是经济规模迅速攀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今非昔比,虽惯性很大但转速难再;五是环境污染现象日趋严重,国内许多大城市在世界污染严重城市排名中名列前茅,雾霾频发,后果不堪设想。

  那造成这一难题的原因何在?改革开放 35 年,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产能以几何级数增长,1991—2010 年 GDP 年均可比增长率达到 10.4%。现在我国一般的工业产品不但能做到自给自足,而且忽然之间我们成了生产大国“、世界工厂”。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密集型低人工成本的工业产品大量输出砸了许多西方劳动者的饭碗,而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时间的推移,竞争领域逐渐出现向高端化推进的趋势,难怪人家要祭起对中国产品的“双反”调查大旗以保护本国的制造业。近代经济史表明,在世界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增长时期,他们凭约占世界 15%的人口,却逐渐占据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的财富,并向占世界大多数人口的第三世界国家输出各类商品和劳务,自然不会出现世界范围的过剩危机。但一旦人口大国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形势无疑会发生逆转。目前,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 27%,而人口占世界总人口 43%的世界新兴经济体代表“金砖国家”(BRICS,含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站上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头,成了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而其中的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并非不可能,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大量企业却延续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的发展方式,物质形态的商品出现过剩不足为奇,但带来的结果是出口驱动型经济面临的问题日益增多,压力增大;内外销市场同质化盲目竞争趋向恶化,自相残杀,造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总体判断:顺应趋势应有新思维。总体看,虽然中国经济仍然具备企稳回升的条件,而且增长幅度较快、增幅波动较小的局面有望延续,但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格局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当前经济结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既是破解经营困局的明智之举,又是顺应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引导企业和经营者改变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注重重新规划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顺应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大趋势,建立研发平台,拓展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并转移过剩产能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出现转向一个新的阶段的趋势:由于所处发展阶段的更迭,我国经济在完成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后,下一个阶段必然是从小康向“物质富足+ 精神健康”阶段的过渡,而这也是人类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具有现实主义的自然性。

  二、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后丽水的发展

  丽水地处长三角、海西两大城市群的叠加区,因此理所当然是两区自然形成的经济走廊。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海西城市群是新兴的国家城市群之一,同时又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省份,正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由于丽水地处浙西南内陆山区,长期受商品经济理念、区位地理环境、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基础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先天不足,起步较迟,加上要素外流,因而逐步成为了国内发达省份———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丽水撤地设市后,强力推进“三市并举”(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具有丽水山区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后发优势曙光初现。从与全国、全省的对比看,1991—2010 这 20 年丽水和全省、全国的 GDP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2.5%和13.7%、10.4%,丽水比全省平均低 1.2 个百分点,比全国高 2.1 个百分点;但如果从前、后十年速度进行比较,前十年丽水和全省、全国 GDP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1.3%和 15.0%、10.3%,丽水比全省低 3.7个百分点,仅比全国高 1.0 个百分点;而后十年丽水和全省、全国 GDP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3.7%、12.5%和 10.6%,丽水分别比全省和全国高 1.2 个和 3.1 个百分点。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来,丽水跨越发展的势头仍在延续,前两年年均增长11.0%,分别比全省和全国高 2.5 个和 2.6 个百分点。因此,改革开放后丽水的发展轨迹可以用“负重前行、创业创新、后生可畏”来概括。

  虽然经济总量仍在持续快速攀升,但丽水和全国、全省一样,经济增速已进入高速增长后的调整阶段,经济增长动力有所减弱,其实质是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和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投资需求渐显疲态。数据表明“,十五”五年中,丽水累计投资 691.7 亿元,相当于同期 GDP 总和的 61.0%,是“九五”时期的4.8 倍,年均增长 32.1%。但进入“十一五”以来,由于缺乏重大项目支撑、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投资主体行为更趋谨慎等原因,丽水投资进入阶段性调整时期,渐显疲态。“十一五”五年累计投资 1 307.8 亿元,虽总量比“十五”增长 89.1%,但投资率下降,仅相当于同期 GDP 总量的 51.7%,同比下降 9.3 个百分点;年均仅增长 10.1%,比同期 GDP 年均增幅13.0%低 2.9 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经营难度加大。市场需求特别是出口需求减弱,原材料及能源供应价格趋高,经营管理能力的不适应,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工业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三是要素保障困难加剧。从资金供应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持续困难。同时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丽水中小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大量资金被土地、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占用,造成维持正常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格外紧张。从土地供应看,丽水本身属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立地条件相对较差,发展空间和环境空间有限,虽通过开发利用低丘缓坡使用地矛盾有所缓解,但投入大、见效慢,杯水车薪。从劳动力供应看,由于企业技术层次低、盈利能力相对弱,解决劳动力特别是熟练技术工人、高等级管理人才的难度超过发达地区。四是结构弱点不断显现。多年以来,丽水产业结构低、小、散的特征明显,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少;周边地区转移延伸的产业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少;资源型加工为主的产业多,产业链短,区域带动能力弱;重工业化趋势明显,运距长、运量大、成本高但盈利水平低。五是统筹发展任重道远。丽水是浙江的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2012 年 GDP 总量 894.1 亿元,只占全省的 2.58%。2008 年刚实现人均 GDP 从1 000 美元向 3 000 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 的跨越,但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 46.9%,近年虽有所提高,但 2012 年仍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 53.9%。

  浙江全省人均 GDP 达到 3 000 美元比丽水早 3 年有余,经济指标绝对数存在明显级差产生的“马太效应”,将导致丽水与省内发达地区的绝对差距继续拉大;同时,丽水还担负着“和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浙江省的生态绿色屏障”这两项战略任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比发达地区更大。

  因此,多方面因素表明,丽水作为浙江欠发达地区的地位仍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三、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之一:转型升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进步的源泉,只有通过不断的转型升级,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等,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结构调整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和市场疲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谋求经济发展的新空间结合起来,谋求更长时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研究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力促再上一个新台阶。

  启示之二:保护生态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必备要件。破坏生态等同于人类的自我毁灭,而保护环境则彰显出人类的智慧和进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身居山区的丽水人更应从国内外数不胜数的发展与环境破坏并存的现实面前警醒,以稀缺要素资源———优越生态环境为依托,变不利因素为后发竞争优势,结合丽水发展阶段的实际,选择一条适合山区发展、做到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的“鱼与熊掌兼得”之路。

  启示之三:可持续较快发展并不意味追求高增速。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当今世界各国,凡是实行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几乎都追求高速度,凡是实行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几乎都不追求高速度而追求增长质量。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正在努力摆脱粗放式发展的老路,更加注重讲究经济增长质量与资源利用效益。对丽水来说,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和自身发展路径调整的影响,增长速度即使有所减缓也是正常的过程。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道路,同时在调整过程中积极避免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后续发展前景必定更加灿烂辉煌。

  四、保持丽水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对策

  近期和“十三五”时期,是丽水加快实施“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探索、加快转型、创业创新实现华丽转身的重要阶段。因此,丽水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是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必须走外延增长和内涵扩张“双驱动”的路子。同时,此次的经济结构调整不是一般意义上完全被动的适应性调整,而是带有前瞻性、主动性的战略性调整。要在现有的经济和物质基础上转型升级,就必然意味着要改变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思维方式,寻求跨越式超现实的思维模式来重新谋划丽水将来的发展,也就是说必须高看一眼、先行一步,摒弃一些看似必不可少的发展内容和发展过程,走“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的道路,真正谋求跨越式发展。

  (一)转型升级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充分发挥政策和规划的导向引领作用,继续高举生态旗,谋生态局,念生态经,使“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更加深入人心,同时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在调整发展过程中的主人翁作用和创造力,形成广大民众自觉投身创业创新、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2.坚持市场导向,简政强企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同时借助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自发力。政府应遵守 WTO 国民待遇原则,不断完善市场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放松行业准入限制,在规划引领下让企业自发地追求更高层次的产业结构。

  3.坚持量质并举,做大做强

  投资作为当前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的关键,不仅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有效性。所谓有效性,一方面就是要坚持不搞重复建设,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做到总量、结构和效益相统一;另一方面是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民生不断改善,提高区域经济总体实力,说白了就是能拉动 GDP 增长的投资。

  4.坚持科学跨越,协调发展

  总体上讲是既要保增长又要调结构,以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攻坚为抓手,坚持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以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稳定优化一产、调整提升二产、加快发展三产,努力争取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齐头并进,“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相辅相成,新农村建设与创业富民协调互动,经济特色化与功能化相互统一的良好局面,促进城乡区域发展相对平衡,不断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

  (二)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对策措施

  1.不失时机抓改革

  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应该起到趋利避害、水到渠成的效果,有利则改、有需则改,因势利导,而不能亦步亦趋、瞻前顾后。笔者认为,近期需立题研究的重点内容有:一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改革的精神和举措。二是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关于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丽水应积极瞄准这一趋势,尽快适应改革的需要。三是继续大力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农村金融改革、扶贫改革试验区三大改革试点。四是继续施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产业培育、集聚发展、要素市场化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投融资、行政审批制度、民生保障、小城市培育“、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五是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减排形势和市场动态,进一步研究熟悉掌握国际排放量问题,研究丽水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成本与效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测算方法、融资方式、市场规范措施、项目申报程序、生态补偿机制等。六要特别重视研究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政策措施,以积极的姿态自觉纳入国家和省的总体发展思路和产业发展框架,主动对号入座,争取获得最大的支持。

  2.未雨绸缪促转型

  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实际上成了丽水山区的“丽水梦”或说是丽水人的“中国梦”。应根据丽水山区和浙江欠发达地区的实际以及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两大目标,根据战略总要求制定具体的努力方向、目标和保障措施,生态休闲养生“189”体系建设和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相结合,建设浙江乃至华东地区生态屏障与创业富民相结合,规划未来的发展蓝图,并据此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第一市”。丽水应充分利用“浙江绿谷、天然氧吧”的独特优势,打造“长三角”地区极富特色的“后花园”功能区,成为对全国乃至世界范围休闲旅游群体极富吸引力的游玩休闲场所,同时积极吸收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来丽兴办研究院所和服务窗口,建设高校科研院所和博士移动研究工作集聚园,以优惠的政策、得天独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高科技人才来丽水研究和创业。

  3.有的放矢强产业

  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贯穿到三次产业以及各行各业的培育体系,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培育和发挥丽水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最主要抓手,在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中实现转型提质,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把丽水建设成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功能型城市、个性化城市。应立足优越的生态优势和独特的人文优势,主动顺应加速形成的“休闲时代”和“老年社会”两大客观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开展前人未曾尝试、对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积极探索,通过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的路子,真正做到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把资源优势全面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利用民间资金充裕但同时简单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冲动产生极大动摇、同样在思转型找出路的有利时机,引导资金向有需求、有市场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工业门槛的实质性设置,推行工业准入的专家评审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杜绝引进高投入、高污染、高风险、易淘汰的落后过剩产能。

  在产业选择上,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丽水山区实际,积极利用丽水生态环境、水、空气的质量优势,千方百计顺应潮流,善打环境“牌”,借优引业、借优兴业“,优生优育”。一要在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上做文章,为国内外生产供应生态有机安全食品。

  应结合生态功能区规划,利用丽水山地资源多、山地小气候较佳的特点,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无公害农产品,形成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农业,把丽水建设成为连接长三角和海西区的生态农产品基地。二要在借优立业上做文章,引进对空气、水等资源环境要求高的产业,并不断培育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三要有机融合丽水的山水元素、生态元素、文化元素,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养生”等为主题的生态休闲旅游业、养生(养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推进个性化、品牌化发展,并据此尽快制定和颁布实施产业发展目录。对有丽水特色又有优势的文化产业,结合休闲养生(养老)产业发展,鼓励创办具有山区特色的国际性大型体育健身赛事,不断扩大“养生福地”的影响力。

  4.锲而不舍壮基础

  目前曾长期制约丽水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已基本得到缓解,但仍与现实发展的需要差距甚远,有待于继续向纵深化、网络化发展。一要加快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内河航道及港口、机场等区域交通设施的建设,构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使丽水从交通末端的内陆城市向枢纽城市转型。尽早谋划建设城际轻轨铁路(观光小火车)、市区地铁项目,加快通景公路建设,提高城市品味和档次、扩大发展空间。二要从共同服务于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出发,积极开发和利用绿色能源。绿色能源建设既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可增加投资总量,又属于生产性项目,直接扩大经济总量;既能优化发展环境确保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又能直接有效地改善民生。要继续大力开发清洁能源,稳步提高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水平,同时加快配套智能电网建设,打造华东绿色能源基地。

  三要通过水利网建设,在提高通航能力和灌溉能力、开发水电资源、美化生态环境的同时,和发展休闲旅游相结合,着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四是在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同时,积极发挥网络媒体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结合产品宣传和旅游推介,不断向国内外输送“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正能量”。

  5.惠民富民保民生

  所谓一劳永逸,就是长短结合,实际上求的是做到惠民、富民并举。其中惠民显恩泽,让全体百姓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富民是根本,让全体民众共同创业增加收入一起筑就“中国梦”。一要研究实施欠发达山区和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提升工程,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的问题,提高创业致富能力。二要结合养生产业体系培育,以培训提升和转移为渠道,争创服务业和劳动力品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市民。三要坚持“山区发展主体设置为群众,利益所得也归于群众”的原则,强化财政对民生投入的指标意义,建立政府对“三农”和民生等领域投入的刚性增长机制,注重向民生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倾斜。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发展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