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州城镇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工业化的强力拉动,福州城镇化取得了显着成就。( 一) 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高。1983- 2012 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1. 16 个百分点,特别是 2006 年以来年均提高 1. 5 个百分点。2012 年,城镇化率达到 64. 8%,城镇常住人口从 1983 年的 147. 7 万人增长到 2012 年的 471 万人。( 二)城镇数量规模不断扩大。1983 -2012 年,城市从 1 个增加到 3 个,建制镇由 7 个增加到 99 个。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 1978 年的34. 3 平方公里扩大到 2012 年的 240. 1 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加快集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三) 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城镇交通、能源、市政公用事业、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向周边农村延伸推进。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重点流域水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持领先地位。
二、福州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福州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 半城镇化问题明显。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较大,2012 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 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滞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3. 6 个百分点。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制滞后,半城镇化问题突出。新的三元结构的出现,极大地削弱了社会总消费能力,影响经济发展潜力的发挥和释放; 同时,由此引起的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贫困代际传递、数千万留守儿童等问题,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 城镇格局“小、散、弱”。中心城区规模偏小、新城区拓展缓慢,削弱了省会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周边县( 市) 城镇化与中心城区发展不协调,2012 年中心城区除马尾区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基本达 100%,周边 7 个县( 市) 平均城镇化率仅为 40. 7%。县市城关规模偏小,综合服务功能不足。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综合承载力、综合服务功能弱,72. 2% 的建制镇人口不到5 万人,其中3 万以下占 44. 3 %。( 三) 产业支撑不足。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比重偏低,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产业同构现象、要素分散等问题凸显。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单位土地产出强度小。城市管理服务能力不强,港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四) 体制机制不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与社会福利待遇直接挂钩,二元特征明显,农业转移人口被阻挡在户籍藩篱之外,阻碍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顺利推进。
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社会保障,范围窄、水平低、统筹难,难以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严重束缚了社会消费能力的释放。
土地管理制度缺乏有效改良和设计,直接影响到城镇化进程建设用地占用与耕地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以及农民权益的保障。
此外,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城市规划科学性严肃性不够、城市建设特色不彰、城市遗产保护不力、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
三、福州城镇化发展态势
过去 30 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对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带来大量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有鉴于此,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与传统的粗放式城镇化道路相比,新型城镇化具有 6 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从偏重物的城镇化向重视人的城镇化转变; 二是从市民—农业转移人口( 或称半市民) 的二元结构向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转变; 三是从数量增长型城镇化向质量提升型城镇化转变; 四是从粗放式高物耗城镇发展方式向集约型低碳绿色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 五是从单纯“做大”城市规模向“做好”城市群、“做多”中小城市转变; 六是从“四化”分离向“四化”同步转变。未来一段时期内,福州城镇化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正发生深刻变化,城镇化仍处于快速发展区间,进入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质量提升为主的新阶段。
( 一) 城镇化引领作用更加突显。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港城互动、产城融合,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广空间和领域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带动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功能的完善,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创造更大需求和投资空间; 城镇化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 二) 城镇化转型发展更加紧迫。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和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提出更高要求。廉价劳动力数量的弱化、资源环境瓶颈效应的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剪刀差的去化,都决定了传统的城镇化路径难以持续,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 城镇化空间和潜力更加拓展。福州新区开放开发、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建设、自贸区创建,有利于促进我市与平潭、闽东北、台湾、东盟等地联动,带动中心城区的拓展和周边县市的城镇化进程。
四、福州新型城镇化战略选择
( 一) 指导思想。推进福州新型城镇化发展,其指导思想是:
遵循产城融合、城乡协调的发展规律,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为抓手,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完善体制机制为动力,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 二) 发展目标。
1、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人口重点向新区新城、县( 市) 城关、重点镇等城镇有序转移。到 2020 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72% 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超过 50%。
2、城镇化格局不断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高端产业及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城市规模结构更趋合理。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全力推进,新城加快建设,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特色化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小城镇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协调推进。
3、城镇化质量显着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产城港城联动发展态势良好,吸纳就业能力显着提高。
以城带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产业、生态保护融合联动,公共服务差距显着缩小,人才、技术、信息交流密切。4、城镇人居环境显着改善。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加快建成。
( 三) 主要任务及政策建议。推进福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及政策建议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项突破”。
1、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体育场所、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人口集聚和公共服务的支撑力。
2、发展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通过产业发展聚集更多的人口和生产要素,通过人口的聚集创造更大的消费市场和创新平台,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以及城市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3、改革户籍制度。采取“三分”的工作思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一是分阶段推进,先集中解决存量问题,后常态化解决增量问题,优先满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群落户城镇。二是分群体实施,明确各种对象的转户条件和程序,提高高校毕业生、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技术工人、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等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率。三是分区域布局,逐步放宽市辖区落户条件、全面放开其他城镇落户限制,鼓励中心城区人口向周边县( 市) 转移扩散,山区人口往沿海走,农村人口落户中小城镇。
4、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全面确认农民集体土地产权,逐步明晰农村集体土地权能,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多样化实现形式,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集体土地股份制改革。借鉴重庆地票经验,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原理和级差地租理论,把农村闲置、废弃或节约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形成权利凭证后,转化为可在全市规划建设范围内使用的建设用地指标,显化农村土地价值,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制度通道。
5、完善投融资机制。完善多元化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政府资金使用方式,通过贷款贴息、贷款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等间接投入法,撬动信贷资金与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基础建设。
【参考文献】
[1]福建省统计局. 福建统计年鉴( 2013) [Z].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李为,杨惠容. 中国城镇化: 发展、困境与转型[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 6)
[3]杨伟民,蔡昉. 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M]. 人民出版社,2010
中国正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期,全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不足20%上升到2014年的54.77%,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但在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有2.5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由于就业不稳定、公共服务缺失等原因尚未实现真正的城镇化。十三五...
我从要素市场化角度谈一谈怎么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一,新一轮城镇化必须避免传统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思路。如何理解城市化或者城镇化?不管叫城市化,还是城镇化,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把握城市化的本质和规律。从经济学来理解,所谓城市化就是指资源的积...
世界经济发展建立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基础能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事实上这是一种高碳经济,严重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现代化工业,高碳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
一、引言城镇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各实际部门所关注的焦点内容和核心板块,这在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得以证实。到目前为止,城镇化仍旧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性策略,而新型城镇化理念提出之后,如何在充分发挥城...
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将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1].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不断持续地推进,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各大中小城镇规模迅速扩张,但传统城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
城镇化是人口转移、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在时空中融合互动的过程。随着我国从国家层面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学术界开始对新型城镇化进行大量研究,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产业与人口的配置、城市规划及生态保障等机制设计,以及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的协...
建立和完善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培训机制,地方政府应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来落实,积极推行县域环境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和评价机制。...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思想和战略。对于传统城镇化来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在中小城镇。《全国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发展新型城镇化,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镇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
一、引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为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在实践中,广东新型城镇化仍然出现了人口城镇化率低、区域城镇化率差距显着、城乡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差距悬殊、地级市...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的,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质量提升的城镇化[1].在国际上,Urbanization一词多用来指城市化。而在中国,一般将Urbanization译为城镇化[2].诺瑟姆S模型表明,30%和70%是城镇化率的拐点,城镇化率处于30%以下和70%以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