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大三通”对漳州涉台旅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谢映勤;麻秋玲
发布于:2014-08-18 共5986字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交通便捷度的提高,区域间的经济文化联系逐渐加强,为实现各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区域合作受到各地政府及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旅游业成为新兴的产业,成为推动许多地区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旅游市场的扩大及竞争压力的增强,为实现共赢,旅游业逐渐进入了区域合作竞争阶段。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交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长期以来,祖国大陆和台湾两岸人民交流受阻,海峡两岸于2008年实现了“三通”,即“通邮、通航、通商”,这为进一步扩大两岸人民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漳州应立足于漳、台区位及历史文化渊源优势,主动把握机遇,进一步发挥“大三通”优势在旅游合作中的作用,增进两岸旅游资源开发及服务模式的交流、合作,共建海峡两岸一体化的旅游服务体系,进而实现共赢,对促进海峡旅游圈的建设,提高漳州涉台旅游在全国及世界的知名度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一、漳州涉台旅游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漳、台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漳州与台湾历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首先,漳、台地缘优势突出,漳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地区,与台湾隔水相望,两 地最狭处仅130千米。良好的区位条件,为促进漳台旅游及经济文化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漳、台两地人民同宗共祖,祖籍地漳州的台湾人民约有三分之一。漳、台两地在文化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的方言———闽南语,亲切的乡音拉近了漳、台人民的距离。相似的建筑风格,共同的民间信仰,以及两岸趋同的民间文化,如歌仔戏、木偶戏及民间迎神庙会习俗等,都极大地增进了漳、台人民间的情感交流。

  (二)涉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历史文化悠久的漳州,其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涉台文化旅游资源众多。漳州有充满闽南特色的戏曲歌仔戏、茶文化以及各色小吃,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剪纸、木版年画、大车鼓舞蹈等。闽南传统建筑街区的典型代表———台湾香港路历史街区位于漳州市区,明代的石碑坊、沿街骑楼式建筑及台湾徐氏祖厝等闽南特色建筑成为漳州对台旅游的又一道亮丽且颇具吸引力的风景线。漳州名人荟萃,有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朱熹、开漳圣王陈元光、近代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及发明家林语堂等。

  二、漳州涉台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漳州涉台旅游发展现状

  2001年,“小三通”(即先行试办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与大陆地区通航)开通后,来漳州寻根问祖的探亲团逐年增加。截止到2005年底,来漳州寻根谒祖的台胞有10多万人次,对沟通与交流漳、台两地民间文化与民族情感起到了推动作用。一部分台商源于对祖籍地的深厚感情,来漳州投资旅游业,如台商在漳浦县盘陀镇投资的天福茶庄、天福茶博物院以及漳、台两地合作投资的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唐山过台湾”石雕观光园,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游玩,为带动漳州旅游业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8年实现“大三通”后,极大地促进了漳州旅游业及经济的发展,2011年,来漳州观光的境外游客达29.37万人次,其中,台湾同胞占了很大部分,成为漳州入境旅游的最大客源市场,漳州国际旅游年外汇收入达18 781万美元。目前,漳州台胞来漳州旅游主要有4个类型:寻根谒祖型、宗教旅游型、文化交流型、经贸旅游型。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来漳台湾同胞的目的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来大陆观光、商务、求学交流的台胞有明显上升趋势。

  (二)漳州涉台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景点散、旧,旅游产品种类少

  漳州涉台文化旅游资源较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漳州旅游产业仍处于以观光为主要目的的初级开发阶段,早期文化景点受损严重,加之后期的保护与开发力度有限,一些旅游景点的规模小且破旧,布局分散,并且由于旅游景点及线路开发缺乏系统层次性规划,旅游产品种类不多,级别不高,特色不鲜明。由于景点分散,交通条件差,因此出现旅游时效性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坐车,真正参与旅游观光游玩的时间较少。

  2.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品牌不够突出

  对漳、台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游览内容比较简单,缺少深入的解说,对游客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不大,难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难以让新一代的台湾青少年们产生民族文化或情感的共鸣。没有把民俗文化深度开发为让游客能够参与其中的活动,从而增加民俗文化旅游的娱乐性及趣味性,使旅游产品及活动更具多样性。此外,一些民间艺术还没有深度开发为旅游商品。漳州涉台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品牌不够突出,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不高,与周边省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加之近年来周边地市都积极展开对台旅游的竞争,漳州涉台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3.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由于漳州涉台旅游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拥有优质基础设施及服务的大型旅游企业较少,特别是大型的旅行社很少,游览、餐饮、住宿等服务水平不高,交通设施简陋,路途较远,交通不便,车次少;景区建设比较简陋,各类餐饮、购物、住宿等服务网点不多,缺少停车场、垃圾桶及旅游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有些景点在偏远的村镇,这些村镇的旅馆和饭店的配套设施普遍较差,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不到位,难以保证大批量游客的服务质量的需求。

  三、“大三通”对漳州涉台旅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进一步促进历史文化旅游

  随着两岸“大三通”的实现及中央《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建议》的出台,加强了大陆与台湾本岛同胞经济、文化的直接便捷交流,两岸“一日生活圈”已成为现实。“大三通”为实现漳州对台先试先行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平台,在通航海方面增加了漳州港,可实现漳州和台湾的货物直接通航,有力地推动漳、台旅游文化产品交流,刺激两岸旅游消费。

  2010年,经福建口岸赴台旅游总人数18.9万人次,而来闽旅游台胞达156.9万人次,约占台胞来大陆旅游总数的27%。“大三通”有利于漳州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及祖籍地优势,吸引台湾同胞来漳州旅游,加强与台湾旅游合作与交流,促进漳台旅游走向世界。

  2.促进商务旅游

  “大三通”的实现吸引大量台商回祖籍地投资建设,两岸人民的经贸交流合作增多,漳州和台湾间的经贸活动日益频繁,同时,近几年,随着漳州涉台旅游向多元化发展,许多公司单位借助“十一黄金周”组织员工集体参观交流等旅游活动增多,不仅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亦有力地推动了漳台之间的商务旅游活动。

  (二)挑战

  1.面临本省市的竞争

  闽南的泉州、厦门都是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与台湾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厦门和泉州的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相似的闽南文化底蕴对漳州发展涉台旅游业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厦门与泉州的经济发展得都比漳州好,旅游产业起步亦早于漳州,尤其是厦门,旅游产业已处于较成熟阶段,而漳州的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此外,厦门与泉州的区位条件比漳州好,因此,在吸引台资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厦门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交通便利,旅游服务设施完善,拥有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既有历史文化游,又有现代的大型游乐场所,能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游玩的需求。

  2.面临外省市的竞争

  “大三通”实施以后,为扩大旅游市场,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各省市都积极展开对台旅游的激烈竞争。漳台旅游发展受来自名胜古迹众多、经济繁荣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竞争最大。与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漳州在旅游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服务等方面都较落后,对台旅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及考验。加之,近年来,随着台资逐渐转向长三角和珠三角,来福建投资的台商开始减少,进而导致了来闽的台湾商务游客逐年减少。

  四、基于“大三通”形势下的漳州涉台旅游发展策略

  “大三通”的实现,给漳州涉台旅游合作及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漳州应立足于漳、台区位及渊源优势基础上,运用好先行先试政策,扬长避短,提高漳州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构建全面、多层次的合作体系及机制,推进漳台旅游全面合作与发展,携手台湾让漳州涉台旅游步入世界旅游行列。

  (一)加大涉台文物及景点的开发与保护,深化祖地文化旅游

  实现“大三通”后,为吸引更多来漳州的台湾同胞,漳州要充分发挥祖地文化优势,加大力度做好涉台文物整理及涉台文化景点的开发与保护。对漳、台族谱进行整理对接,修缮涉台重点人士宗祠及名胜古迹,建立涉台文物及资料馆,生动形象地展示台湾与漳州的历史文化渊源,从而扩大影响力,提高祖地文化在台湾的知名度。并将这些人文资源与当地自然景观资源结合起来,设计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为辅的旅游线路。开展同族或同宗联谊及拜祖、祭祖活动,以此凝聚漳、台人民的血溶于水的亲情,吸引更多台胞积极地回祖籍地认祖归宗。

  (二)深度挖掘涉台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内容及形式

  漳、台文化同根,应深度挖掘涉台文化产品。漳州的民间信仰文化资源丰富,如东山关帝祖庙文化、开漳文化等,对台湾人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应深入挖掘各地民间宗教信仰及风俗文化的内涵,如开漳圣王陈元光所创建的开漳文化代表了开漳创业精神,影响了后代闽南人敢拼敢闯的个性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扩大民俗文化对台湾同胞的感染力可定期举办各种祭祀、民俗节庆活动,邀请台湾同胞一起参加庆贺,拓展宗教文化旅游;为让游客深刻体会漳台民俗文化资源特有的风格,可配套一些娱乐设施供游客参与其中,让游客参与到芗剧、木偶、竹马戏、踩高跷等节庆表演中,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增加当地民众与游客的互动,以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旅游心理需求,同时增进两岸同胞情感交流。

  (三)加强与周边地、市合作,打响海峡旅游品牌

  实现“大三通”后,为打响海峡旅游品牌,漳州应把竞争策略转变为合作思想,立足于闽南特色文化,携手厦门、泉州加强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共建海峡旅游圈,将厦、漳、泉的旅游资源进行串联整合,对旅游线路进行统一规划,进行旅游服务及制度交流合作,实行游客互送、资源互享,实现双赢。建设集观光游览、文化交流、经贸合作于一体的大旅游区,最大程度地展现闽南文化、祖地文化的魅力,从而让海峡旅游步入世界旅游行列。

  (四)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政府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新建一批旅游星级饭店,推动经济便捷且干净整洁的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从而为广大游客提供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及优质的服务;在景区配备足够的停车场,增添公厕和垃圾桶等公共基础设施,在方便游客的同时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加强对旅行社的管制,根据各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及效率,实行相应的奖励政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同时刺激旅游市场的活力;引进专业的旅游规划开发、管理、促销及服务人才,并对旅游管理及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察,以提高并保证漳州旅游服务质量及服务形象。

  (五)深化漳州涉台旅游合作,全面推进漳州涉台旅游发展

  1.做好漳州涉台旅游景区合作,提升漳州涉台旅游产品品位

  随着“大三通”的实现,漳、台应加强旅游景区合作,在景区规划、开发及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交流学习。为避免旅游资源及产品同质,在相似旅游资源开发上要充分突出地方特色及优势产品,在开发形式及主题方面要有层次。对于一些旅游资源相似的景点,应集中资金开发建设特色鲜明及旅游价值较高的景点,或对相似景区进行整合开发,扩大景区的规模及影响力,突出其旅游产品的特色及品位。景点并不在多,重点是要独具自然及文化特色,千篇一律的景点会让游客感觉审美疲劳。调整以观光为主的单一旅游产品结构,加快开发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等休闲娱乐旅游产品,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2.做好旅游线路规划,提高漳州涉台旅游效率

  “大三通”实现后,应携手台湾整合两地旅游资源,规划出既经济又富有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如“漳、金两日休闲观光游”、“漳、台三日文化交流游”等,以适应不同旅游群体的旅游需求。设计连接漳、台的旅游精品线路,把单一目的的观光旅游、探亲旅游、宗教朝圣、文化交流、商务旅游等单项活动拓展成为集观光、探亲、商务及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深度旅游,开发漳州涉台旅游精品路线,如与台湾关系密切的自然与人文旅游专线、宗教朝圣旅游专线等,此外,开发具有漳州特色的世遗土楼及红色生态旅游专线,吸引更多台湾同胞来漳州旅游。线路的规划要求旅游时效高,时间一般是两三天,且线路所贯穿的景区旅游内容形式富于变化,集观光、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因此,良好便捷的交通成为旅游线路规划的前提条件。

  开发以漳州市区及龙海市的集文化、休闲、观光、商务旅游为核心的旅游中心区,利用319国道、漳龙高速、龙厦高铁,深入开发漳州西北部地区的红色旅游及土楼文化游线路,同时,规划以沈海高速、厦深高铁、沿海大通道等滨海交通网络为轴线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线路。政府规划在漳州市区内建设一条集涉台民俗、宗祠、族谱、水仙花文化、奇石雕塑等的传统居民步行街区,打造“一条龙”观光路线如南山寺、中山桥步行街、历史街区等景点,集中展现漳州特色文化及历史建筑。

  3.鼓励两地旅游产业交流,加快推进产业升级

  台湾旅游业发展得很好,应定期进行漳台旅游企业及人才的学习交流,学习台湾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模式,扩大漳、台两地旅游业在旅游线路规划、导游服务、餐)饮服务、车票及门票优惠等全方面业务合作的深度及广度,制定出台互惠互利的组团优惠政策,从而使漳州涉台旅游合作实现双赢。加强漳、台农业合作,发展特色产业对接,如漳州的水仙花试验基地、漳浦县盘陀镇的天福茶庄等,在提高漳州农业水平的同时带动农业的上下游产业,如农业观光休闲等旅游项目的发展,把农业从第一产业拓展延伸至第三产业,实现产业升级。通过对台农业合作,将农业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把剪纸、花灯、石(根、花、贝)雕等民间艺术商品化,开发独具闽南特色的旅游产品,促使特色风俗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形成产业链。

  4.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市场份额

  为扩大漳州涉台旅游市场,应加大漳州涉台旅游宣传力度,扩展宣传范围,因此,在宣传形式机内容上要有创新,需要改进以往在电视、平面媒体上传统的旅游宣传形式,可以在网上设立海峡旅游的团购网站,通过网络拓展旅游市场空间,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同时,借助台湾较为成熟的旅游市场向海外推介漳州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漳州旅游的知名度。宣传形式要新颖,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漳、台旅游特色文化。其次,鼓励支持漳、台民间文化艺术交流,通过文化传递漳州特色旅游产品,扩大漳州旅游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薛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3,18(1):29-34.
  [2]林文龙.借助台胞祖籍地优势 拓展对台文化交流[J].对外大传播,2001(1):39.
  [3]沈文馥.闽南文化与闽台旅游区域经济合作浅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60(2):88-90.
  [4]羊绍全,许文龙.论海西经济区漳台专项对口旅游[J].科技探索,2010(9):56-57.
  [5]唐茸.深化闽台旅游合作的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81(7):134-137.
  [6]李菊香.漳州对台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2011:1-45.
  [7]孟铁鑫.新形势下福建对台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1):36-39.
  [8]王喜华.漳州对台文化旅游发展浅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65(3):37-41.
  [9]王三阳.关于闽台经贸合作及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探索[J].经济前沿,2006(12):28-31.8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旅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