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旅游区域开发与环境保护良性发展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21 共3737字
论文摘要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人们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我国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如何开发与利用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旅游区开发与保护概念

  随着景区规划的“与时俱进”以及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尚未对“旅游景区”进行统一定论。通俗来讲,旅游景区指的就是旅游吸引物,是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场所或区域。现阶段,对于旅游景区分类一般分为4种:第一,结合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分为主题公园、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等;第二,结合景区功能,可以分为度假休闲型、观光体验型等;第三,站在旅游需求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长时聚集型或短时巡视型;第四,结合景区所有权属性,可以分为私营景区、民办景区、国有景区等。

  旅游景区的管理与经营,指的是景区管理人员通过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对破坏旅游资源的一切行为进行管理,对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进行深入探究,从整体上协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从景区容量、设置集散区、餐饮销售到景区产品定位,都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否则,会对景区环境以及资源造成严重浪费。

  2 旅游区域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1旅游区域开发对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

  旅游区域开发是建立在改造自然环境基础上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植被破坏、过度开采等问题。若开采力度控制不合理,势必会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现阶段,我国旅游区域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主要是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另外,旅游区域自身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弊端。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景污染。我国大部分的滨海浴场水景质量大幅度下降,河流污染现象严重。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长江沿岸的热点旅游城市,其城市河流的污染现象比较严峻。第二,建设性破坏。现阶段我国旅游区域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建设性破坏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违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的开发决策频频发生。如突破高度控制线、任意选择建设地段、随意改动建筑密度等,直接损害了开发区域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原始自然风貌。目前我国除了西安等极少数地区的古城墙保存较好之外,其他大部分城墙都被拆毁。西岳华山为修建进山道路,大量千年古树被砍,埋溪流、毁绝壁,造成了不可估计的损失。第三,超容量接待与旅游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相对于国内日益剧增的旅游需求来说,着名风景区的旅游供给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近年来,游客量猛增、游客流向高度集中,大部分旅游景区超载严重,旅游氛围遭到严重冲击。第四,人为性破坏。

  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国民自觉环保意识与公德意识相对比较薄弱。随着大众旅游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乱丢垃圾、随意吐痰、乱写乱画等不文明现象。如乐山大佛、八达岭长城等人文性景观受到人为性刻损比较严重,一方面有碍观瞻,一方面也是对文物的亵渎。

  2.2旅游区域开发对环境保护的正面影响

  只有在旅游区域得到良好开发的前提下,才能保障景区的经济效益。在景区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带动下,相关部门才能拥有足够的经费、资源,对景区环境进行开发与保护,及时对景区基础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新,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与此同时,旅游区域的开发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与收入,对“外”交流的程度日益加深。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行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社会环境的良好发展。

  2.3环境质量对旅游区域发展的影响

  优良的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旅游区域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不管是旅游区域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还是人文环境受到影响,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都会大幅度下降,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旅游区域的良性、健康发展。旅游区域在进行环境休整的阶段,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随着游客数量的减少,旅游收入也随之降低。

  相反,如果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与改善,必然会带来景区效益的增长。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才能保障景区健康、和谐发展。

  3 旅游区域开发与环境保护良性发展对策

  3.1环境容量是旅游区域开发的前提与基础

  3.1.1强化“生态旅游”的全面规划

  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必须强化“生态旅游”的规划工作。规划与发展生态旅游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内容,需要政府部门、各级社会组织与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统一规划与科学布局相互协调,在项目建设的同时,美化环境、净化环境,真正做到“开发一处,保护一处”。②适度开发。对功能区进行合理划分,在制定各种方案之前,必须综合考虑植物生长、动物栖息、居民生活、旅游观光等多方面因素,将适度开发落到实处。③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意愿,积极吸引其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将“居民第一位,旅游第二位”的思想落到实处。

  3.1.2完善绿色旅游开发体系

  完善绿色旅游开发体系,全面推动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①开发绿色生活。在制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有机结合,并将这一理念与本地区旅游区域开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旅游区域在开发、建设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估,将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有效避免建设性的破坏。②开发绿色产品。积极开发海洋、森林等自然旅游项目,加强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充分利用环境优势与生态优势进行旅游开发,一方面为旅游者提供更和谐的自然风光,一方面有效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③倡导绿色消费。大力推广环保旅游、绿色旅游的发展。倡导游客保护环境、回收垃圾。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④依靠科学技术。在开发旅游区域与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应积极采用科学技术成果,通过计算机、生物、化学等多种方式,强化生态环境的应用性研究,促使环境与旅游的协调发展。

  3.2健全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

  旅游立法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截止到现在我国尚未出台这一专门性的生态旅游法律体系,现存生态旅游法规也是从其他法律中借鉴过来的。旅游法律体系还存在较大漏洞,使得环境问题的处理“无章可循”。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发展,现阶段的法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环境保护的内在需求。新形势下,必须加强景区环境法制体系的建设力度,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目前来说,我国已经颁布了《风景名胜管制条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力度,完善环境污染方面的法律体系建设,并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促进旅游区域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3.3加大旅游景区管理力度

  3.3.1规范旅游景区管理

  对旅游区域实施分部门、分区管理的方式,结合一定标准,对景区统一分类。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范围、管理职责,使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健全完善的旅游资源分级管理制度,环环相扣,进行有效的资源开发与监督管理。将旅游资源有效纳入环境保护体系中来,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

  3.3.2旅游区域的科学管理

  积极引进专业的管理队伍,对旅游区域进行科学管理。尽可能避免不科学的经营方式,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力度。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必须加强对旅游区域的保护力度,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保护旅游资源需要政府部门、社会以及公众的广泛参与。

  3.3.3旅游区域开发与保护并重

  坚持旅游区域开发与保护并重,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真正做到环境保护与旅游区域开发之间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开发旅游区域之前,必须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性,针对性地制定开发规划,进行全面的景区容量评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景区开发,谋求景区的长期发展。与此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环保自觉性。

  通过专业教育,为环保事业的开展积极输送管理人才与科技人才。强化在职教育与培训,全面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另外,积极开展多项环境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展教育宣传面,吸引更多的公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4 结语

  旅游区域开发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势必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旅游业以生物多样性以及环境生态为主要依托,更应重视环境保护与区域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丽丽,王连勇.旅游景区监督和经营行为的博弈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9,(3).
  [2]陈莎.基于社区居民—政府—旅游企业博弈下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3.
  [3]田喜洲,蒲勇健.我国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原因分析[J].生态经济,2006,(6).
  [4]徐广辉,包建明.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与保护机制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5]王晓庆,严艳,胡金鑫.景区外扩区域社区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博弈解析———以陕西省商南县金丝大峡谷为例[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6]杨春宇,黄震方,舒小林.旅游地利益主体博弈关系变迁的演进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
  [7]方微.试对景区开发中利益相关者之间协调机制的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
  [8]朱金林.武陵源遗产地企业行为对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影响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2).
  [9]刘三英.基于利益相关者动态博弈的秦俑博物馆旅游开发实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1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生态旅游论文
返回:旅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