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管理学原理论文 >

中国式管理在管理学教材中的缺失

来源:管理观察 作者:张强;唐泳;卢启程
发布于:2017-03-25 共3608字
  摘要

        毋庸置疑,当前在中国大陆各个高等院校中所使用的《管理学》教材,直接采用美国高校的原版或是翻译版本,其纯粹的“美国式管理”理论自不必说。即便是这些学校组织教师编写出版的《管理学》教材,除了采用了一些中国本土化的案例分析,其主要概念和理论仍然完全是“美国管理学”(有些学者也称之为“西方管理学”)。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在世界500强的排行榜上,中国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到2015年达到106家,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企业大国。在这些企业的成功背后,中国式的管理是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管理学理论的争论热点。按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的要求,如何把“理论自信”贯彻到中国管理学教材的编写中,突出中国式管理的理论和功效,本文拟谈几点认识。
  
  一、什么是中国式管理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是否存在中国式管理,一直存在着争论。在20世纪80年代,荷兰的着名文化学者霍夫斯塔德(1980)应用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美国的管理理论(包括马斯洛、赫茨伯格、麦克利兰、伏罗姆、麦格雷戈、利克特、布莱克和默顿等提出的心理学和组织行为理论)在跨出国界后,大部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是不能应用的。该文在当时引起了管理学界的巨大反响。也就在那个时期,日本的经济腾飞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美国的学者们经过研究,提出了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虽然移植于美国,在硬的管理方面区别不大(指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企业体系等),但其在软的管理方面(主要指领导风格、人员管理、技能和企业价值观等)形成了鲜明的日本特色,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日本管理的艺术”(1987)。管理学领域中的比较管理学也由此诞生。比较管理学强调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组织里,它们在管理上存在的差别。循着这样的思路,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后,针对中国台湾的企业成长,曾仕强教授开始在80年代提出中国式管理的理论。他认为(2005),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征,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他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过程。
  
  如此说来,中国式管理不过是因为中国企业在学习和应用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同时,逐步形成的一种在软的管理方面,充分考虑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心理行为特征,在硬的方面,机械地照搬西方优秀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从而形成带有“中西合璧”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是在企业的上层建筑,以中国管理哲学为指导,在企业的管理实践层面,则强调全面地学习西方企业成功的理论和模式。其实,中国式管理和日本管理的艺术如出一辙。几乎所有中国学者组织编·136·教育改革与质量写的管理学教材,都强调管理有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性质。在管理的科学层面,并没有美国式、日本式和中国式之分,也没有东西方的界限,但在管理的艺术层面,主要是在“对人的管理”或者“以人为本”的情景,文化的界限就会凸显出来,各种所谓的模式或者管理艺术就会应运而生。
  
  二、教材编写的难题
  
  (一)研究中国式管理的人才匮乏
  
  研究中国式管理的人才,不论是学科的领军人物还是师资队伍,当前,甚至未来很长时期都难以培养。
  
原文出处:张强,唐泳,卢启程. 管理学教材建设的中国式管理缺失问题研究[J]. 管理观察,2015,29:135-13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管理学原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