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管理学原理论文 >

中国式管理在管理学教材中的缺失(2)

来源:管理观察 作者:张强;唐泳;卢启程
发布于:2017-03-25 共3608字
  首先,大理论需要大人物。理论有大理论(grandtheory)和小理论之分。中国式管理既可以说是一个大理论,也可以是一个理论体系。在每个大的管理理论的背后,都有一个或一批管理大师。例如,在战略管理理论,除了麦克尔?波特,还有安索夫、哈默、普拉哈拉德、大钱沿一、巴尼等一批学者;在人本管理理论,有德鲁克、梅奥、彼特斯、阿吉里斯和卡内基等。这些管理学的大师们在宣传他们的理论同时,自身的声望也堪比时尚明星。近二十年来,一大批华人学者在管理学界虽然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声望。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仍然是在为西方管理理论添砖加瓦。他们虽然有深厚的西方管理学造诣,但并没有博古通今的知识和扎实的古代汉语基础。事实上,要成为中国式管理的大师,其需要具备的知识储备和管理理论修养,在现代管理学科高度专业化的要求下,几乎是一种幻想。曾仕强教授确实是中国式管理的大师级人物。他熟悉中国的经典文献,通晓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他在20世纪80年代宣扬中国式管理时,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才刚启程,通晓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人才几乎已经断代,西方管理学的理论又姗姗来迟。中国大陆后来的管理学学者们几乎都是在学习和追踪西方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在缺乏国学训练和教育的环境下,曾仕强教授在中国式管理的道路上是孤独的。
  
  其次,管理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欠缺。客观说,近20年来,管理学科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除了原先的不计其数的商学院,各种名目的管理研究院、复杂管理科学研究所或中心等也遍地开花。不管是海外名校回来的管理学博士,还是国内培养的博士,其学习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还是以美国管理学理论为主。虽然有不少学者的研究选题,涉及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但他们所应用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均为西方国家管理学界所通用的研究范式,最终还是检验那些西方成熟的管理理论在中国背景下的应用效果。同时,这些学者也是教授管理学及相关课程的主力师资。他们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采纳的或编写的教科书,根本无法脱离美国管理学既有的成熟框架。虽然在国内的一些MBA和EMBA项目里,会出现一些国学经典的课程,这些老师一般都出自中文系、历史系的教授或者寺庙里的高僧,他们具备中国哲学的知识基础,但没有管理应用的思考,更不会有写作中国式管理教材的兴趣和冲动。在国内商业畅销书领域,一批有影响的企业家也不断地着书立说,还配合各种光碟和课程销售。这些企业家的书籍和演讲,使用的管理术语基本上仍是美国管理的标签,核心内容不离成功学。
  
  (二)中国式管理的核心内容很难符合教材编写的原则
  
  教材不仅是课程学科知识体系中核心理论内容的载体,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材编写一般要体现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等原则。从以上三个原则看,要将中国式管理融入管理学教材编写将困难重重。系统性要求管理学的教材编写,把概念、理论和管理应用等管理知识,能够通过一定的逻辑安排(比如大部分教材都沿袭的法约尔的四个职能。本来法约尔提出的是五个职能,只因协调这个职能与其他四个职能均有重叠和冲突而被后来的学者们所批评。)展示出来。中国式管理有概念、有理论,也有应用,如果不参考法约尔的四职能逻辑,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逻辑体系呢?如果像曾仕强教授借用了四职能的逻辑编写出的《中国式管理》(2005),符合了系统性的要求,这种《中国智慧》(2001)借道西方管理学的逻辑框架的管理知识,是否让中国式管理已经打折?全面性则要求教材内容要覆盖管理的主要内容。由于管理涉及和覆盖的主要内容,西方管理学均已先入为主,无论是法约尔的职能说(在美国的管理学教材中,影响比较大的两个系列,罗宾斯和库尔特合编的,孔茨和韦里克合编的系列,均围绕职能说展开),还是唐纳利等人运用的管理工作归类方法(即把教材分为管理学与管理环境、管理工作与组织、管理人、管理生产与运作和新兴的管理话题等五篇),他们的知识体系已经在中国管理学界的几代学者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中国式管理要突破和超越这些内容,任重道远。至于科学性的原则,则是中国式管理的软肋。西方管理学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应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影响组织的管理效率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积累了丰富、系统的组织管理知识,并在西方的组织管理应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式管理所运用的管理哲学,远古可追溯至《易经》,以及后来的诸子百家,其思想渊源博大精深,内容庞杂。这些中国历史上闪光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却与科学不沾边。这些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智慧,依靠个人的“悟性”获得。其有效性因人而异。对当代的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学习和理解这些经典已经非常困难,用其指导管理实践更是难上加难。
  
  三、结束语
  
  我国高校开展管理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这期间基本上沿袭和传播的都是以美国理论为主的西方管理学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式管理在实践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在我国高校的管理学教材中体现中国式管理理论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当前国内研究中国式管理的人才,无论是学科的领军人物还是一般的师资和研究人员都相对比较匮乏;而且由于现阶段中国式管理还未能被成功地从实践经验凝练上升至理论观点,现有所谓中国式管理的核心内容较难符合教材编写的原则,因此如何在高校管理学教材的编写中,突出中国式管理的理论和功效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曾仕强。中国式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曾仕强。中国智慧[M].北京:工人出版社,2001.
  [3]理查德•帕斯卡尔,安东尼•阿索斯。日本的管理艺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
  [4]  Geert  Hofstede.  Motivatio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Do  American  Theories  Apply  Abroad?  OrganizationalDynamics[J].1980(9):42-63.
原文出处:张强,唐泳,卢启程. 管理学教材建设的中国式管理缺失问题研究[J]. 管理观察,2015,29:135-13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管理学原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