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管理思想上,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和兵家、商家都有许多管理之道。法儒道三家主要讲治国、处世之道和用人之道,兵家讲战略战术。治国之道与治企之道相通,商场犹如战场,商家与兵家也有共同点。主流是法儒道三家。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在今天的企业管理上值得借鉴,值得今人继承和发扬。借鉴中当然应该取其精华而弃其糟粕。现就笔者认同的观点摘编一二,供业内管理者参考。
1 、法家的管理思想
法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显学之一。商鞅和申不害是法家思想的奠基者,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荀子学生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着作《韩非子》,糅合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又吸取了部分道家、名家等诸子的思想,构建了严格法、术、势的帝王统治术。法家思想被秦王嬴政所重视,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秦国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指导。
法家管理哲学以“法”为中心,韩非提出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所谓的“法”是指法律、法治;“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亦即政治手腕;“势”则指权力、权威、权势。在法、术、势三者之中,法是中心,术与势是行使法的必要条件。
1.1、“法治”的思想
法家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主张“立法为教”。法是由君主制定,由官府颁布的,编着于图籍之上的成文法。由群臣执行,进行统治。韩非认为,只要“法”不败,就能保持政治的常规。他提出“上法而不上贤”,认为即使由圣贤来管理国家,也不能离开法律制度。“法治”的思想最早是在《管子》中提出的,称“垂法而治”,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依法治国”。法家思想非常强调“法”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韩非子·有度》中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法审则上尊而不侵”等,阐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依法治国,国家就会强,老百姓就安宁,君主统治地位就牢固。此外,韩非还提出了刑法的实施原则,以保证实现法治的预期目的。法家还主张“法不阿贵”,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意。这相对于儒家“刑不上大夫”的观念而言,无疑是一大进步。应该肯定,无论是治国和治企,都应用“法治”来取代“人治”,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2、“术治”的思想
对于如何来实施“法治”的问题,法家提出了着名的“术治”说。“术”指权术,也即是现代管理中的管理方法乃至管理艺术。《韩非子·定法》中说:“术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即:工作岗位的确定要考虑工作任务和工作需要,使职责明确并加以考核。不过,“术”必须要以法的有效性为依据,也就是要保证法的效力。
1.3、“势治”的思想
在强调“法”和“术”的同时,韩非子也强调“势”的重要作用。因为有了“法”和“术”,但如果缺乏“势”(即某些强制性的物质力量),即使有法也会因失效而不能依靠,有术也难以保证臣民服从官方的管理。因此,法的执行,光有“术”还不行,还得要靠“势”。所谓“势”,即权势、权威。韩非子说,“势者,胜众之资也”。他把“势”看作是管理者相对于被管理者的特权或优势,认为使管理得到良性运行仅仅依靠管理者的能力和品德是不够的,必须要拥有“势”,即需要有权威和威信,以位尊权重来保障。韩非认为,帝王之所以为帝王,关键在于有“势”。“势”又分为“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特别强调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保证管理措施得以推行。但“势”不能强调过头,如果以势压人,“治法”就蜕变为“人治”了。
法家认为,“法”“术”“势”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三者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要使三者有机结合,管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韩非以法为核心,实现了“法”“术”“势”的统一,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法治理论体系,是治国的重要指导思想。韩非还比较了法治对于“人治”的优越性。他认为,实行法治,中人之君也可使国治;靠人治,则非要靠贤人、能人、上等智慧之人不可,而这种人又“千世一出”,这就意味着千世而一治。如果抱法处势,中人上人一样能治,即使又有桀纣之类出现,亦是千治而一乱。韩非所论“法治”胜于“人治”的优越性,真乃精妙绝论,可谓切中时弊。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总体上是建立一个君主专制国家,而非民主国家。所以过分强调法治,就有走向独裁的危险。
在现代企业中重视“法”,就是强调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企业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自己的管理制度,也就是“法”,来规范员工行为。合理完善的制度是一个卓越企业所必备的,也是企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员工发挥其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光有制度还不行,制度只有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术”,也就是取考核和奖惩等办法,来保证制度的执行。又因为制度往往会有缺陷,所以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讲究技巧。合理完善的制度、良好的执行技巧,也不能确保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这就需要“势”。管理者要运用好“势”来确保管理效果。管理者的“势”主要是做出表率,树立威信,成为被管理者的榜样。而现在许多化工企业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领导不能以身作则,缺乏威信,即“法”“术”“势”均不行,致使问题频现。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以“法”“术”“势”的管理原则来指导管理过程,以利于企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2 、儒家的管理思想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其经典代表作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主要讲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夸张之说。与法家主张“法治”不同,儒家主张以“礼治”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管理。
2.1、 以礼为治的组织管理模式
儒家的“礼治”,先是用“礼”来建构人群关系体系,依据“礼”来重建或重构社会组织。儒家将人划分尊卑、长幼、贵贱的不同等级,然后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礼。所谓“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即要通过“礼治”,使社会组织中相互差异的人们都按“礼”所规定的名位或名分,各就其位,各安其分,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从而保证社会组织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荀子曰:“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事必有困废之祸。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说明其分贵贱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组织结构的有序化,以此恢复或提高其组织的整体功能。
还要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模式。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不懂得依礼行事的人,就不能自立于社会组织之中,亦无法在其组织系统中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所以是否按“礼”行事,也是社会组织中各个成员赖以发挥其特殊功能的客观依据。
如何使社会组织中的人都能自觉地遵守“礼”呢?孔子认为,唯有使“天下归仁”,“礼”才能真正成为人人都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否则,“人而不仁,如何礼?”孔子所谓“仁”,就是“仁爱”。孔子认为,组织成员之间的互爱,乃是维持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精神依据,也是社会组织之所以具有内在凝聚力的根据所在。所以,孔子特别重视人际间的感情交流,主张以“仁爱”来求得“人和”。
儒家这套把人划分为尊卑贵贱的“礼治”思想无疑是封建思想,现在当然应该摒弃。但是,作为一个组织应该有规矩,并按规矩行事。即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
2.2、 修己安人的管理理念
“修己”就是进行自我管理,“安人”是指管理他人乃至社会。儒家经典着作《论语》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告诫管理者要做到修身立德,否则难以服众。儒家的管理思想认为,要治理国家,首先要管理好人。管理者要想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和修养,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中讲:“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便是这个道理。儒家学说把国家、家庭和个人联系起来,使政治管理与伦理相结合,形成了社会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从自身做起,才能使国家安定,进而治理好天下。儒家特别重视教化和个人修养作用。在追求内圣外王的人生最高境界中,内圣是外王的前提。
儒家的修己安人的理念告诉我们,管理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一个企业的领导,如果自己不能处处做出表率,是不可能管好企业的。
2.3、 以人为本的管理意向
儒家思想突出以人为中心,十分重视人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儒家“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名言中,可以看出儒家相当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人是管理的中心,就是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而且特别强调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既重视个人的主体价值与作用,又主张推己及人,把个体融入和谐的集体之中。还重视对人心的管理,重视个人才能的发挥。民生、民心、民信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就是要给民众以实惠,才能够很好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民众为其办事。百姓的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意义所在。儒家后期的代表人物荀子也主张重用人才,他强调“无能不官”的用人原则。主张培养人才,知人善用和奖罚分明。
今天,我们要办好现代企业,必须认识“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达到儒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管理境界。当然,这里要排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孔孟之道。
2.4 、讲究“诚信”的管理原则
“诚信”是儒家所一贯提倡并力求履行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也是中国古代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思想精华。
对“信”,孔子有许多精辟论断:“民无信不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此“信”是“信任”之意,在人与人交往中,信任是基础或前提。对“诚”,《孟子·离娄上》中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明确提出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也是诚信的一种表现。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不能取不义之财。企业追求利润的过程,不能忽视“义”,应尽社会责任,遵守法律法规,否则会失去发展的大环境的支持,最终走向衰亡。
在儒家“诚信观”的影响下,诚信一直是中国商业道德的首要法则。中华史上十大商人和明清十大商帮,均以“儒道经商”。徽商胡雪岩开办的杭州胡庆堂国药号以“戒欺”“真不二价”而闻名于世。“晋商笃守信用”,徽商亦“贾而好儒”,能够“以诚待人,以信接物”。商会更是注重“片言重诺千金,无食言者可昭其忠信”。他们良好的信用文化成了商家们的成功之道。
儒家的“诚信观”,也是现代企业必须遵循的黄金原则。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的信誉至关重要。“诚信”是企业的品牌,也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没有诚信的企业就无未来可言。国外许多成功的大企业都很重视诚信伦理。但现在国内一些企业视诚信如草芥,为了捞钱,不择手段,坑蒙拐骗,无所不为,缺乏起马的诚信。实在令人可叹,应该惊醒!企业想取得成功,必须把“诚信”作为企业的价值观。
2.5、“为政以德”的管理策略
在治国方略上,法家主张“法治”,而儒家主张“德治”,施行仁政,采取的是“仁”“德”和“礼”的管理方略。“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管理思想。儒家主张做人应该具备诸如仁爱、诚信、和谐、自律等道德准则。依靠领导者的以身作则,进而对下属和民众实行道德教化,是儒家所强调的“为政以德”的管理手段。孟子以“仁者无敌”为最高境界,提倡“爱民”,主张用仁爱的思想去管理国家,达到“富民”的目的。
治企和治国一样,既要讲法治,也要讲德治。先“法”而后“德”,不断提升管理境界。
2.6 、贵和中庸的管理方法
儒家强调“和为贵”,讲究“忠、孝、仁、义、理、智、信”。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文化认为,“和”不仅是管理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方法。在处理一些无关原则的小事情上,孔子认为,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小题大做、不能不团结,否则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在一些原则性强的大事情上,孔子则要求人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是同流合污。
对于如何做到“和”这个问题,孔子也给出了答案:“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告诉我们,中庸是达到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团结和谐,人人都有良好的道德的很好的方法。告诫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别走极端,防止片面性;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太过分,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要协作与和谐。
“和为贵”思想和中庸思想在现代管理中,也有积极意义。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和理解,进而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和睦相处,有利于管理者与下属、同事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管理者在具体的管理事务中既要坚持原则,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又要有和而不同的思想,才有利于活跃企业气氛,塑造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也推崇儒家思想,使之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虽然这是一种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王权的封建思想,但从管理角度看,也确有可取之处,以上所述的六个面可以借鉴。
3 、道家的管理思想
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思想保存于今存《老子》一书中。该书共五千言,皆是为统治者“侯王”出谋划策之论。其论之精要在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就是要求“侯王”合于“道”或“同于道”。
道家的所说的“道”,不仅是指治国的思想和主张,也是指客观事物存在的规律。老子认为,天有天道,人有人道,自然界和社会都有其顺应的规律。道家认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存在着,因而要求人们应该从万物永恒的状态去观察道的奥妙、道的显豁。人类社会也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必须遵守它,按照规律办事。道家还认为,人和自然要协调,强调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做到天地相合,充分融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一切活动都要遵循“道”,以“道”为中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否则将承受惩罚。从道家学说中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方面的管理思想。
3.1 、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老子所倡导的统治术,就是“无为”,其含义就是“莫之命”,就是不对百姓发号施令。这是一个与儒家礼治、法家法治都不同的主张。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无为”的概念。“无为”是道家学说的精髓,也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原则。就是做事情要“道法自然”,顺应事物各自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无不为”的境地。反之,如果做事情只是凭人的主观意愿而不尊重自然规律,就会妨碍“道”的运行而失败。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告诉人们,管理活动如果按照“无为”的原则来进行,就能取得好的效果,也即是“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提倡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让人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顺应自然和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即有“不妄为、不乱为”之意。然而“道常无为”,因此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实有似无,无为而治,达到一种较高的管理境界。即通过最少的、必要的、有效的法律制度把社会干涉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法则,也适用于今天的管理者。在现代管理中,强调“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制度的过程中要顺应自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做到天地相合,充分融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要求管理者不必置身于琐事之中,而是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要下放给下属,这样才能宏观上把握组织的管理目标和愿景,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将决策权下放不是取消任何管理行为,而是进入管理的更高境界。使人人都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成管理者。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实际上更加高效,更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3.2、 以弱胜强的管理策略
在管理艺术上,道家提出了独特的“柔弱胜刚强”的策略,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原理。
《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就是滴水能穿石、以柔克刚的道理。反映在治国、治军上,老子提出:一是“以正治国”。即做好内治工作,加强自己的实力,不但大事、难事必须十分认真、谨慎地干;细小的事和简单、容易的事,也不得大意。二是后动制敌。要求“以奇用兵”,即后敌而动,后发制人。要等待或诱使敌人暴露弱点,然后制之。老子关于以弱胜强的观点,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为此需要创造条件:对内要教育群众,使本国军民都充分了解自己所进行战争的意义,并憎恨敌人的凶残和不义,从而树立起坚强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要进行艰巨的组织工作,把前方、后方一切物质、精神力量都动员起来;对外要做广泛的宣传联络工作,争取多方支持和援助,并分化瓦解敌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哀者胜”。
3.3 、善下的用人思想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老子主张“处下不争”。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意思是说善于做领导的不逞强,自己不表现、不居功,大度地去让下属表现他们的才华,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善于作战的保持冷静而不暴躁、不妄动;善于获胜的不用与敌人交战;善于用人的谦下低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告诉人们,管理者要像江海那样,“善下之”,谦退不争。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把更多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周围。这是道家处理人事关系的基本方略。
要实现无为而治,就必须在干部和员工的使用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善于发现和使用贤人,而且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以充分调动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处处设限,事事干预,更不要不懂装懂,瞎指挥。
4、 兵家的管理思想
兵家思想即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战略思想和战术策略。我国春秋末期由齐国将军孙武所着的《孙子兵法》,虽仅6千余字,却把国家的存亡之道、战事的各个方面讲得十分透彻。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着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一部着作,被列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数千种刊印本,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
《孙子兵法》虽是一部兵书,但其所讲的战略战术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特别是战略决策和经营思想,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中外管理学者和企业家都极力推崇。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日本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大前研一认为“采用中国兵法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比美国的企业经营管理更合理有效”。号称“汽车大王”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老板罗杰·史密斯公开申言:“我成功的法宝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这部兵书总结了春秋无义战的经验,精辟地论述了战争的方方面面。共分十三篇,分别为:第一、始计篇,第二、作战篇,第三、谋攻篇,第四、军形篇,第五、兵势篇,第六、虚实篇,第七、军争篇,第八、九变篇,第九、行军篇,第十、地形篇,第十一、九地篇,第十二、火攻篇,第十三、用间篇。
前三篇都是讲如何进行战略决策。第一篇讲如何制订作战计划,即在庙堂上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五个方面、七种情况,来判断战事胜负的几种可能性;第二篇强调战争耗资巨大,故兵贵神速,宜速战速决;第三篇分析各种取胜方式,强调以智谋攻城,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并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四至六篇主要讲作战指挥、排兵布阵之法。第四篇讲怎样抓住有利战机去夺取胜利;第五篇强调要巧妙指挥,蓄势待发,以实击虚,出奇制胜。而且治军要严,还要善于调动敌人,制造压倒敌人的气势。第六篇是讲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我强敌弱,以多胜少。
第七至十一篇是讲战场上如何随机应变,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即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战争的先机(第七篇);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第八篇);如何选择有利地形安营扎寨,如何观察判断敌情(第九篇);如何利用六种不同地形,采取不同的战术;同时需警惕六种导致失败的原因(第十篇);在敌后九种不同作战环境下采用哪些相应的战术(第十一篇)等。
最后两篇讲特殊战法,即如何以火攻助战(第十二篇);如何利用五类间谍获取情报以取胜(第十三篇)。
《孙子兵法》中把克敌致胜的各种谋略策略,可以说讲全了,也讲透了。它既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着作,也是一部指挥作战、行军打仗的实用手册。
商场如战场,军事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原理基本相同。兵家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方面都有重要借鉴作用。特别是孙子关于战略决策的论述,内容极为丰富,揭示了管理的基本规律,完全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
4.1 、关于战略决策的重要性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是说兴兵打仗是国家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慎重对待,认真地加以考察和研究。对企业而言,制定发展战略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样要认真研究,慎重决策。
4.2 、关于决策应考虑的要素
孙子提出了“五事”的决策要素,即“道、天、地、将、法”。“道”就是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天”,即天时,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泛指机遇;“地”,是地利,即地理环境;将,指的是指挥者的素质,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德”;法,就是法制、规范、准则等。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能深刻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企业在制定竞争策略时,同样也需要认真考虑这五个方面,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4.3、 关于敌我双方的分析比较
孙子列出了七种需要分析的情况:即哪一方君主有道,得民心;哪一方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严明;哪一方兵员充足,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就知道了胜负。孙子强调“人谋”,在未战之前,要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谋定而动”。“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企业同样要深入了解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与自己进行反复研究比较,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4.4 、关于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孙子说:“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海战必殆”。孙子把“知”即信息工作看作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讲了收集信息的许多方法:“相”,即直接观察,或直观调查法;“用间”,即从“知敌之情者”处了解可靠信息广等。又指出,对收集来的信息要分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因为“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所以,要根据真实信息来预测战争的结果,并据此做出决策。孙子认为这项工作很重要,“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不算乎”。
对现代企业而言,信息工作已是赖以生存的头等大事,须臾不能离开。投资上项目、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市场营销,都需要充分信息支持才能下决断。
4.5、 关于决策方案的选择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最佳方案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完胜,而且损失最小。企业同样也要考虑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可见,兵家重决策,主张谋定而后动。其决策思想,不但系统、严密,而且科学、灵活,特别具有实用性。在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研究和掌握《孙子兵法》,应用孙子的决策思想来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必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孙子的许多具体策略战术也很值得借鉴。如“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不厌诈”,速战速决,以及“贵其和,和则一心”的用人之道等,对企业管理者也很有启发。
除《孙子兵法》外,还有“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三十六计”等其他许多兵书,都有值得借鉴的兵家管理思想。如家喻户晓《三十六计》,总结了中国古代兵家的各种计谋,其中的每一计策,均极具参考价值。当然,兵家言战是追求你死我活、我胜你败的结果,而现在的商战则不是你死我活的,还希望合作共赢,但兵家的决策思想和策略方法仍适用于商业竞争。
5 、结语
法、儒、道三种管理思想讲的都是治国之道,各有特色。法家思想的精华当然是讲究人人平等的法治,儒家思想的精华无疑是建立在仁、义、礼、智、信基础上的德治,道家思想的精华则是以自觉为前提的无为而治。
但法儒道三家也各有缺点与不足。法家不太注重人际和谐,儒家不追求效率和效益,道家忽视制度的重要性,而且“法治”太硬,“德治”太软,“无为而治”太散。只有组合运用,威力才会强大。三种管理思想都可以用来治企,但切不可过分强调某一种思想,凡事过犹不及。过于依靠律法治理企业,容易造成员工离心离德,对企业不忠诚。这样的企业一旦遇到重大危机或困境极容易土崩瓦解。而过于注重儒家的思想,又极容易导致一团和气、是非不分、效率低下的现象。道家思想更要在企业充分奠定扎实基础的时候才能导入,否则想无为而治只能是天下大乱。
有人提出,法儒道三家的管理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理想顺序应该是:先以法家思想奠定公司的行为及法度基础;尔后以儒家思想管理公司,营造和谐、诚信的管理氛围;最后达到道家“无为而治”的崇高境界,我很赞同这一观点。
初创基业的企业,必须健全法制,按法度、规矩去管理。做到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赏罚分明。一个国家如果法律不健全,社会就会混乱;一个企业若行事无法可依,很快也会乱套。推诿、扯皮、越权、贪污等问题会层出不穷。而此时如没有律法,即使是再轻的处罚,当事人也会觉得重而不满。只有按明确的规章制度处理,才没人会有怨言。所以,在公司创业之初就要用法家的思想,建立起严明合理的公司规章制度。
确立了严谨的制度,培养依法管理的习惯后,就可以引入讲究中庸、人和的儒家思想。以使大家在共同遵守规章制度的氛围中和谐相处,创造基于律法为前提的情感管理。做到以威慑天下,以德安天下,以诚盈天下。
待企业和谐发展成熟、职工养成高度自觉后,再引用推崇“虚静无为”“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发挥道家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哲学内涵,形成强大的韧性力量,使企业变成一个可以自行运转、良性循环的,强大的、不可摧毁的组织。
兵家思想的精华是战略决策。其克敌致胜的谋略策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对企业而言可称是无价之宝,什么时候应用都不过时。当然现在的市场竞争强调双赢或多赢,而不主张像战争那样的你死我活。
总之,无论哪家思想,都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法家思想治天下,用儒家思想安天下,用道家思想持天下,以兵家思想指导市场竞争,企业就可在商场纵横驰骋,所向披靡。
一、论管理者驭人的重要性刘邦战胜项羽时曾经说过,那是因为他唯贤是用,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杰,皆人杰也,能用之,皆吾所以取天下也。无论是...
铁木真留在后人的记忆中最深的是一个军事天才,其实,铁木真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管理学家,他在草原上推动一场制度改革,以此奠定了竞争优势。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成吉思汗的管理思想研究的管理学原理论文,供大家参考。原标题:成吉思...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实现科学管理仍然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政府部门需要通过高效的管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企业则需要通过管理来协调各部门利益, 实现企业的高效发展。...
周南教授转向和转变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从1978年的1.8%增长到目前的15.5%,从份额角度看差不多是40年时间,10倍速增长.这一发展是内外因素结合的产物,内因是主要因素。但长期以来,知识界对外因谈得更多,也更为肯定。...
秘书学是一门研究秘书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性学科,秘书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我国古代对于秘书活动的研究多为零散的、局部的。①西方现代秘书学传入中国之后,我国秘书学飞速发展,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都有了很大拓展,而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秘...
新梦想的成功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团队的凝聚力、组织的管理模式、内部成员的努力、战略目标的合理下面我想主要从管理及组织行为理论角度对影片中新梦想公司的成功展开分析。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中国合伙人》中的管理学思想探析的管理学原理...
本文通过对西方管理理论与思想史演变的初步研究,提出西方的管理学理论的百年发展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历程与创新的管理学原理论文。原标题:西方管理学理论与思想史发展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对西...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拥有着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文化,如色彩缤纷的彩虹,每个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要继承包容性的传统文化,努力吸收一切他国精粹文化,为己所用。...
玛丽·帕克·福利特作为女性政治哲学家,提出了着名的整体管理理论。福利特管理的核心主要分析和讨论积极共生论,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管理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