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

央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探讨诗词类节目走红的要素

来源:汉字文化 作者:陶蕊
发布于:2021-08-05 共380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中国诗词大会论文范文第四篇:央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探讨诗词类节目走红的要素

  摘要:论文以中央电视台的著名栏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研究了诗词类节目走红的成功要素。中国诗词大会注重选择优质试题,配合大众诗词储备水平,激发观众的人文情怀,在比赛、点评、包装和内容上追求创新,为诗词类综艺节目的表现方式提供新范式。节目以观众为本,尽可能为各年龄阶层的观众提供参与渠道。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诗词类节目;传统诗词;

  基金: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创意研究"相关研究成果;

  引言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16年自主研发的一档原创传统诗词类电视节目。节目巧妙地将中国古代传统诗词艺术与现代化的传播媒介结合起来,在传媒产业迅速发展的当下创新性地借助电视媒介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节目通过比赛形式,让选手充分展现中国诗词的魅力,向观众传递诗词中的美感与意趣,实现对人文情怀的塑造与发扬。

  "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以来,引起了大众的广泛讨论和热烈反响。2017年,微博"中国诗词大会"的话题讨论人数累计26.1万人次,其话题阅读数更是突破了一亿人次,各大官媒也积极参与其中,转发评论,带动了节目网络影响力的提升。节目中的主持人、嘉宾如董卿、康震等更是频频登上热搜榜,足可见这档节目的火爆程度。在同时期大量以高强度竞技性为特色的综艺中,"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一股"清流",以其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成为综艺节目中的一匹黑马。与"中国诗词大会"相似的诗词类节目还有"中国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这些节目播出时都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究竟哪些因素促成了诗词类节目的成功。

中国诗词大会.png

  一、选题优质

  作为一档传统诗词类节目,选题的好坏是"中国诗词大会"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节目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诗词,选取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史诗等多种类型的诗作,并且这些诗作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语文教科书,耳熟能详的诗句为节目带来了广泛的受众基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今日读来仍然令人赞叹。这些诗词或描绘着千年来祖国的壮阔山河、风云变化,或表达着古人们的心绪感怀、慷慨胸臆。节目中出现的每一首诗词,都抒发了古代文人最为真挚的感情,沉淀着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在娱乐化泛滥的时代,电视里充满了太多搞笑、浮夸的综艺节目,浮躁的社会风气使得人们与心中的"诗和远方"渐行渐远。"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正是发现了这一社会现象,在内容选择上有意挑选那些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洗净铅华、熠熠生辉的优质诗句,兼顾诗歌内容的广泛性与当前社会热点的相关性,从而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和对现实生活的理性关注。节目组以满满的诚意打造优质内容,努力提升这档综艺节目的知识价值,让浮躁的心灵能够在快节奏的娱乐时代沉淀下来,携带着同样的诚意去学习诗词背后的历史知识,感受诗词中包含的文化韵味,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形式创新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从众多文化类节目中脱颖而出,让清新淡雅的诗词通过电视媒介绽放出独特的魅力是节目组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除了选题内容之外,节目组在策划时还从节目形式入手,对节目的表现形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给观众呈现出全新的视听感受。

  (一)比赛采用对抗形式,增添观赏性

  "中国诗词大会"在节目形式上的创新使其在其他诗词类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前,许多诗词类节目被做成了教学片,其中包含了很多枯燥的说教成分,过于严肃的节目方式脱离了观众感受,也因此不能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和共鸣感。而"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采用比赛形式,使观众在心情随比赛跌宕起伏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经典诗词的熏陶。这样的益智形式不仅没有影响节目的知识输出,还增加了节目的娱乐性和观赏性,补足了诗词类节目的短处,有利于缓解观众流失的现象。

  (二)点评采用即时形式,增添学术性

  节目的点评环节采用了即时形式,评委席上的专家学者在选手答完题后即时对诗句内容进行解读,介绍诗词作者的生平经历。专家学者平易诙谐的点评恰到好处地缓解了选手比赛时的紧张气氛,也提高了观众对诗词文化的接受效果,扩充节目的知识容量。节目完美地实现了竞技比赛的快节奏与讲诗讲故事的慢节奏的相对平衡。例如有一次填字时说到杜甫《旅夜书怀》,现场的老师就围绕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杜甫的晚年生活进行了适当的讲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古人的怅然无奈和孤寂悲愁就这样通过即时的讲解传递给观众,在激烈的比赛之余加深观众对这首诗的感性理解,产生情感共鸣,使比赛节奏舒缓有致。

  (三)节目采用主题化包装,增添意境美

  宗桢、刘雪芹(2019)认为:"场景的搭建往往是决定观者是否能够身临其境的最直接因素。"为了营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比赛场面,对节目进行整体包装,"中国诗词大会"综合运用了恢弘磅礴的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手段,打造了全方位的意境之美。"舞台布置主题化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采用的是中国风的舞台布置主题。在国风的整体基调下安排多种多样的舞台背景,如水墨画、卷轴、城门、莲花、锦鲤等,这些蕴含了中国文化元素的事物排列疏密有致,成为古典诗词节目的独特载体和陪衬,巧妙地为内容和细节的展现助力,也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学享受。同时,节目在选手思考、作答、答案公布和专家讲解的不同阶段播放不同的中国风配乐,这些音乐或激昂或舒缓,展现中国意蕴,也在声效方面恰当地配合节目的行进节奏和观众的情感变化。

  (四)比赛形式多样,增添趣味性

  为了避免背诵诗词名句的僵硬模式,节目组还设置了飞花令、出口成诗、你说我猜等挑战性更高、趣味性更强的诗词展示形式。例如在第二季第四场中,选手武亦姝与陈思婷进行飞花令挑战,要求两位选手在短短几秒的反应时间内轮流说出带有"月"字的诗句,两人比拼了七个来回,最终武亦姝胜出。飞花令是古人行酒令时为助兴取乐而创造出的一个文字游戏,"中国诗词大会"将这一游戏加以改良后引入综艺,为比赛增添了新颖的趣味形式,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美学体验的同时也赋予传统的诗词游戏以新的生命。

  三、观众为本

  不同于当今大多数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选择参与嘉宾时并没有将目光放在明星上,而是很好地利用了新媒体的特点,让普通的观众拥有参与录制节目的机会。节目组敏锐地意识到观众对于一档文化类节目的重要性,因此在节目创作的过程中一直秉持着观众为本的理念。百人团的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年龄跨度也很大。其中,有儿童和青少年,有世界名校的在读学生,有卖馒头的大哥,也有爱好诗词的农民。这样广泛的参与基础和包容性,拉近了节目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减少了综艺节目与观众之间的隔阂感和疏离感,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观众都能对节目感到亲切,从而提高节目的播放效果,接收到不同角度的反馈。

  "在'秀'相对弱化的前提下,节目中的'人'成为节目的绝对核心。"为了实现节目受众的最大化,"中国诗词大会"运用网络平台,争取了许多潜在受众。节目与在线用户多的视频平台优酷和年轻群体常用的哔哩哔哩合作,开设节目的官方微信、微博,方便观众在各个平台进行讨论。将节目精华制作成便于传播的网络微影像,网络微影像进一步拓宽了网络公共话语空间,并且开放了场外观众同步答题的模式,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在招募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选手时与日活量极大的抖音APP合作,开放抖音联合通道。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节目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经典诗词的传播渠道。

  综上所述,优秀的中国经典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更应该在新时代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来源于其优质的内容,富有创意的形式和以观众为本的态度,这是经典诗词借综艺媒介传播的一次优秀尝试,在产生娱乐效果的基础上更凸显了积极的社会效用。之后的创作者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创作出有温度,有诚心的电视节目,让更多优秀的传统诗词文化得以传播,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张利英2016《<中国诗词大会> :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中国广 播电视学刊》第9期。

  [王珊2017《文化中国,诗意人生--谈<中国诗词大会>传达的文化自信》,《电视研究》 第9期。

  []安晓燕2018《对国内"慢综艺"节目的思考》,《中国电视》 第8期。

  []殷文、子钰2018《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情感能量与社会效用--以<朗读者>为例》,《今传媒》第9期。

  匡华、易媛2018 《网红现象的审美危机》,《今传媒》 第10期。

  []刘雯、杨晋2018《互联网视阈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研究--以<汉字英雄>节目为例》,《汉字文化》 第22期。

  0]易媛2018《<朗读者>开场白的辞格研究》,《青年文学家》第27期。

  0]黄立安2019《欣赏花开四季品味诗词文化--谈<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传承与创新》,《当代电视》 第4期。

  []张小凡、徐爽2019《浅析网络综艺节目中的非语言传播-以<火星情报局>为例》,《大众文艺》第2期。

  0张小凡2019《浅析古装剧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为例》,《艺术科技》 第8期。

  []宗桢、刘雪芹2019《影视作品中非语言符号的应用与传播-以电视剧<都挺好>为例》,《汉字文化》 第20期。

  [薛芳芳2019《浅析媒体消费文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影响》,《戏剧之家》 第29期。

  0]张小琦2019《李白的饮酒诗研究》,《戏剧之家》第33期。

  0]杨晋2020《影视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共生问题探讨》,《汉字文化》 第16期。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原文出处:陶蕊.诗词类节目走红的原因探析——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汉字文化,2021(07):41-42+6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广播电视论文

1.将微信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2.打开微信扫一扫从相册识别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QQ号

3008635932

2.打开QQ→添加好友/群

粘贴QQ号,加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