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

语言形式与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关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5-17 共7413字


论文摘要
  言语交际是“至少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以人际交往为目的的言语活动”。

  言语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与接受者的接受程度密切相关。而影响接受者接受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正如解释水平理论所指出的: “人们对认知客体的心理表征具有不同的抽象程度即解释水平,而解释水平取决于人们所感知的与认知客体的心理距离,进而影响了人们的判断与决策。”因此,为了言语交际顺利进行,表达者在表达时往往需要考虑如何调节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表达者如何调节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我们认为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利用情感因素。表达者可以通过选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引发接受者不同的情感体验,以此来调节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本文便从言语交际中情感如何能影响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以及表达者如何选用语言形式来引发接受者不同的情感体验,以此改变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两个方面来做探讨。

  一、情感与言语交际中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1396是指“个体对另一个体或群体亲近、接纳或难以相处的主观感受程度。表现为在感情、态度和行为上的疏密程度,疏者心理距离远,密者心理距离近”。1396—1397也就是说,心理距离是人们在交际时彼此心理上的接受程度。这种接受程度取决于“人们对某事物接近或远离其参照点( 自己、此刻、此地) 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经验”。

  这种主观体验“根据事物在不同维度上与参照点的距离”,可以体现为以下四种: “时间距离以“此刻”( now) 为参照点,指个体对事件发生时间远近的知觉; 空间距离以“此地”( here) 为参照点,指个体对空间远近的知觉; 社会距离以“自己”( self) 为参照点,指社会客体与个体自我差异大小; 假设性是以“现实”为参照点,指事件或客体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或与现实距离的远近”。

  这四种距离,都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主观体验,形成心理距离,也就是说,这四种距离都可以通过心理距离体现出来。

  在言语交际中,不管是由这四种中的哪种距离所形成的心理距离,都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心理距离是人们对物理距离感知的主观体验,其中包含大量情感因素的成分”。

  因此,这四种距离形成心理距离时,都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情感体验会直接导致心理距离的变化。一般来说,“人们对于能引起积极情绪的对象,心理距离会更近; 对引起消极情绪的对象,心理距离会更远”。

  因此,在言语交际中,接受者对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衡量会随着接受者情感、情绪的变化而改变。可见,情感是影响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重要因素。

  因此,表达者要根据一定的表达内容来调节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就需选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来激发接受者相应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表达者的语言表达形式,直接影响着接受者的情感体验,影响着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我们便探讨表达者如何选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引发接受者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影响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变化。

  二、不同的情感体验与言语交际中心理距离的变化类型

  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远近与情感的疏亲是成正比的。因言语交际是以人际交往为目的,因此,一般来说,表达者都希望接受者乐于接受其表达内容,因而往往选用能激发接受者积极情感体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以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但也有某些表达内容是需要通过情感的疏远,拉远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才能更好地被接受者接受的。此外,还有些言语交际不需要表达者花费心力来影响接受者的情感,以此改变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因此我们便不作探究。下面我们就以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心理距离拉近和拉远两种情况作探究,分析影响心理距离变化的情感类型及语言表现形式。

  ( 一) 积极情感体验与双方心理距离的拉近

  言语交际中,双方心理距离的拉近,需要激发接受者的积极情感。而表达者选用哪些语言形式来激发接受者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呢? 这就需要联系言语交际的特点来分析。

  言语交际从其过程来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所谓“互动过程”,从情感社会学角度来说,即是“一种给予和获得有价值资源的过程。个体付出某种资源是为了获得更有价值的资源”。

  146在互动过程中遵循公平原则,便会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社会学分析家乔治·C·霍曼斯( George C. Homans) 所认为的: “当人们知觉到奖励的分布是公平的———即参与交换的每一个人获得的奖赏与他们的代价和投资成比例时,人们将体验和表达积极情感。如果与情景中的他人的代价和投资相比较,某人没有获得与投资、代价成比例的奖赏时,这个人将‘表达我们称之为愤怒的情感行为’( Homans,1961) 。”149因此,在交际中要使接受者乐于接受,表达者就要付出某种努力使接受者感受到交换的公平,由此让接受者体会到积极情感。

  一般来说,在表达目的一定的情况下,表达者常常通过满足接受者的一些需要来引发接受者的积极情感。一般而言,所满足的接受者的需要常常体现在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中意动需要中的“尊重的需要”和审美需要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两方面来探讨。

  1. 满足接受者受尊重需要引发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言语交际中,表达者对接受者受尊重需要的满足,往往体现在称呼语的选用或从接受者角度来言谈的情况中。

  首先,称呼语是最直接反映和影响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语言形式。从表达者的角度来说,一般而言,“当交际双方心理距离较远,为陌生人或感情不深厚时,往往使用较正式的或礼貌的称呼”。

  这种正式或礼貌的称呼,对于接受者而言,保持适度的距离就是一种尊重,因此能引发积极的情感。当然,在言语交际中,表达者也会选用一些称呼语来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如用血缘亲属称谓语来称呼毫无血缘关系的情感不深厚的人甚至是陌生人; 或者用第一人称复数来代替第一人称单数,或第二人称; 用第三人称来代替第一、二人称等,这在古伟霞( 2006) 《指示语和心理距离的语用分析》、齐艳冰( 2009) 《第一人称复数 we 透视的心理距离现象分析》( 《考试周刊》,2009年第 4 期) ,陈红波、马艳红( 2010) 《心理距离对人称指示用法的影响》(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 12 卷第 1 期) 等文章中都有探究。

  “若双方很熟悉,心理距离很近时,人们不再使用这种礼貌称呼。”这让接受者体会到亲近感,因此也能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卢鑫莹( 2013) 《敬谦称谓的认知选择与礼貌的心理距离》(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 年第 7 期) 一文中就有探讨。当然,出于尊重、抬高接受者的需要,表达者也常常从交际双方的多重关系中,选择更切合语境的、更有利于实现表达目的的、关系距离较远的称呼语来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如: 电视连续剧《娘家的故事》( 上部) 第 16 集中,老校长何守杰的女婿沈建弘在创业初期遇到了种种困难,在保险公司试用期期间,联系了一大客户,可久久攻不下。恰好此大客户江董是何守杰以前的学生。为了帮女儿、女婿一把,何守杰破例不顾老脸去求江董帮忙。在何老校长见到江董,一番寒暄并说明来意之后,江董找出了沈建弘递来的材料给何老校长看。接着有以下对话:

  江 董 : 老师,您看看这是不是您女婿沈建弘拿来的保险资料?

  何老师: ( 翻阅) 是的,可能是的。啊,小江啊,我,喔,不不不,江董,你看看能不能卖我这个老面子呢?

  江 董: 老师,您快别这么说了。您都亲自出马了,我还有什么二话呀! 老师,您放心,我会按照您的意思去办的。

  何老师: 那就太谢谢啦,我就不打扰了。

  噢,这件事请你不要跟我女婿提起。

  江 董: 不是您女婿让您来的吗?

  何老师: 不是,他不知道。他呀,刚刚做这个工作,刚刚起步,所以呢我想帮帮他。江 董: 哦,原来如此。他的运气可真好,有老师您这样的替他着想的岳父大人。

  老师您放心,我会成全您对您女婿的好意的。

  何老师: 那谢谢啦! 谢谢江董!

  江 董: 唉,您就叫我小江。

  何老师: 好,谢谢! 谢谢!

  在这段对话中,老校长何守杰与这个江董是师生关系,何老校长称呼其为“小江”,才能体现师生间的亲密关系; 但何老校长在称呼其“小江”后,却连忙改口,“不不不,江董”,最后言谢时,也说“谢谢江董”。

  “江董”这个称呼是从职位角度来称呼的,“小江”是从师生关系来称呼的。从社会关系来看,“江董”这个称呼比“小江”这个称呼,在心理距离上更远; 但在何校长有求于这位学生,这样的语境下,何老校长从其现在的职位来称呼他,是对他能力的肯定,更能体现对他的尊重,更能引发对方的积极情绪; 这样可以缩短在请他帮忙这件事情上的心理距离。

  这位学生见老师亲自出马为其女婿引荐,也明白老师称呼他为“江董”的心理,痛快答应老师之后,说“您就叫我小江”,把二人的关系由刚才事务上的“请求者与被请求者”的关系拉回到师生关系,回归到师生间的亲密,消除老师的尴尬心理。

  其次,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还可从考虑对方感受的角度来选用语言表达形式,以此满足接受者受尊重的需要。

  如《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章》中,左师触龙最后能说服赵太后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就是因为触龙不是把她当作国家机器,而是把她当作普通人,考虑到了她作为母亲最基本的受尊重的需要。触龙进谏的背景是: 赵太后刚执政,秦国就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国出兵相救的条件是: 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在赵国危在旦夕的情况下,以长安君做人质来换取齐国的援助,实乃举国存亡的关键,是普通人都能明晓的。但作为一国之君的太后却不肯。

  大臣们越极力劝谏,太后越发不肯。在这种情形下,触龙求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入而徐趋”后,并未直接谈太子为人质之事,而是先从日常饮食、身体健康谈起,关心太后的饮食健康,这番关心让太后脸色稍微缓和些。随后,触龙又以父亲的身份请求太后给他小儿子安排职务,太后便笑着和他讨论:

  丈夫、妇人谁更疼爱自己的子女。在此情景下触龙便乘机说出了此次拜见所要表达的真实想法: “父母之爱之,则为之计深远。”这番话让赵太后幡然醒悟,欣然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触龙之所以能说服赵太后,是因为他明白赵太后的顾虑,考虑到了赵太后的切身感受。群臣进谏,都希望以长安君做人质换来国家的太平。但他们却疏忽了: 赵太后是长安君的母亲,有着母亲的担忧与不舍。群臣越是从国家角度来劝谏,赵太后越觉得群臣只把他们母子当作国家机器,弃他们母子之情于不顾,也就越发生气和固执。赵太后此时的“不明事理”,就是因为她困在母子之情中。因此,触龙求见时,便从关心赵太后的饮食健康说起,把二人关系从君臣关系转换到平常友人间的寒暄,这让赵太后体会到作为平常人的尊重,由开始的“盛气而揖之”到“太后之色少解”,双方心理距离开始拉近。随即又转入父母疼爱子女这个问题的讨论,这个讨论击中赵太后的心结,让赵太后体会到触龙对她和长安君的关心,由此也就引发了赵太后愉悦的情绪,即“太后笑”。

  这种情感、情绪的变化进一步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最后太后接受了触龙的建议,答应“恣君之所使之”,同意长安君为人质。触龙的进谏也便成功实现。

  由此可见,从对方角度考虑,选用满足对方受尊重需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也是缩短交际双方心理距离常见的方式。

  2. 满足接受者审美需要引发的积极情感体验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指出人的需求除了意动需要、认知需要外,还包括审美需要。在言语交际中,满足接受者的审美需要,能引发接受者的审美愉悦,进而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因美感的产生需要接受者与审美对象保持审美距离,也就是英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 Edward Bullough,1880—1943) 的“心理距离说”中所指出的: 创造者或欣赏者要抛开对象的实用价值和现实的功利性,保持一定距离; 同时这个距离又不能太远,也 就 是 对 对 象“既 要 超 脱,又 要 有 切 身 的 感受”,这样才能领略到它的美。因此,在言语交际中,要让接受者与表达者真实的表达内容( 辞里) 间保持一定距离,表达者往往采用言外之意的形式来表达。

  对于接受者而言,要理解表达者的言外之意,就需要联系语境及辞面进行思考。通过对特定语境下辞面的联想、想象或推理,寻找到辞面与辞里的联系,进而实现对辞里的理解。接受者在发挥联想、想象或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在辞面及语境限定的范围内,体会到思维驰骋的自由和快感; 由此带来审美体验。正如俄国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所说: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言外之意的表达形式,在形式上增加了接受者理解的时间长度和难度,让接受者体会到思考的乐趣,也便体会到美感。而美感体验所带来的积极体验,也就能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也就能使言语交际顺利完成。如下面的例子:

  一次,明太祖朱元璋雅兴大发,派人请周玄素,让他立即在宫殿的大墙上绘制巨幅“天下江山图”。周玄素害怕了: 只要有一点不合皇帝心意,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他灵机一动,回答道: “微臣未曾周游天下,不敢奉诏,臣愿陛下启动御笔,草建本国规模,臣再润色一二。”朱元璋听罢,押笔勾画出了大致轮廓。之后,朱元璋便让周玄素加以润色。周玄素闻命启奏道: “陛下山河已定,岂可再有改动?”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周玄素巧妙地避免了杀身之祸。———( 《语言艺术欣赏之一·周玄素巧答免杀身之祸》)天下江山是皇帝的基业,为其画图,是一件既谨慎又危险的事,稍有不慎,就会招致杀身之祸。周玄素为规避风险,使了一个小计谋: 让皇上画轮廓,自己再润色。而当明太祖画好后,周玄素又以一句巧妙的话,既没得罪明太祖,回绝了画画,还奉承了明太祖,博得其欢心。

  周玄素的这句“陛下山河已定,岂可再有改动?”从辞面来讲,是指: 陛下山河图已经画好,怎么还要修改? 但“山河”对于国君来说,又有着特殊意义,即指天下江山、国家社稷。因而,作为国君的朱元璋听到此话时,就能从图中所画的自然界的“山河”,联想到表示国家、天下的“山河”这个词。

  因此,周玄素借表示“自然界的山河”的“山河”这个词组,来暗指“国家”这个词。词形相同,但词性和意义不同。借同形的辞面,传达了“您的天下已定,千秋万代,不会再有改动”这样的“言外之意”。所以,朱元璋根据当时的语境,对辞面的“山河”进行了联想,通过联想明白了周玄素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既让朱元璋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思考的乐趣,领略到周玄素表达的巧妙,产生了美感体验,又从周玄素的话中听出了奉承,这也就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因此朱元璋听后非但没有怪罪周玄素,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周玄素也就避免了杀身之祸。

  如果周玄素不用言外之意的表达形式,直接告诉朱元璋不愿意为其画画,这样的表达也就是在违抗圣旨,那就会使双方在情感上疏远,心理距离也会疏远;触怒龙颜的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可见,同样的表达内容,采用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让接受者体会到美感,激发接受者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更能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更有利于表达目的的顺利实现。

  ( 二) 情感的疏远与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拉远.

  在言语交际中,有时需要表达者选用疏远交际双方情感、拉远双方心理距离的语言表达形式,才能实现表达目的。我们也以称呼语的选用为例,举例分析。

  如《娘家的故事》( 上部) 第 10 集中,沈娟通过哥哥沈建弘的妻子小西的大姐夫李平介绍了一份工作,是在担任教务主任的李平的学校当老师。可沈娟在上班的第一天就迟到,而且走错了教室。正当她慌乱的时候,在二楼走廊上遇到了李平。于是有以下对话:

  李平: 沈老师,你怎么现在才来?

  沈娟: 大姐夫好,其实我来了一会儿了,只是我找不到三年五班的教室。

  李平: 三年五班在三楼,这是二楼。

  沈娟: 喔,唉,我早该听小西的话,早一点来学校熟悉环境的。我先走了,大姐夫。

  李平: 沈老师,今后在学校,请不要叫我大姐夫,要叫我李主任。

  沈娟: ( 停顿了几秒,深思小许) 噢,知道了,李主任再见。

  李平和沈娟既有亲戚关系,也有着工作上教务主任与普通老师的关系。虽然是在学校走廊上遇到,沈娟仍从较亲近的亲戚关系称呼李平“大姐夫”。而李平却称呼她“沈老师”,并告诉她“今后在学校,请不要叫我大姐夫,要叫我李主任”。在亲戚关系与工作关系中,李平是从后者的角度来进行言语交际的。李平选用这种表达方式是为了疏远双方的情感,拉大双方的心理距离。

  李平之所以这样表达,是因为沈娟见面就称呼他“大姐夫”,而当时谈话的地点是在学校教室的走廊上,而第一天来上课的沈娟居然迟到了。在这样的情景下,李平为了让沈娟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在学校,让她把二人关系由亲戚关系转变到工作关系中; 同时李平怕沈娟依仗亲戚关系,在以后的工作中拖沓、不负责,给他制造麻烦和不好的影响( 因为沈娟是他推荐来的) ,所以,李平采用拉大双方心理距离的表达方式,是想让沈娟明白: 她是学校的老师,而他是学校的教务主任,如果沈娟在工作上出现任何问题,他都会像对待其他老师一样,一视同仁地追究责任。因此,沈娟听后“停顿了几秒,深思小许”,改口称他“李主任”。沈娟在放学后,和母亲谈起第一天上课情况时,告诉母亲: “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噢,就是小西的大姐夫,他不只是外表严肃,对老师要求也很严格的。我真怕他对我有什么意见。”从沈娟对母亲说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李平的表达目的很好地实现了。

  可见,拉大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往往是出于让接受者转变认知语境的需要,是为了让接受者更好地领会表达者的表达内容。因此,表达者往往选用疏远交际双方情感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以此疏远双方的心理距离,并最终实现交际目的。

  综上所述,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是可以改变的,会随着表达者表达内容的不同而拉近或拉远。因心理距离包含着大量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因素,情感便是影响心理距离变化的一个直接的和重要的因素,因此,表达者可以通过影响接受者的情感体验来改变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若是要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就要让接受者体会到积极的情感,就可以选用满足接受者受尊重或审美需要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表达; 若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而拉远双方的心理距离,就需要选用双方情感距离较远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对于“情感对言语交际中心理距离的影响”这个课题,本文所作的探究只是冰山一角。因心理距离可以从时间、空间、社会关系及假设性四个维度来形成,因此在这些不同的维度中,具体选用何种形式来影响接受者的情感体验,还需要深入探究。此外,因情感是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重要影响因素,那么在言语交际中,哪些语言表达形式往往会引发接受者消极的情感体验,会拉大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进而影响表达目的的实现,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者们进一步研究。

  因此,情感对言语交际中心理距离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毅,钱为钢. 言语交际学[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3: 11.

    2.李雁晨,周庭锐,周瑗. 解释水平理论: 从时间距离到心理距离[J]. 心理科学进展,2009( 4) : 667.

    3.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 心理学大辞典: 下[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广播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