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

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现状分析和培养建议

来源:职业技术 作者:刘新愿
发布于:2018-08-06 共3871字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 还应培养其人文精神, 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与人文素养, 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本文就人文精神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对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历史; 历史教学; 人文精神;

历史教学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in History Teaching

  LIU Xinyuan

  Henan Shangshui Teacher Training Schools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teachers' teaching purpose is both to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and to cultivate their humanistic spirit, so a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 history accomplishment and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 Finally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humanistic spirit, and suggestions on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cultivation in history teaching are put forward.

  Keyword:

  history; history teaching; humanistic spirit;

  0 引言

  人文精神, 简而言之, 主要指的是对人的价值、尊严的维护与追求, 并对人类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对于中学生而言, 其正处于接受教育的阶段, 对人的历史存在模糊的认知, 历史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过去的时代, 领悟其中的精神文化, 并进行传承与发扬, 使学生在历史的熏陶下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从而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养。俗话说:“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 能理解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 从而明确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学生缺失人文精神

  当前, 大部分家长与学校都会认为学生应当以学习为主要目的, 并应通过多种手段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但却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与综合素养的培养, 导致其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由此可见, 学生的成绩与素养并不是完全对等的, 部分学生成绩较好, 但却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推进, 近几年来, 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综合素养, 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往, 人们在对一所学校进行评价时, 评价的指标往往是这所学校的升学率、师资力量等, 而从未考虑过一所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风气。人文精神与思想品德长期得不到重视, 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了畸形发展, 形成不健全的心理与人格。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学生而言, 最重要的不仅是成绩, 还有健全的人格与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往往认为语数英才是重点学习的课程, 而历史仅仅是讲述过去的事情, 做到深刻记忆就可以了, 不需要深入进行学习。历史教师也并未完全意识到历史的价值与作用, 甚至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并让其重点记忆考试容易考察的内容, 仅此而已, 并没有期望学生能从历史中获得思考与感悟。这种学习观念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偏科, 并忽视了历史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2 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路径

  2.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历史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 并让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去寻求答案,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 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然而,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让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导, 教师处于被动的地位, 而是历史教师通过提问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来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了解教材中所讲述的历史事件, 并作出反思。因此, 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考虑学生的想法与感受, 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深刻了解教材所讲的内容, 并得到启发与熏陶, 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如在学习到香港、澳门回归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询问学生几个问题, 并让学生相互间进行讨论, 并说说自己的看法。由此, 加深学生对该章节内容的理解, 并意识到香港与澳门的回归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而是中国人经过100多年的抗争与努力夺回的领土;与此同时, 香港与澳门的回归还预示着祖国综合国力与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 并已经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这种讨论式的互动学习, 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能让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并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含义, 从而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强化其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将来能为国所用,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2 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尽管教师已经意识到历史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 但其不能采取强硬的灌输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样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 历史教师应当放下教师身上的架子, 做到与学生平等、和谐相处。也许有人会觉得教师如果没有了高高在上的权威与威信, 容易受到学生的轻视与冷落,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 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与教学的顺利进行。其实不然, 对于处于叛逆阶段的学生而言, 教师管的越严, 其越容易反抗, 最终同样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 教师应当尝试与学生平等相处, 了解其内心的想法与感受, 并根据学生的看法来适当调整自己教学方式, 从而让学生爱上历史, 并乐于学习历史, 在次之后, 学生则更容易体会到教师所讲内容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 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如在学习到春秋历史时, 教师可采取包围式的教学方式, 即让学生围成一圈进行教学, 并向朋友询问学生学习过《论语》的哪些内容, 具体介绍孔子做了哪些事情, 从而引发学生踊跃发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 的确有着较高的成就, 其部分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明智的, 如“温故而知新”则告诉我们要时常回想过去所学的知识, 不断促进自己的发展。但有些思想却并不符合当代发展的需要, 如“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将小人与女子视为同类, 这种思想具有严格的等级观念, 弱化了女性的地位, 与现代男女平等的观念严重不符, 并不值得推崇。通过这种面对面、和谐的教学方式, 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所收获的感悟也会越多。一般而言, 人的语言与说法方式是最容易暴露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的, 教师可通过平等的交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 对于部分思想过于偏激的学生, 历史教师应当循循善诱, 采用委婉的方式进行教育与指导, 从而纠正其错误、偏激的思想, 并让其获得新的体会与感悟, 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教学的效果。

  2.3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

  历史是最典型的社会学科, 其具有十分明显的人文性, 内容不仅包括经济、政治, 还包括文化、艺术以及科技等, 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 历史教师要对本课程教学引起重视, 重点挖掘历史中的人文元素, 让学生感受到先人的智慧。但由于年代较为久远, 教师在进行挖掘与整理历史中的人文素养时难免会觉得困难, 其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 找到历史学科与人文精神的联结点, 从而便于学生吸收与消化, 并将人文素养转变为自身的品质。与此同时, 在讲解某一历史人物时, 教师应当事先熟悉人物的生平事迹, 并通过详细介绍其事迹, 让学生对该历史人物产生钦佩、敬重或者同情之情, 从而不断提高其自身人文素养。在中国历史上, 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物很多, 他们中有人自强不息、有人忧国忧民、有人博学多才、有人舍身取义……, 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精神, 是永不过时的, 值得学生学习、致敬。

  如在学习到有关唐朝诗人的内容时, 教师可询问学生学习过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哪些诗,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背诵, 并询问这些诗具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 想到了写什么等等, 通过与诗文进行联系, 拉近学生与唐朝诗人的距离, 并让其体会到诗人是如何利用诗句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让我们感受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简单的诗文学习, 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具体形象, 并从中获得启发。此外, 教师在讲解课文时, 不应忽略历史人物的讲解, 如在讲解岳飞这一历史人物时, 教师应讲解的重点在于突出岳飞保卫家园的决心, 从而让其受到启发, 并怀有强烈的家国意识, 在未来的发展中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3 结语

  在历史课程中, 大多数历史教师并未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甚至认为历史课程无足轻重, 从而忽视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然而, 历史是岁月的积淀, 是国家、社会以及人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回望的过去, 只有回顾历史, 才能做出反思与改变, 从而获得更为长足的进步。于学生而言, 其正处于叛逆阶段, 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也并未具备足够厚实的人文素养。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对历史进行深入的挖掘, 并通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等手段来加深学生对历史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并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广生.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精神培养[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 2015, (28) :136-137.
  [2]吴祥美.初中历史教学应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重任[J].读与写旬刊, 2012, (03) :109-110.
  [3]赵雅娟.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之我见[J].甘肃教育, 2011, (15) :92-93.
  [4]赵云飞.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神州旬刊, 2011, (11) :79-80.
  [5]肖鹏.浅谈高中历史教学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大江周刊:论坛, 2012, (12) :278-279.
  [6]黄连姬.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探讨[J].学周刊, 2017, (29) :46-47.

原文出处:刘新愿.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职业技术,2018,17(01):91-9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