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精华版8篇范文)

来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董军
发布于:2020-04-08 共5989字

  古代文学作品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尝试分析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体现,不仅是学术讨论的重点内容,同时还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珍贵文化资源。本文整理了8篇优质“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精华版8篇范文)之第一篇:略谈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

  摘要:古代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历经数百上千年的时间考验, 历代以来为人们所传诵。但由于中国古今文化差异较大,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 不少读者心存茫然, 不知从何处着手。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是通过阅读, 充分了解作品相关的时代文化背景, 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去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就会让自己的心灵穿越久远的历史时空, 与数百上千年前的那位作者发生精神的共鸣。

  关键词:古代文学,阅历,背景,欣赏

  古代文学作品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是我们需要加以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实现当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珍贵文化资源。但由于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具体历史文化环境下的精神产物, 而中国古今文化差异较大, 根据自己阅读、欣赏与教学实践的一些心得和经验, 就如何阅读、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几点参考意见。

  一、结合人生阅历去阅读与欣赏

  文学的源泉是五彩缤纷的人类生活, 文学作品是作家对人类生活予以审美观照下的精神产物。与此相应, 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 读者也首先应该注意从人类生活这一根本点出发。而人类生活之于读者的主要体现, 就是他 (她) 的人生阅历。在很大程度上, 人生阅历影响并制约了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当我们注意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 静心阅读、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时, 就往往能够为作品的内涵与魅力所感动, 从而让自己的心灵穿越久远的历史时空, 与作者产生精神的共鸣。

  二、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文化背景

  注意了解与作家、作品相关的时代文化背景。这正如法国艺术批评家丹纳所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 一个艺术家, 一群艺术家, 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 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尤其在阅读、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时, 这还是不可或缺的, 否则就容易导致对作品的肤浅理解乃至误读。

  我们以杜甫《兵车行》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兵车行》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之一, 诗中写道:“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一般认为, 这四句是全诗中最为深刻的内容。为什么说它深刻?它的深刻性在哪里?这就首先需要读者了解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社会中, 小农生产一直占据经济的主体地位, 青壮年男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决定作用。这种现实决定了人们的意识, 重男轻女具有现实的物质基础与存在的合理性, 故而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传统。当一代封建王朝天下太平的时候, 重男轻女实属于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但《兵车行》所写却是“生男恶”“生女好”, 人们的普遍心理居然重女轻男, 显然是一种反常的状态。这种心理之所以流行, 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治者好大喜功, 穷兵黩武, 连年抓丁开边, 致使青壮年男子大都战死边关;女子却不用当兵打仗, 因而长成后可以出嫁比邻, 成为父母老年人生的一线指望。因此, 《兵车行》的深刻性在于, 它把笔触伸向隐性的社会心理层面, 在深层次上揭示出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残酷无情, 从而使诗歌的批判力透纸背。

  还需一说的是, 白居易《长恨歌》继承了《兵车行》的艺术手法, 描写杨玉环被玄宗宠幸, 全家富贵, 世人欣羡, 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是:“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这两句诗歌, 我们也只有了解并结合重男轻女的文化传统, 才能更好地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批判性。

  三、不能以影视剧的观赏代替原着的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古代文学名着的影视剧改编比较红火。《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四大古典文学名着, 以及《聊斋志异》的部分篇章, 都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 播出后也很受广大观众的欢迎。这对于普及古典文学名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来说, 是一件大好事, 可谓功莫大焉。但在另一方面, 不少观众由此形成一种认识的误区, 认为观看了古典文学名着改编而成的影视剧, 就可以省去阅读原着的功夫了。在数年来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发现有不少同学也持有类似看法。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对我们阅读、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有害而无利。根本原因在于, 文学与影视虽然同为当代重要的艺术门类, 但两者差别甚大。文学是语言艺术, 影视是视觉艺术;文学以文字构建艺术世界, 影视则以画面与声音构建艺术世界。文学与影视性质不同, 把握世界的方式有差异, 决定了两者即使对同一故事的叙述也必然呈现迥异的面貌。因此, 观众观赏影视剧作, 不可能代替对其所由改编的文学原着的阅读, 反之亦然。

  我们不妨以《水浒传》为例。目前, 根据《水浒传》改编拍摄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已有两版。旧版电视剧《水浒传》中, 林冲尚未参加朝廷招安, 便因不能手刃俘上梁山的仇人高俅, 而气死于梁山水泊。这与《水浒传》原着对林冲的描写简直相去天渊, 可见编剧没有忠实于原着, 随意改编。新版《水浒传》在剧中人物处理上也有类似问题。像杨雄其人, 原着写他在蓟州府公干, 从此地的翠屏山投奔梁山。但剧中却把杨雄安置到山东沂水县, 在沂水县衙任差, 最终由此地投奔梁山。这也是对原着的一种随意改编。以上两剧的改编其实都带有较大的“戏说”成分了。如果不读《水浒传》原着, 而以为电视剧所演即为原着的实际内容, 那岂不是大错特错?

  任何由古代文学名着改编的影视剧, 无论它如何声称忠实于原着, 对读者而言只能是第二手的资料, 它虽然可以起到帮助读者更好地接受原着的若干作用, 但绝不能代替原着的阅读与欣赏。

  参考文献
  [1] (法) 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2) :11.
  [2] 童庆炳, 马新国.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 (中册)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566.

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

  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精华版8篇范文)之第二篇:提高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策略探究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文学性与经典性而展现出独特性, 其包含了丰富的社会集体思想及作家的个人情感。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思想内涵、审美感知、精神理念、美学品质与创造特点, 通过漫长的历史传播过程积淀下来。鉴赏者需要在掌握作品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人文知识的基础上, 深刻地体认感知作品中传达的情感、思想与审美, 以获得超越历史的鉴赏结论, 延伸作品的文学性与经典性。基于此, 本文主要分析体认及提高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体认,鉴赏方法,审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个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式, 也是对鉴赏主体素养的考查。中国古代文学审美鉴赏对主体修养有较高的要求, 需要主体有坚实的作品学习与研究基础, 积累一定的文学素养与专业基础知识, 需要有公正的态度、丰富的生活经历, 以达到体认作品意境的主体修养要求。文学是一种人学, 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也是对作品作者精神生活的探索, 是对人性深度的思考, 需要有含英咀华的心灵体验与情感体验, 需要重新发现其中的经典性、文学性。

  一、体认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丰富内涵

  (一) 文学内涵

  文学性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首要特点, 也是体认鉴赏的首要目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从文本出现开始, 就以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展现出来, 涉及众多领域, 因此, 很难准确界定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界限。几乎所有文本都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精神内涵与审美追求, 而文学性是中国古代各类文本的共通点之一。

  文学性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内涵、形式美感及文本传播方式等方面。精神文化内涵是作品的思想与情感, 是作家向社会公众传达的个体观念与价值取向。古代文学作品包含了中国古代关于哲学、政治学、人类学与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认识成果, 以文学的形式传达这些学科思想, 读者感知作品的过程其实也是在传播作家的思想与认识。这为个体判断社会现象、实践精神世界与传播思想提供了依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被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内涵, 是个体生命对这些情感的内化, 体现出作品的教化价值及功能, 实现了文以载道的要求。因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文学性以深刻的精神表达与情感体验体现出来。

  (二) 审美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着较为丰富的形式美感, 主要体现在作品文体与修辞的应用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文体具有功能性、规范性, 是文体形式特征的体现, 也是文本形式美感的体现。这些文体充分体现了文本的创造性与机趣, 使读者更易接受。在修辞上, 作品以词语、句子与句群的运用展现形态丰富的美感, 对仗所体现的对称性, 结构错落有致及句群呈现出的均衡性, 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最为典型的形式美感。从文本结构与意象构建性、文本风格中体认审美意趣, 获取美学感受。美学品质也是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共性, 通过具有丰富美学情感的文字、声音、结构等美学形式, 形成优美、丰富的美学特质, 通过语言运用、情感表达、文体形态等方面的创造, 创作出更多别出心裁、个性鲜明的作品。

  (三) 经典内涵

  文学作品的经典性主要形成于传播的过程中, 也有部分作品从诞生之初就表现出不可替代的经典性, 如左思的《三都赋》等。这些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或体现在与当时审美情趣、思想精神的契合与共鸣, 或体现在作者本人的声誉加持上。当这些作品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与传播后, 就会成为真正的名作, 所以传播过程及传播结果仍是检验文学作品经典性的重要方式。

  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主要以教育与鉴赏的方式留传。其中, 教育包含文学教育、素质教育, 如《诗经》《咏史诗》《师说》等思想内涵丰富的作品通过广泛诵读, 在民间获得了广泛传播, 这些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价值, 能用于各种政治教育、伦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知识教育、启蒙教育。另一种传播途径即诗文创作, 作者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编纂、堪校、学习等创造各种文学教育的教材, 如《千家诗》《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等, 经过数代的积累, 这些作品通过文学教育实践以集散的形式传播下来, 彰显了文学作品的经典性。文学鉴赏方面, 如《诗经》《楚辞》《文选》等, 均是出于欣赏与研究的目的而选集。《尚书》《春秋》等则出于揣摩、模仿等目的而收集与传播。《文选》作为一部古代最为着名的文学选本, 昭明太子在编纂时即提出了“事出于沈思, 义归乎翰藻”的标准, 从内容与形式两种美感上选择那些侧重于文学性的作品进行传播, 以区别于专注经史一类作品, 此后, 文学选本成为反映当时作者、社会、受众群体和某种审美理念的共同选择。民间口传作为一种更为基础的传播形式, 充分体现了某些作品雅俗共赏的特性。

  文学评论作为古代文学鉴赏活动的主要表现, 既造就了很多文学经典, 又充分体现了作品的审美方法、美学思想。例如, 《诗品》《文心雕龙》等作品以品评、辨别的形式将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经典性、价值、形态、创作等有效传达出来。

  因此, 文学作品的经典性除作品自身所具备的思想与艺术水平外, 传播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经典体现了某一个时代、群体的共性, 也体现了这些时代、群体与个体的特殊性。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均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社会观念、美学理想的充分体现。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是作者们精神体验、境界的传达, 是生命丰富性与精神世界独特性的体现。

  二、提高鉴赏古代文学作品能力的建议

  (一) 将学科知识“化零为整”

  所谓化零为整的鉴赏方式, 就是在整个文学鉴赏过程中要擅于把碎片化的知识统一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包含了丰富的形式、内容、学识与思想意趣, 要鉴赏这些作品, 必须对中国古代的文学知识、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和语文知识等有充分的了解。从古代的字、词、语言入手, 在掌握更多基础语文知识的基础上, 了解其语言运用技巧、语义表达技巧等, 能从文字中理解作品蕴含的丰富语义。此外, 还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了解古代价值观、德义内涵、社会规范与自然观念等, 能以继承的眼光去看待古代文学的传承性、经典性, 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学传统、历史旨趣、作品内涵和思想情感等。此外, 从文学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了解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政治观念与伦理价值。文学理论家对作品的鉴赏往往是从对作品、作者本人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的体认、分析出发的, 遵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哲学理念。而很多时候我们鉴赏作品, 都只从某一个角度单一地对作家或作品进行品评, 没有把相关的学科知识统一化, 而这会造成作品原有的功能或者优点缺失, 因此, 在鉴赏过程中, “化零为整”是对鉴赏作品的尊重, 能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作家作品的本心。

  (二) 找寻与创作主体的思想共鸣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在鉴赏文学作品时, 以感悟、启发与总结性评点为主, 辞简意丰, 能作为我们体认古代作品的切入点, 为我们体认古代文学作品提供指导。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过于重视理论评点的方向, 而忽略了创作主体的个性化思想表达, 为了能够在鉴赏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表达, 我们应该从不同角度找寻与创作主体的思想共鸣。第一, 要从历史事实、作品背景与作家经历出发, 深入体会作品中传达的文化氛围。第二, 要以真实逻辑为基础, 对于作品的“误解”需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 要在人情、学术规范、学术理念、社会价值标准的基础上去解读, 遵守相应的学理限度。第三, 要尊重作者在作品中传达的真实情感与意趣。任何一个作者都会受到时代与社会的限制, 这种限制会印在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中, 并通过文学作品传达出来。在鉴赏时, 不能超过这一限制, 不能将不属于作者应有的情感理念、思想价值强加于作品, 要在充分考虑作家经历、人格、认知水平与性情的基础上, 尊重作家的个性化认知, 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个人情感、思想。因此, 在基于基本事实的基础上, 应通过共鸣性的体认, 体会作者传达的个性化旨趣, 做出基于事实的正确鉴赏。

  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学性与经典性, 传达了深刻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趣。因此, 我们应该通过体认去感知审美、感受作品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通过了解作品相关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基于作品所处时代的真实社会现实, 体认作品思想、情感、审美, 以获取基于历史又超越历史的鉴赏结论, 赋予作品以更深刻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过常宝.如何体认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J].中国大学教学, 2017, (11) :46-53.
  [2]祁志祥, 祁雪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审美鉴赏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8-13.
  [3]张爽, 陶瑛, 张黎.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 :54-55.

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精华版8篇范文)
第一篇:略谈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 第二篇:提高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策略探究
第三篇: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 第四篇: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文化研究
第五篇: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等待”分析 第六篇:浅析日本古代文学作品的“生态”特质
第七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欣赏 第八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欣赏与精读方法研究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